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美俊读名画二李思训江帆楼阁图

江帆楼阁图

唐·李思训

绢本设色,.9×54.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大江一隅花树密远帆楼阁相成趣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探微

范美俊

与展子虔的《游春图》类似,该画描绘的依然是游春的场景,也是青绿与金碧结合的山水画。不过,与场面宏阔全景式的《游春图》所不同的是,该画有些像南宋“一角半边”式的山水画,以俯瞰角度仅仅绘制大江江岸之一隅。技法方面,则明显要更为成熟。

画中左侧画山峰、树木、房屋和游人融汇一处。江岸的山峰耸峙峻秀,山中树木茂盛,桃红柳绿、层叠错落,楼阁庭院若隐若现,有人于廊内伫立。江岸边两人正临水驻足,赏春抒怀,另外四人沿江边小路而行,主人骑马,三个仆人或引领,或挑担、或提物,前后簇拥而行。远处江水荡漾,三艘船行江上,舟行渐远渐小,凸显了纵目千里、江天浩渺的开阔视野。春天欣欣向荣、万物生发,游人寄情山水、怡然自乐的场景,远离尘世,清新超然的画境,都一一跃然纸上。

局部

金碧山水的初步形成是在隋代,存世原迹只有展子虔的《游春图》。至于法度谨严笔墨精妙、丘壑多变、设色巧丽、境界引人高度成熟的金碧山水,则始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说“山水之变,始于吴(吴道子),成于二李(李思训、李昭道)。”李思训由于唐朝宗室的身份及优游富贵的生活,特别钟情于金碧辉煌的楼阁殿宇和秀丽瑰奇的青绿山水,这也与唐王朝的盛世气象合拍,符合宫廷贵族的审美趣味。该画中的人物,凡开相、衣褶、神态等,也较前人在山水画中的摆布略有提高,表明了唐代山水的成熟。全画用笔遒劲、风骨峻峭、色彩繁复、典雅匀净,具有装饰味的金碧山水画风格。

技法方面,是典型的勾线填色法。画家用一种坚挺的小笔以粗细不同、转折略带方笔的墨线勾勒出山石轮廓,近粗远细的丘壑,则表现出前近后远的空间透视感。山石丘壑虽还平实,已略有变化,在部分墨线转折处勾以金粉。所谓“青绿为质,金碧为纹”、“阳面涂金,阴面加蓝”的色彩运用,很好地表现出山石的阴阳向背及质感,有金碧辉煌的装饰效果。画树已交叉取势,比展子虔的上叉鹿角枝更显得顾盼多姿,松干用两笔勾轮廓,以赭石填染而不作松鳞。左下角植有老树两棵,一棵盘根错节藤绕柯,一棵枝杈交纵,状若屈铁。夹叶树的叶形变化较多,有元宝形、枇杷叶形、三层包叠卷心形、双钩介字形、槐树叶形等。设色方面,仍以石青、石绿为主。松树先用石绿点染,再用石青添上交叉的线代表松针,与隋代展子虔的团块染色、北宋李成的攒针法都不同,这也是绘画发展承上启下的见证。不管怎么说,树的表现颇为成功,有着青翠欲滴、沁人心脾的清凉。

清代书画鉴藏家安岐《墨缘汇观》评价该画,认为:

傅色古艳,笔墨超轶,虽千里(赵伯驹),希远(赵伯骕)不能办。其青绿朱墨,传经久远,深透绢背,有入木三分之妙,确系唐画无疑,宜命为真迹……元代王叔明《稚川移居图》《太白山图》,皆宗此法。

李思训(-),字建,一作建景,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唐宗室,以战功闻名于时,高宗时任江都令,玄宗时封封彭国公,卒后追赠秦州都督。曾任过右武卫大将军、左羽林大将军,世称“大李将军”。工书画,尤擅画山水树石,笔力遒劲,格调细密。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评之:“国朝山水第一,列神品”。元代汤垕《画鉴》认为:“李思训画著色山水,用金碧辉映,为独家之法。”画迹有《山居四皓图》《江山渔乐图》《群峰茂林图》等17件,著录于《宣和画谱》。

范美俊,美术理论家,美术评论家,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书画史与艺术理论,兼及书画批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19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