民间剪纸雕琢在纸上的时光剪纸,又叫刻纸,在中国农村是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纸,却在艺人同样普普通通的手中演绎着各种各样的故事。据相传,中国的剪纸起源于西汉,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死后,方士李少翁为了安慰汉武帝,便用麻纸剪出了李夫人的影像。晚上在一顶方帐中点起灯烛,映出了仿如其人的影子,汉武帝在另一顶帐中遥遥看去,烛影中一美女子如李夫人之貌,却不能近看,为此作诗曰:“是耶非耶,立而望之,翩何姗姗来迟。”这大概就是最早的剪纸。公元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找到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了剪纸艺术。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同时,剪纸最基本的特征是写实和造型变化的统一,艺术家们通过对大自然的了解和认识,融入自己的感情意念来表达主观世界的艺术表现力,它具有独特性。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于剪纸材料和所用的工具决定了剪纸具有它自己的艺术风格。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技艺,作者大多处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由于他(她)们以现实生活中常见事物作题材,对物象观察,全凭淳朴的感情与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因此形成剪纸艺术浑厚、单纯、简介、明快的特殊风格。剪纸很讲究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线条构成的。扬州著名剪纸老艺人张永寿根据长时间的实践经验把剪纸的线条归纳为五个字:“圆、尖、方、缺、线”。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可以说线条是剪纸造型的基础。在结构上,剪纸不同于其他绘画,它较难表现三度空间、场景和形象的层层重叠,它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较多使用组合的手法,由于在造型上的夸张变形,又可使用图案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作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等处理。而在色彩上,剪纸要求在简中求繁,少做同类色、类似色、邻近色的配置,在对比色中求协调,同时还要注意用色比例。民间剪纸的许多特点和风格都是由于刀法上的一定技巧而产生的,如张永寿创作的“百菊图”,许多地方都是运用刀法的技巧。例如刻一种“罗汉须”的菊花,由于它初开时事直瓣,盛开时久卷曲,形成螺丝圈,剪这种菊花,要一瓣一瓣从里往外圈剪,剪成后花瓣卷曲自如,才能组成一朵形象殊异,风味别致的菊花。在技法上,有的纤巧细密如工笔白描,有的大刀阔斧若国画写意,当今的许多作品仍保留着传统的线条结构手法,氤氲着汉代石刻的古老遗风,夸张中求真实,变形中求神似,简洁中潜丰厚,象征中透意趣。民间剪纸的表现语言不只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托物寄语,借用那些约定成熟的观念化形象,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吉祥幸福的期盼。而在风格上,由于南北传统文化的不同,也形成了迥然不同的两种流派。剪纸风格大体上可分为南北两派。北方剪纸淳朴浑厚,豪迈粗放,变形夸张,喜用块、面、线条,也简练概括、人物特征鲜明,风格朴素、单纯、明快、色彩浓艳,以山西、陕西、河北、山东为代表;南方剪纸包括的范围广大,如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等中部地区和广东、广西、福建等南部地区,中部地区比较典型的是江浙一带。南方剪纸的民间传统风格是注重写实,艺术风格秀丽,柔美明快,工艺精巧,玲珑剔透,镂金彩绘,风格重装饰,因而加工复杂,工艺性较强。剪纸是民族文化传统艺术,属于工艺美术范畴,它有着广大人民群众基础、普及面广、实用性强,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类别。剪纸,作为一门千年流传的手工艺术,为美化人民的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剪纸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群普艺术。剪纸的题材也是多种多样,主要有人物、走兽、花鸟、草虫、台阁、器皿、吉祥图案、戏曲故事、神话传说、皮影模仿等,其中尤以谐音寓意美满幸福、吉祥喜庆的作品最普遍。而如今现代剪纸艺术家,在古风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使剪纸的一种新颖、独特的艺术形式出现在艺坛上。作为剪纸艺术的传承人赵莹多年来创作出许多经典剪纸作品,如《十二生肖》、《百鸡图》、《四季花开》、《百马图》、福禄寿喜》、《花鸟鱼虫》等等,并被载入大型文献《辉煌成就·世纪曙光》一书中,同时,赵莹也被誉为“中华巧女”、“农民艺术家”、“世界艺术名人”、“艺术家证”等称号。别看剪纸艺术它只有一张纸和一把剪刀,却能把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希望这种指尖的民俗文化艺术,能够好好的代代相传下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7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