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纸艺术巡展跨越材料价值边界,循环

“这件衣服是纸做的吗?太神奇了。”“废弃的蛋托与海报结合,还能制作出寓意深刻的艺术品?”“原来这些不起眼的旧报刊也能够进行艺术创作!”……在展览现场关于纸制材料循环利用的谈论声此起彼伏。

“致敬传统——中国当代纸艺术巡展”展览现场

近日,在山东美术馆举办的“致敬传统——中国当代纸艺术巡展”异常火爆。展览因新颖的展示方式及脑洞大开的创作形式,一时间得到了各大媒体的热力报道。作为山东美术馆暑期档重推的展览,众多院校师生纷纷打卡,一起感受这神奇而有趣的艺术现场。

展览中的“纸艺术品”,与传统文化中在纸上作画、剪纸、折纸等形式有所不同。艺术家们发现了纸材料本体的魅力,使“纸艺术品”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例如王雷用一年的《北京晚报》切片、搓线织成挂毯,在连缀传统与现代方面,诉说《文锦中华》;吕越用商业海报制作成鸡蛋形状,安放在蛋托中,取名《消费》,诠释了消费与欲望之间的关系;李枪以废旧书刊为媒介,撕下了文本中的文字和字母,作品《图书馆计划系列1号》强调互联网时代对文字的重新审视……在这些作品中,艺术家们皆选用了生活中唾手可得的纸质材料,且不乏运用了一些看似没有利用价值的废旧纸制品,不约而同的向观众传达了材料循环利用的环保理念。而恰恰是材料的原有使用价值,使艺术作品承载了更多的言说可能,艺术家在此基础上,植入观念,赋予其别样的生命,展示了“纸”的无尽芳华。

图|展览现场

纸质材料的原有使用价值与新的视觉语言建构的叠加给观众以观看的顿悟与觉醒。

艺术家王雷的创作,在这方面具有典型性,他充分利用了废旧报纸等纸质印刷品的材质特点与文化属性,从当下生活中捕捉灵感,他以“织”的方式,使文化和文本在转换中形成新的视觉感知,给观众以惊喜和震撼。他的作品《文锦中华》是用年整年的《北京晚报》编织而成,记录时事的新闻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将成为历史,一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仅是弹指瞬间,微不足道,但又是历史的一部分。作品底端,针与线都处于未完结状态,历史还在续写,作品深邃的思想和观念植入深刻地感染着观众。

《文锦中华》

《文锦中华》(局部)

王雷的另外一件作品《文化中国-大清NO.4》,他将中国最大的综合性辞典《辞海》中的纸,切条、搓成线,编织成具有中国形象的传统服饰,在织物的纹理中嵌入中国文字的音符,手工编结的有形之物与思维植入的无形观念,立意高远,同时转化了我们对原有材质的认知。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出版社编审许向群评其艺术创作:“纸质编织日复一日的劳作,不仅是‘工匠精神’的体现,更是‘老僧入定’般的参悟和修为。而王雷对社会问题或现象的审视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35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