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丽最美80后乡村教师,教傣族人传千年的

一张彩纸,一把剪刀,不打底稿,傣家竹楼、孔雀、小卜哨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一名女教师,一群小学生,一堂剪纸课,傣家人传承千年的剪纸技艺在一所乡村小学有了众多“小粉丝”追捧。“看到孩子们开心就很满足了”,80后乡村教师万桃桃,这位喜欢傣族剪纸的“孩子王”,用自己的坚守,给了非遗文化传承一份朴实无华的答案。

一次偶遇,爱上了傣族剪纸

端午节前,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走进德宏州芒市遮放镇户弄小学——一个占地不大,但校园干净整洁,散发着浓浓傣家气息的乡村小学。

傣家竹楼、佛塔、孔雀……三层教学楼墙面挂满各种傣族剪纸作品。“一部分是老师的作品,更多是学生们的作品。”校长赵国常介绍,傣族剪纸现在成为户弄小学的特色,一些优秀、有创意的作品都会在校园文化墙上展出。

万桃桃出生在边城瑞丽,从小在傣族地区长大,虽是汉族的万桃桃对傣族美食、服饰、习俗等一切都有着天然的偏爱。大学美术专业的学习,让她才一接触傣族剪纸艺术就爱不释手。

年,即将毕业的万桃桃第一次接触到傣族剪纸。“当时,我嫂子带我去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邵梅喊老师家看剪纸作品。邵老师拿了一张彩纸对折几次,没有事先构图,随手拿起剪刀在对折后的彩纸上游走,不一会,彩纸就变成一座精美的佛塔……”。邵梅喊神奇的剪刀手深深吸引了万桃桃:“就是那一次,我对傣族剪纸有了异样的感受,产生了浓厚兴趣。”

从此,只要有空,万桃桃便会去邵老师家跟班学习剪纸。“刚开始不习惯,彩纸折叠后,用小剪刀裁剪很费力,没剪几幅手指虎口酸疼,慢慢就好了。”后来,万桃桃听说德宏师专艺术系副教授樊勇开设有傣族剪纸工作室,又专程去学习参加培训,不同风格的训练,更拓展了她的视野,提高了技艺。用剪纸创作过德宏宣传视频的樊勇也很喜欢这位好学的乡村教师,还特意把自己的著作送给这位喜欢剪纸的孩子王。

“她学美术,有基础,学起来比较快,只要简单讲解一些剪纸技巧,她就能很快上手,后面几次她已经比我还要剪得好了!”邵梅罕老师印象中,这位小姑娘好学,有灵气。

一份坚守,向孩子们传习非遗

年,万桃桃毕业成了教师,被分配到芒市遮放镇邦达小学任教。谈起为什么会将剪纸带入课堂?万桃桃说,最初只是自己的兴趣,看到有的孩子也喜欢跟着学,自已就特别高兴。觉得给孩子传习傣族剪纸,可以让他们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后来就从兴趣小组开设了艺术课。

“刚开始还是担心那么小的孩子会不会有兴趣,担心用剪刀会不会危险,就简单地教一些有着傣族生活元素的画面,像竹楼、劳作、放牧、节庆等,培养他们兴趣和观察能力,了解身边的生活。没想到孩子们兴趣很高。有一次,一个学生厌学,做了家访也不愿上课,但一到剪纸兴趣课就来教室“。万桃桃说,傣族剪纸的选题源于孩子们的生活场景,他们觉得可亲可感,这也是傣族剪纸作为非遗文化的魅力所在吧。后来,她会把收集到的一些老照片,老物件,制作成课件向孩子们讲述背景和用处,让他们更直观的感受傣族的历史文化,再通过剪纸技艺将其中重要的元素呈现出来。

年,万桃桃从邦达小学调到户弄小学任教,也把教学生剪纸的习惯也带到这里。年,在学校领导支持下,剪纸从最初的兴趣小组列入学校的艺术课程。从一年级带到五年级,她教会了上千名学生剪纸技艺。“有的学生毕业还对傣族剪纸很感兴趣,双休日或者寒暑假有时间会让我继续教他们剪纸。”万桃桃笑着说。

为了让学生更多了解傣族剪纸,万桃桃除了寻师求艺,自已买了不少有关傣族剪纸资料充电。每每买到有特色的“稀罕物”,还会在剪纸课上与学生们开心分享。“学生对傣族剪纸的热爱和对剪纸技艺的渴望,是我不断钻研和学习傣族剪纸一大助推器。”万桃桃说,教孩子剪纸的过程,自已的技艺和作品水平也在提高,拥有了20余件被称为“贡品级”的剪纸作品。有些作品需要花几个月时间创作。

在万桃桃带动下,傣族剪纸成为户弄小学的艺术教学特色,有更多老师参与到这项非遗文化传承工作来。她希望能有机会到州外乃至省外去参观学习其他地方的剪纸艺术,了解各地剪纸的特点和亮点,然后与傣族剪纸结合,让傣族剪纸走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傣族丰富多彩的文化。

一份责任,傣族剪纸急需保护

在芒市非遗保护中心,副研究员张引老师引经据典向记者介绍了傣族剪纸的起源。

傣族剪纸最初主要用于宗教祭祀活动,在近千年的历史时期内,虽然不能确定傣族地区和周边民族地区是否有造纸业存在,但纸张的使用却是确定无疑,保守推测傣族剪纸产生有着上千年历史。随着造纸术在傣族地区不断完善和提高,加之傣家人对汉文化不断学习、借鉴和消化吸收,近三百余年间,傣族剪纸最终走向成熟期。

如今,更多傣族剪纸作品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艺术创作——傣族新剪纸。打破传统剪纸局限发展起来的一种既古老又崭新,洋溢着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艺术形式。

傣族新剪纸表现形式多样,圆形、方形都可,可以独立成幅;取材范围广泛,除了传统剪纸的各种吉祥寓意的造型外,还是生活任一场景,如劳作、放牧、节庆等;摆脱了传统剪纸唯祭祀赕佛场景的局限,赋予了傣族剪纸品鉴、装饰以及陶冶性情的文化功用;此外,傣族新剪纸的创作源于生活,因此,傣族新剪纸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傣族新剪纸曾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光彩和生命力,这一时期傣族村寨四处都能见到剪纸踪影,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剪纸艺人,如国家级剪纸传承人思华章老师和邵梅喊老师等。而近10多年来,傣族剪纸却面临困境。因为剪纸艺人收入低微,年轻人大多不愿从事这一行业,傣族剪纸的传承人寥寥无几,且年事已高,这一特色民族艺术急需抢救和保护。”张引说。

采访手记

“看到学生们喜欢就很高兴了”,这是采访时万桃桃老师一再说的话。坚守往往源于朴实意愿。这位80后乡村小学教师最关心的是孩子们感不感兴趣,开不开心。可以想像,当孩子们在家里,在寨子里用剪刀和彩纸给家人或邻居变化出一幅美丽图画时,他们所能共享到的那份朴实的快乐。我们也可以想像,这些从小接触到这门非遗艺术的孩子们中间,未来也许会出现傣家剪纸的大师。

非遗文化是地域性、民族性很强的特色文化。报道非遗题材,“后继乏人”常常成为人们谈及的现象。万桃桃,这位80后乡村小学教师,用近10年青春韶华朴实无华的坚守,给了如何化解这一困境的一个选项。在她带动下,傣族剪纸成为户弄小学的校园特色和孩子们快乐的一部分。如果有更多的万桃桃,有更多学校能将非遗文化传习引入课堂,相信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会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接触到非遗文化的孩子们对家乡对民族文化也会有着更直观的感受。非遗文化同时还是对动手技能要求很高的一项民间艺术创作,更多学生的学习也有助于优化传统教育结构,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

“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超乎意料的”这是万桃桃作为“剪纸孩子王”最强烈的感受。当我们感叹不少非遗文化“后继乏人”的困境时,傣族剪纸这项有着千年历史的手艺,正在一所叫户弄的偏远乡村小学焕发着生机。这或许正是这位普通的乡村教师黙黙坚守的价值所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16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