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陶俑”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的产生只是为了殉葬。这些“俑”反应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丧葬思想。
商周时期,大奴隶主经常用活人来殉葬。到了春秋战国,就比较“人道主义”了,用“佣”代替“人”殉葬。《孟子》、《礼记》就有关于“俑”的记载。
在古代的各类“俑”中,陶俑数量最多,偶尔也有用木、石、瓷、铜、银等材料制作的。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俑”是安阳商代墓中双手被绑的奴隶俑。
“陶俑”,就是指在坟墓中陪葬的陶质人偶。其中,用陶土制作,经火烧成的人形,就是“陶俑”。原型一般是当时生活中的卫士、仆人、厨夫、说唱艺人等下层人物。
中国古代的“陶俑”记载了当时的社会信息,如服装、军事、文艺等。它的盛行,从东周直到宋代,约年,是中国古代雕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曾经说过: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表明了他反对殉葬制度,但是,从用活人陪葬,到用陶俑,毕竟是统治者“仁慈”了许多。
现在,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的发现,轰动了世界,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军事博物馆了。
中国的历代皇帝,秦始皇野心最大,他不仅统一了全国,还想长生不老。他的陪葬也格外丰富,有近万个和实物大小的陶兵、陶马及马车,风格写实、排列整齐,俨然是一支军队。
年3月,陕西临潼的农民打井时挖出了真人大小的陶俑。经文物部门鉴定,认为是秦始皇随葬的兵马俑。经过几年挖掘,发现俑坑四个,总面积两万五千多平方米。1、2、3号坑兵马俑共计多件。数量惊人,形体硕大,气势磅礴,震撼了世界。人们赞叹为天下奇观。
兵马俑的兵俑身高1.8米左右,将军俑高1.95米左右,是我国最大的俑,具有高度的写实性,以秦军将士为“模特”。这样的身高,在现在也可以说是比较高的了。
他们的相貌、神情、性格各不相同,有的稳健,有的威猛,有的稚气未脱,甚至可以看出是哪个地区的人。兵马俑再现了秦代雕塑家的写实功力。
受此影响,汉代的陶俑也有很多表现军队的,墓葬常有陶人陶马、奴仆武士、歌舞艺人,还有表现高楼深宅、庖厨圈舍及家禽,这些陶俑雕塑很多以群体形象出现。
东汉时期,“马俑”比较多,体现了“爱马”的时尚。如《车马仪仗》造型生动,制作精美。表现奏乐、说唱的俑也很有特色。如汉代的一件《说唱俑》,造型生动,具有时代气息。以灰陶作胎,手塑成型,左臂挟鼓,正进行说唱。将汉代的“说唱艺术家”展现得淋漓尽致,相信那时说唱表演,一定会给观众带来无尽的和笑声。
三国魏晋,除了上述陪葬俑,还出现了镇墓兽、步骑鼓吹俑,抚盾执兵俑,以及甲骑部队、鞍马骆驼、毛驴牛车等模型。
唐代,陶俑更加丰富,被“打扮”的精雕细琢、华贵美丽,不仅有彩绘陶俑,还有精美的唐三彩。文官武吏、乐队仪仗、男仆女侍、行商艺人以及外国遣唐僧侣、使臣客商、骆驼骏马。唐代的陶俑艺术达到历史的高峰。
尤其以女俑、乐舞俳优俑和三彩马最有时代特色,艺术性也最高。骆驼造型生动,人物虽小但表情形象,显示了“唐三彩”陶艺高超的造型。
宋代以来,墓葬中的纸糊冥器增加,陶俑减少,制作日趋简单,元明时期陶俑就更少了。偶尔也有用陶俑陪葬的,把墓主生前役使的奴婢、仪仗、房舍、车轿完全塑出,浩浩荡荡,详尽地记录了当时的生活。
中国的雕塑艺术历史悠久,最早的泥塑人像可上溯至七八千年前。如《陶人头》面庞丰满,五官端正,神态温和憨朴,显然是个女性。眼和嘴用镂空法,产生浓重的阴影,格外传神。
现在,全国实行火葬,葬礼的仪式也简单了很多。但是,存放骨灰盒的“地皮”却贵了很多,千金,万金难买一个殡仪馆的一个“风水宝地”,这似乎又成了人们攀比和炫耀财富的对象。
想看更多历史故事,欢迎搜索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8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