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艺术改变生活方式知物美术馆

北京专科湿疹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10620/9083902.html

许多事情就像空气般,当失去时才会觉得珍贵,许多东西一向不被重视,也不曾被察觉,只有当缺乏时,才觉得那是最重要的。——知物美术馆

艺术在当代中国,对许多人而言是有钱人的玩具,是拍卖行不停跳动的数字。当艺术与生活没有关系时,的确,艺术只是金钱的游戏。

但当艺术进入生活,当收藏成为嗜好,并改变生活的方式时,艺术已经进入精神层面,成为自我的一部分。

让艺术进入生活一直是转转会推动的主张这个时候,重新来看日本的民艺运动,良有深意。

柳宗悦是上世纪日本30年代民艺运动的领导者,他创造了“民艺”一词,于年建成日本民艺馆,用毕生精力保护发扬日本传统手工艺,引导日本社会将简洁与实用作为美的标准。

其子柳宗理是日本现代工业设计大师,自幼于家中耳濡目染传统手艺文化,但出于叛逆而心向毕加索。与西方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勒·柯布西埃的思想偶遇,令他顿悟父亲的坚守。作为日本工业设计第一人,柳宗理实现了东方传统手工艺与西方现代主义思维的优美交融,完成对父亲的回归。

“民艺品中含有自然之美,最能反映民众的生存活力,所以工艺品之美属于亲切温润之美。在充满虚伪、流于病态、缺乏情爱的今天,难道不应该感激这些能够抚慰人类心灵的艺术美吗?谁也不能不承认,当美发自自然之时,当美与民众交融之时,并且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才是最适合这个时代的人类生活。总之,为了发扬前人的创作之美,并给后人指点一条捷径,我们决定创设‘日本民艺美术馆’。”——柳宗悦

年,柳宗悦开始周游日本全国寻访乡村手工艺,这场旅行历时20年。他这样形容此行的目的:“我是想寻找正确而美丽的东西,这样的东西在哪里?有多少?被做成了什么样子呢?”

知物美术馆:故事要从一尊木头佛说起。

江户时代,有个木喰和尚发愿走遍日本的灵山圣地,途中忽然有了刻佛像的兴致。每完成一尊就在佛像背后都刻下铭款,记录完成的时间和地名,留在当地。就这么漫不经心地,这圆滚滚的佛像开怀的笑容在日本的土地上绽放开来。

他走了三十年,留下的每一尊佛都有着同样的浓眉毛和纯稚微笑,那是一种劳作后的农人踏进家门,用衣角擦着额上的汗,面对贤淑的妻子和满地乱爬的小孩子,脸上会出现的笑。

木喰的作品形式变化不大,也许因为开始雕刻的时候年事已高,不会再求什么突破;也许只是想刻自己心里的那尊佛,不用考虑任何取悦他人的雕饰。佛身的台座和衣服的纹路都由钝角的刻痕组成,每一刀的位置和力度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木喰和尚在历史上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他所雕刻的木喰佛,长久以来被当作拙劣的半成品,散落在各地不被重视。

直到有一天,日后将开启一场“民艺运动”的柳宗悦刚刚放下朝鲜李朝的瓷器,就一头撞上木喰佛不可思议的微笑,他惊喜于这种佛像上拙朴原始的刻痕,从此再也无法自拔。

若说李朝的瓷器令其“从冰凉的土器中感受到了人的温暖、高贵与尊严”,木喰佛背后的铭款所昭示的三十年行脚生涯所及之地则真正触动了他。

柳宗悦欣喜若狂地召集友人,开始在全日本寻访诞生在这片土地上常见的却又无与伦比的事物:陶瓷、印染、或是织物,木头、竹子、皮革或是纸,这些东西质朴并廉价,却在柳宗悦眼中散发着令人赞叹的美。

他将它们统统收归囊下,带回家中,后来家里放不下了,就造了个博物馆,专门存放这几十年他寻找到的宝贝。“日本民艺馆”就此成型。

“须留意极其地方的、乡土的、民间的事物,是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的无作为的制品,其中蕴含着真正的美的法则。”这是出现在柳宗悦“木喰上人发现之缘起”中的一段文字。他走遍日本的村村寨寨,看到了日本贫穷与落后的一面,也感受到了生活在自然中的那种生活的风情与信心深远的襟怀。这位精力充沛的老人尝过轮岛的柚饼子和奈良的酱菜,试穿过津轻出产的漂亮蓑衣,而日本东北部古代风俗的完整保留尤其让他惊喜。“由于北国多雪,那里的手工艺异常繁荣。”——这是柳宗悦的理由:

“因为下雪的时节很长,下雪天自然足不出户,要通过制作手工艺来度过那漫长的时日。因为有了工作,忧郁的冬季也就很快地度过了。”

雪具是当地匠人为自己和家人所造,没有外来品可借鉴也不存在商业目的,只是单纯地想要造出好用的物品,最终使北国的手工业枝繁叶茂。

为防止沾雪,那里的雪屐有了独特的斜齿,这是基于长久经验后诞生的形状,形状漂亮又具古风。在北国,那些被认为古旧过时的物品在柳宗悦眼中又以新的意义复活,拥有不可比拟的实用性美感。

在他看来,或许匠人就该生于北国。当大雪封山,时间凝固,天地也只是这一坯土,由人手心的温度缓缓摩挲成器,变成它本应就有的样子,仿佛它生就是这荒茫雪野的一部分。

“实际的物品本来就拥有自己自然而牢固的形状,简洁又健康,那是生活本身固有的力量。”柳宗悦走过富山、高熊、八尾,这些小村庄都在阳光下晾晒和纸。同样用葡蟠和水,同样用流漉的方式抄纸,却由于当地自然与传统的迥异而赋予了每种纸鲜明的个性。八尾的纸会在葡蟠中加入红壳,出现一种独有的沉着红色。高熊的纸有着扎实可靠的质地。

富山的伞纸韧性绝佳,据说是由于在抄纸的时候,手的运作赋予了纸以特别的力量。柳宗悦感慨说:“材料即是天籁。”材料中凝缩了许多人工智慧难以预料的神秘因素。工艺既是人工所为,则必然沐浴着自然的恩惠。民间器物保存了材料的天然美丽,也就承袭了天然的优良趣味。归来后,他开始引导日本社会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常常为藏青碎纹织物的蓝色打动,然而它所使用的深沉的蓝色在当时只不过是极其普通的蓝染而已,而且不管是谁来染蓝,只要正当地染,就完全不可能染出丑陋粗俗的藏青色,这究竟是为什么?”

这就是20世纪20年代发生在日本的这场民艺运动。那时日本社会所看到一切事物都与西洋相似到可悲的程度,而柳宗悦以民艺运动确立了日本人的自信,发掘了日本蕴藏的巨大文化财富,并把这股风潮引来中国。

年他访问北京,与英国陶艺家巴纳德·里奇会合,看到了许多中国的文物,充分感受到作为“精神的物化的艺术之美”。他于30年代在中国华北地区收集了一批民间木版年画,并在年前往台湾,被当时台湾各种民艺深深触动。

器物的美感要如何去感受才最真切呢?

柳宗悦曾这样指出:「识器者,必定亲手触摸、双手捧起器物,越亲近越不舍器物离身。」不只是手的接触,他还以茶道家为例:「古代茶道家以唇来感受茶器带来的温暖与亲切。」而强调人们与器物之间手感、身体感的观念,也直接影响到他的儿子─设计大师柳宗理。

林承纬说:「柳宗理的器物制作不是以计算机仿真进行,而是拿模型、亲手实际制作,这样的坚持到了成名之后还是如此。当他在制作汤匙时,会先少量打造几个汤匙模型,自己亲手用过、觉得顺手,才会开始量产,这和当代很多设计师的作法非常不同。而这正是因为他继承了父亲对手感的坚持,并且透过实践进而发扬光大。」

尽管当年民艺运动遗留下的实体是现在的民艺馆以及《民艺》杂志,但这场运动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收集东西,而是要使民艺的思想深入到生活当中去。

简洁与实用,转而成为日本社会的美学标准。

它使地方上幸存的民间手工艺传统得到了很大的恢复,也产生了一批有名的工艺家。

日本文明成为一种尽可能地包容民族文化精神和传统内容的现代文明,民艺运动功不可没。

“过去我们生活在其中,将来我们还要生活在其中。”

柳宗悦有个儿子叫柳宗理,自小就在房子里父亲恋物癖般堆叠的各种器物间跑来跑去。据说儿时曾在一件滨田庄司做的的陶器前端详了许久并认真地说:“这个坛子挺不错嘛。”他有着天生的审美直觉,但年少叛逆,并不完全理解父亲的世界。那时这小孩正沉醉于毕加索和克利。

终于他离开父亲,进入东京艺术大学。在那个时代,一所名为包豪斯的设计学校正在德国黑森林里扭转全球的设计风向,柳宗理偶然去听了一堂包豪斯进修归来的教师讲座,受到莫大的震动。他至今记得那名教师的两个观点:“我们现在处在机械时代,我们无法否认;未来的艺术和设计的目的必须要是为了社会的实用,才能有长远的价值。”这番话,让他想起父亲。

当时最先进的现代派思潮崇尚简介实用,恰恰是父亲一直以来的坚守,但父亲厌恶机器,认为机器令工艺之美难以复苏;而这位包豪斯归来的教师则对当代科技保持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后来柳宗理曾回忆说:“我想现在的年轻人应该很难相信我有多么的震惊。在那时这种观点是革命性的,我深受感动。”

“现在不是画画的时候了!”柳宗理隐隐觉得。不久他得到一本勒·柯布西埃的书——《明日之城市》。“原始的形体是美的形体”,这位现代建筑设计的先行者说服了他,种种线索都把他引向父亲。他开始理解父亲,明白时代变了。如何能将父亲带给他的民艺传统精神,完美地融入柯布西埃的现代精神中去?他心中开始有了模糊的概念。

就在这时,他被征去菲律宾打仗。这名未来的设计大师决定死也要和柯布西埃的书死在一起,就在自己的士兵背囊里偷偷塞了那本《明日之城市》。当时这本书的版本很厚很沉,这个自不量力的小兵仍然走到哪背到哪,甚至背着去丛林里执行任务,终于有一天再也背不动,就挖了个洞,把这本大书埋在里面。后来他曾笑说,除非有人把它挖出来了,那书现在应还被埋在菲律宾的丛林里。

平安从菲律宾战场归来后,柳宗理成为勒·柯布西埃设计事务所派来日本的传奇法国设计师夏洛特·佩利安的助手。年,他成立Yanagi设计机构,所设计的家具、家用器皿不断获得包括日本工业设计竞赛首奖、意大利米兰金奖、以及日本工业设计界最高荣誉GoodDesign赏等无数国际奖项。年,他成为日本民艺馆总监,回归了父亲。

其实早在年,柳宗理就与渡边力一行人跑到银座松屋,开了一间十年都卖不出什么商品的小铺。他设计的碗由于毫无花纹修饰而被百货商店拒绝。然而五十年后,越来越多类似的设计商店出现,那些店都少不了与柳宗理的渊源,以及他设计的那些蕴含民艺精神的现代工艺品。

不知是不是为了向父亲致敬,柳宗理于年开始在《民艺》杂志撰写专栏,每期挑一件海内外的工艺品,学着父亲散文集《日本手工艺》的笔触来描绘现代机械设计。

这些散文被集结成册,名为“日常用品中不自知的美”。他饶有兴致地描写一个优美弧度的系船柱,或很适合宝宝抓握的木头玩具车。父亲柳宗悦曾在《民艺论》中毫不客气的写道:“机械产品能超越手工品之美的一件也没有。今后也没有指望。”然而柳宗理这42篇真诚的小散文彻底击倒了父亲的论断,只是这一次不再是出于叛逆,而是对父亲真真正正的理解。父亲没有错,改变的是时代而已。

对父亲的回归还表现在他对手作设计的坚持。他不画草图,直接用手的直觉来启发灵感的方向,有时会设计出完全意料之外的结果,比如那个令他扬名世界的蝴蝶凳。设计这把凳子是个西西弗斯式的漫长过程:先做四分之一大小的石膏模型,确定了大致方向就做1:1模型,然后直接坐在这个模型凳上,思考其不足之处,改进缺点做第二个,第三个……就这么一直做了三年,直到有一天满意了。

蝴蝶凳的横空出世震惊设计界。柳宗理就此赢得米兰设计金奖,并成为第一个参与阿斯彭国际设计大会的日本人。“用手去感受,手上会有答案。”这是父亲教的。

从日本民间手工艺理论家到日本工业设计第一人,柳宗悦柳宗理父子二人的历程就像一个头尾相接完美契合的神秘寓言。

寓言往往爱用一句话来点题,其实父亲在五十年前就仿佛在预言儿子后来的设计风格:“虽然不能说复杂的东西都是丑陋的,但是,单纯的东西应当被更多的恩惠所关照,美与单纯、健全有着很深的关系。”

所以,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讲述民艺运动的理论基础,归纳出美的定义及构成美的条件,说出民艺与艺术在功能性,美的评判标准上之不同,影响此后近百年日本人的生活态度,也在无形中培养出日本民众的美感意识,内化成无法计量的精神资产量。

民艺=民众的工艺=生活器物,特有的温润质感打从心底感到美观,安心,它们共通点是实用,耐用,堪用。

在目前全球化浪潮之下,文化容易失去民族、地域的特色。原来根植于传统、常民的生活文化与美学价值,也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失去了独特性。

只有透过日用器皿,尤其是餐桌上的食器,才能重新让文化与地方特色,进入日常生活。

编辑:田园

监制:大熊

图片来源:网络

(知物美术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43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