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与空间设计本

▼工作室介绍▼

中央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与空间设计工作室创立于年,倡导“AUD”理念-艺术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系统,以艺术营造空间,艺术激活空间为核心,强调在地文化创新能力,营构文化自我“生长”氛围,发挥公共艺术在创新城市文化、塑造城市认同、再造社区意识、激活城市空间等方面的价值和作用。以课题制为主要教学方法,讲授公共艺术与空间设计的概念、构成、方法、规律和特点,分析公共艺术与空间设计的基本程序,让学生把握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社会关系的新取向。致力于培养公共艺术与空间设计的复合型人才。工作室已与国外院校建立了常态课题共享项目,并根据课题需要,聘请国内外教授和资深设计师开设课程。

▼毕业创作导师团队▼

▼工作室毕业寄语▼

“与新冠疫情共处的第三年,年,我们被迫再一次开启线上毕业展览方式。大疫使我们被迫开启了暂停键,直到这场灾难变得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一直主张疫情下的教学不能只是常态教学,这次疫情可能是人类历史上面临的最大挑战,灾难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我们应该和同学们一起反思,回归教育的本质,让同学们懂得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心怀友善,富有同情心、分享和互助。艺术与设计不仅仅是一门职业,而是一种态度、一种眼光、一种责任,它就存在于日常的生活之中,这种处世态度会在灾难面前流淌出向善的从容和人性的光辉。”

——王中

▼工作室毕业生▼

▼学生作品▼

吴凡

WuFan

作品名称:《C19:六感折叠》作品阐述:作品将带来5种线下时境空间与1个线上程序端口的联合设计——公共艺术是基于“公众性”的,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能通过本次线下与线上联动的启发性思考,演绎小众社交行为带来的感官空间变化,试图带来一种开发的愉悦性,一种与生俱来的人性价值,从而激发、再塑更多的“尊严”“意愿”,亦或是“想象力”“可能性”。作品材料:可变;视频9分30秒

任锦晗

RenJinhan

作品名称:《市井·界游》作品阐述:通过层层在地分析推导,落点重庆白象居的空间结构及网红打卡特色,以设置室外步道连接室内打卡出入口,形成串联室内外打卡点的漫步系统。再针对室外部分打卡空间设计具有强在地性的艺术装置,融入与发展空间特色,强化游客与居民的交流链接,提供游客更好的特色体验,希望以此提升居民与场地的认同,共同助力特色生长。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包涵清

BaoHanqing

作品名称:《观·海》作品阐述:生灵皆需依靠之地,人亦需歇息的孤岛。希望进到棚中之人,觉得自己能撑起一小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掩映在树影之中,感受到自然的灵动,听风嗅海,穿梭于红树林间。暂时从都市的喧嚣中逃离,眺望远方,耳闻宫商角徵羽,身沐于自然之芳。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王瑞珠

WangRuizhu

作品名称:《“情绪服务区”》作品阐述:医院东院的这个场地去设计一个“情绪服务区”,医院的医护人员、病人等在疫情期间所见的和所接收到的信息,所产生的太多负面情绪。“情绪服务区”就是可以存放和消解负面情绪的一个地方,它像是像“高速公路服务区”一样,告诉你:“这里允许你停下来难过。”作品材料:混凝土,镜面,金属板

张政

ZhangZheng

作品名称:《山语灵系》作品阐述:从自我苗族文化为基点,以苗族山文化出发,营造沉浸式、感悟式的深山之上的公共艺术场地,用艺术场地重系苗民与山灵的联系,激活民族文化之灵和山间万物之灵,塑造苗族山文化的独特精神与空间场域,使苗族文化得以更好的回归、聚拢和重生。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刘映彤

LiuYingtong

作品名称:《花开blossom——轨道交通人群都市冷漠微疗愈》作品阐述:blossom的释义是开花、变得更加健康或自信。将人轨道交通勤过程比喻为从种子到果实的距离,为果的目的而丧失了对周围的交流与关怀。而开花是过程,感受人与人的“花朵”开放后互相温暖接触的意义,打破冷漠隔阂。通过研究人在地铁空间动线与行为模式,构筑一系列合理的一体化公共艺术点,消解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魏雨珊

WeiYushan

作品名称:《新链接》作品阐述:设计从“身体与媒介”的发展历史出发,探究了各个不同时期“身体在场”的呈现,再将其与场地所处“首钢园”的历史相连接,把场地划分为三部分进行设计。设计通过公共艺术手段来阐述人与媒介之间发生的历史,通过了解过去,探究如今的我们的身上究竟发生着什么,我们的身体与我们所创造的媒介再与物质世界的关系究竟为何。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颜涵

YanHan

作品名称:《“忆沙”——纪念性公共空间》作品阐述:作品试图建立个体感受与沙尘这一气候话题的关联。利用北京沙尘天气视觉上的变化来进行纪念性的空间设计。从极端气候到唤醒行动,重拾人与土地的关系。将沙尘作为叙事工具与手段来构建个体与环境之间的新连结。放大人们对灾害的感受,纪念中国人民的防治成果来警醒人们审慎对待环境,珍惜每口新鲜空气的来之不易。作品材料:彩色玻璃,混凝土,可持续生物材料

周彦汐

ZhouYanxi

作品名称:《咫间·共融》作品阐述:设计寻求公共空间使用的模块化,希望城市环境中动植物之间的互动能够成倍增加,提取大连城市记忆特色元素,洋槐树下的大连做为此次设计的主线,以此为基调渲染整体的社区人文氛围,人群围绕着记忆中的槐树展开一系列在社区中可能存在的活动,以吸引周边的商业和教育人群涌入,形成以身份认同,集体认同为原动力的社交体验。作品材料:金属不锈钢,混凝土,槐树,自然植物

宋俊凤

SongJunfeng

作品名称:《海噬》作品阐述:设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7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