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丧葬忌讳的纸扎,被放到法国博物馆中国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人们有时会在时间的流逝中彷徨无措,因为知道终有一天都会奔向无可了解的彼岸,那个没有人回来过的地方,人们都清楚死亡是每个人无可避免的结局、是唯一公平的存在、是人活着的证明。

而面对亲人的提前离世,无疑活着的人都承受着无尽的苦痛折磨,人们用无数的方法与死亡对抗,用一个一个的纸扎寄托着不尽的思念。

一、纸扎的由来

纸扎,又称糊纸,自北宋起开始流行,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丧葬祭祀用品。本质上,纸扎是一个集彩绘、裱糊、纸张塑等技术于一体的传统手工工艺。

而当人们提及纸扎时,常常会觉得很忌讳,或许是因为作为中国人,我们的骨子里就充满着对死亡的忌讳,就像觉得4这个数字是死的谐音一样,在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念里,纸扎和死亡直接相关,都是不吉利的东西。

纸扎的样式繁多,寓意思念,广义上纸扎不仅仅用于丧葬,还包括对彩门、戏文、舞具、风筝、灯彩等等的制作。

从狭义上来看,纸扎是代指丧俗用品,用于祭祀、陪葬等丧事的活动,而所扎制的纸人、摇钱树、金山银山、院宅、禽类等等用于焚烧的物件,人们觉得把这些纸做的东西点燃就可以把他们送到自己去世的亲人身边,寄托自己的愁思。

纸扎与古代墓葬的殉葬俑的发展与演变紧密相关,在最开始的时候,古代送给死去的达官显贵的殉葬品都是用活人活物,慢慢地人们也认识到这样行为过于血腥残忍,人殉这样的习俗最终被废除,而是用人俑去陪葬死者。

在融合了传统道、儒文化、印度的佛教文化之后,中国丧葬与祭祀的用品也开始有了新的样式。当造纸术纯熟之后,纸张逐渐被民间广泛应用,在北宋时期纸扎的使用达到民间流行的最高级纸扎也从此成为了中国传统丧葬习俗艺术。

二、纸扎被放到法国博物馆展览

《极乐天堂》的策划是法国人朱利安,他表示,此次展览举办的目的是为了探索纸扎艺术的根源,展现其演变与转化,主要还是要向这些奇妙而诗意的艺术作品表示敬意。

他也坦然承认自己被纸扎这一来自古老东方的传统吸引,把纸扎烧给去世的亲人,让他觉得中国人面对死亡的想法浪漫至极。

被法国人拿到博物馆展览的纸扎作品各式各样、精妙绝伦,展品中包括吓恶灵的大土爷、龙头狮头等传统意义上的纸扎,还包括一些现代的别墅、茶楼、西餐、火锅点心、韩国石锅饭等等,都十分精巧别致,近乎实物。

而其中的许多料理也丰富无比,更让人惊叹的是在展品当中竟然还有当前最新款的手机、电脑等,还有很多大牌奢侈品,包括衣服、鞋子、包包,就如同一个阴间的百货商店。

其中最为引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85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