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诱发原因 http://m.39.net/pf/a_4432462.html
当代艺术中的新剪纸艺术
中国是纸文化的发祥地,剪纸是纸张和剪刀相互碰撞创造出来的唯美艺术形式,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具有极强的社会价值。同时,中国剪纸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是中国视觉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书法一样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符号和视觉语言。
何为新剪纸艺术?
新剪纸旨在突破传统意义剪纸的平面手工制作层次,注重创意精神,由平面-立体(装置、雕塑)-空间(景观、环境)-多媒体(网络、动漫)等多维度空间发展,形成“新剪纸文化”概念。
赵希岗教授的新剪纸艺术
赵希岗教授新剪纸艺术创作受到了张光宇、庞薰琹、刘巨德、吕敬人等诸多老师,以及法国野兽派代表人物马蒂斯、日本著名设计家田中一光等艺术家们作品中工艺之美和时尚之美的巨大影响,逐渐形成了个人的新剪纸艺术创意与创作风格。
赵希岗教授的新剪纸艺术融合“中华传统文化”、“当代艺术”、“现代设计”三个方面的重要因素,使他的新剪纸艺术逐渐形成了“童趣”、“唯美”、“和善”、“时尚”的新剪纸艺术风格,开创了当代艺术的崭新世界。通过象征着天然、生命、人文、情感的创意图像表达,其间融合动物动势和人类神态,营造出充满着天然情趣和中华美意的艺术主题氛围。春华秋实系列、果实系列、写意花鸟系列、大自然系列、纸屑艺术(动静和乐肖系列)是赵希岗教授创作的一系列作品。
赵希岗
Zhaoxigang
............................................................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现代剪纸艺术研究院院长
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委会副主任
《读者》特邀插画家
赵希岗,生于山东省青岛市,籍贯山东省潍坊昌邑市。年考入中央工艺美院装潢艺术系本科,年获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生学位。中国民盟盟员;北京建筑大学设计艺术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矿业大学客座教授;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出版协会装帧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协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院委员;现代剪纸艺术研究院院长。
主要奖项:
■《剪纸的故事》获中国最美的书以及世界最美的书
■新剪纸插图书籍《点亮小橘灯》获中国好书称号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入选并获优秀奖提名
■第六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银奖
■第七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览最佳插图艺术
■全国剪纸艺术大展银奖
■全国雕刻艺术展大奖等
主要出版物:
专著《剪纸的故事》,专著《新剪纸》。新剪纸绘本书籍《小鲤鱼跳龙门》,《兔儿爷丢了耳朵》,《那条打喷嚏的龙》,新剪纸插画书籍《点亮小橘灯》《青云谷童话》等。编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专业教程——字体设计》,《现代图形设计》,《广告艺术设计》等。
■举办个人展览,学术研讨会和参与展览活动30余次
■国内外媒体报道余次
■国家核心期刊以及专业刊物发表论文、艺术作品百余件
■收藏和开发文创新剪纸作品几百件
Newpaper-cutart
赵希岗教授新剪纸艺术
作品欣赏
手不离剪,剪出“东方宇宙观”
文/新华社记者高杉、屈婷
赵希岗从一篓五颜六色的碎纸里,拣出一张不足巴掌大的红色纸片,用剪刀在纸上来来回回地剪,几分钟,一枚剪纸小品跃然而出:一只苍鹰屹立松树枝头。
这是赵希岗基于“偶然性”的剪纸创作,因材施用,即兴创作,游戏般信手拈来,可见其想象力和手上功夫。他说:“中国造物观自古强调‘宜’字,我的剪纸艺术讲究的就是随性。”
赵希岗是北京建筑大学的设计学教授,他的另一重身份是剪纸艺术家。他本来就是剪着玩儿,有一天,他的好朋友,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来他工作室一翻,暗暗喜欢,于是就诞生了德国莱比锡书展上一本“世界最美的书”——《剪纸的故事》。
“每日除了上课、吃饭,闲暇总是手不离剪,乐此不疲。”赵希岗说着话,手指还抚着桌上摆满的剪纸小动物,仿佛它们是“活物”一般。
▲母子系列作品
/相依相偎,瞻前顾后,充满母子亲情之爱
/胖乎乎的自在/
赵希岗瘦瘦高高,戴着眼镜,字也写得风骨嶙峋。但他剪刀下的动物瓜果,却大多胖乎乎的,形象极尽夸张,挤挤挨挨间,自有一种天真烂漫的童趣。
▲一家三代
▲对偶系列作品
比如,他二十四节气系列中的《大雪》,一幅一米有余的素白厚纸,剪刀由外及内、一刀到底,描绘出雪境中蛰伏的虎、兔、蛇、鸟和被厚雪压弯的松枝。但是,观众得花费一些眼力,才能在漫天大“雪”里找出它们——有时,你以为是压弯的长草,定睛一看,才发现那是两只对眠的白兔耳朵。
艺术评论家吕品田觉得,最精妙的是动物们神态动作的刻画。“寥寥数刀,动物们的憨厚淳朴、自得其乐就毕现无疑了”。
▲二十四节气系列/大雪
在赵希岗的剪纸世界里,公鸡和白菜、仓鼠和瓜籽、鱼儿和猫,这些“天敌”都充满笑意地和谐共存。就连万兽之王——老虎,在他这里也像个大猫,胡子微笑着翘起来。“我喜欢看它们互相欣赏、相处融洽那种美好的样子。”他说。
这使得他的作品如同童话世界与自然场景的结合,构成一种“既是又不是”的美感。赵希岗说:“中国艺术的精髓,就在像与不像之间。”
因此,人类、社会、自然里司空见惯的现象,都叫艺术家觉得新奇。在他获得全国美展优秀奖提名的二十四节气系列剪纸作品中,一切都“丰硕肥美”:春分时,牛羊兔儿满地撒欢儿;夏至时,荷花丛生、瓜果满地;秋分时,猪鸡肥美、谷子弯了腰;冬至时,天地一弯平月,安详宁静……
▲二十四节气系列/春分
▲二十四节气系列/夏至
▲二十四节气系列/冬至
这种视觉上的“胖乎乎”,很容易令人联想起哥伦比亚国宝级画家费尔南多·博特罗的作品。赵希岗说,自己的作品里确实有南美派、印象派、非洲艺术、印第安艺术等的影子,但更多还是“自己对美的看法”。
什么是赵希岗认为的“美”?他说:“自在。在我的精神世界里,一切都是彼此融洽的共生。”
▲二十四节气系列/惊蛰
/乡野间的童趣/
大抵艺术家都有一颗敏感而热情的心。赵希岗上世纪80年代末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后来又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深造,老师们对他的印象是学生里的“长者”,在一群“活蹦乱跳”的艺术家中很容易被“淹没”。
第一次“特立独行”便是在一次插画设计课上,赵希岗尝试用剪纸做了一套《白蛇传》的插图。这让他的老师李芳芳大为惊艳,“极力表扬”一番,令他信心大增。
▲家和/蛇
▲和美之兔
吕敬人说,赵希岗参赛的剪纸作品最打动他之处,就是“一股东方的清风拂面”,其中独特的童趣和乡情是众多作品中的一朵“奇葩”。
“故乡和童年,是上帝赐给人类的一种莫名情愫,让艺术家产生源源不断的灵感。”赵希岗说,自己作品的底色来自乡野童年的记忆。
▲果实系列/向日葵
▲果实系列/玉米
▲果实系列/大白菜
小时候,赵希岗要乘火车从山东青岛父母家到潍坊,下了火车又要坐牛车马车,辗转二十里地才到乡下昌邑。孤独的旅程中,幼小的赵希岗就和牛马成了“老朋友”。
在农村,小朋友欺生,赵希岗只得到乡野间闲逛,自得其乐。山东农村浓烈的色彩、满地成熟的瓜果和大大小小的动物,都给童年的赵希岗莫大的喜悦和冲击。模仿动物成了他当时的一大乐事,因为学大鹅走路太像了,以至于乡亲们都称他为“鸭巴子”。
“农村是最接地气的地方。”他说。他甚至设计了一个想象中的“地气”图案:像祥云,又像一团火,充满了生命力,出没在他的各种作品中。因为接了地气,赵希岗剪出的动物、瓜果才会如此动人。
▲猪
▲骏马
▲丁香花
/东方的一寸宇宙/
对于现代城市人而言,剪纸是一个熟悉却陌生的民俗符号,像农村老太太剪刀下繁复的红色窗花那样。而赵希岗则试图通过他的剪纸,传递一种传统文人字画中的东方宇宙观。
大至数米、小在方寸,赵希岗从不在纸张上起草底稿,全凭记忆和思考,让剪刀与纸进行直接的对话交流,将脑海中的意向化为图形,自然流畅地显现出来,甚至“将错就错”。
▲写意花鸟/月色荷塘
▲赵希岗为作家贾平凹
《六十年后观我记》创作的剪纸插画
“他的作品有丰富的写意,有一种中国画特有的线描感。”一位艺术评论家说。赵希岗自己也认为,他创作的是“新剪纸”,或称文人剪纸。
在纸的那方“宇宙”中,俗与雅、东方与西方、欢快与节制之间有一种平衡。在他的代表作《四季歌》,逾五米的彩纸上,密林繁茂,空灵而诡谲,藏匿其间的动植物则连接了山海与四季,回归了人间的烟火。
以和为美的东方哲学在他的剪纸作品中随处可见。在他的《草船借箭》中,完全不见刀光剑影,鱼和鸟都快活地随箭支飞向化了妆的稻草人。
▲三国系列/草船借箭
▲西游系列/水帘洞
赵希岗的剪纸,可谓老幼妇孺都能欣赏。《兔儿爷丢了耳朵》《小鲤鱼跃龙门》《点亮小橘灯》……这些剪纸插图的绘本童书,赢得了中外小朋友的喜爱。很多作品将被翻译成外文出版。
▲绘本/《兔儿爷丢了耳朵》插画
▲金波著作/《点亮小橘灯》插画
▲绘本/《小鲤鱼跃龙门》插画
“艺术家应当永葆童心。”他坦言,创作的灵感从未枯竭,“剪纸对我而言就像玩儿,自然是得心应手。”
▲赵希岗教授和著名书籍设计家吕敬人先生的
珠联璧合之作《剪纸的故事》
荣获了“世界最美的书”银奖
Newpaper-cutart
赵希岗教授新剪纸艺术
与《读者》合作剪纸插画
▲像一只鹤
▲一只鸟
▲我是北方的马
▲两碗孝心
▲那时的事
Newpaper-cutart
赵希岗教授新剪纸艺术
文创产品欣赏
▲年和合台历系列
▲优雅丝巾系列
▲瓷器系列
▲茶具系列
▲童趣帆布包系列
“
▲赵希岗教授剪纸创作中
赵希岗的剪纸大方质朴,严谨中带着飘逸,沉稳中见出灵动。这得益于他广泛修习研究的积累,其作品同时透露着现代艺术的气息以及民间传统的底蕴。作者将精妙的手工和雅逸的眼光融会贯通,在传统审美情趣和现代表达方式之间找到了一个最佳的结合点。通过那一个个简练而生动的剪纸形象,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出众的艺术功底;而通过动物们那一张张开怀的笑脸,我们更能感受到艺术家对于生活、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之情。
——吕品田[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