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出席第十届健康中国论坛大会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108173.html
王羲之在《题笔阵图后》开门见山:“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也,心意者将军也”
用纸如用阵,古人用纸,是真的很讲究!
我翻看了一下,光各种纸的命名就洋洋洒洒一长串看不到头,加工手段也是五花八门。反正我现在的消费水平,锦龙堂纸、朵云轩木版水印笺已经是很好了,只能说XX限制了我的想象。
清造纸书画谱图古人书法用纸的偏好
唐代,纸的加工技术飞速发展,涌现了薛涛笺、澄心堂纸、金粟山藏经纸等等一系列大名鼎鼎的纸;
宋代,造纸技术和文化一样繁荣,一是丰富了造纸原料,竹、稻草、麦秆等,二是能够加工出很大尺寸的纸张(宋徽宗草书千字文用了十二米纸),这种大幅的纸张给书法绘画增加了更多可能性;
元代,书家多用笺纸与加工纸,彩色粉笺、蜡笺、罗纹笺、观音纸、清江纸、江西白箓纸等写字;
明清,明代被誉为笺纸时期,大幅作品多用绫绢。为了利于行笔托墨,大部分的纸商购买半成品后煮捶加工,有条件的书家,也自己加工,这样就涌现了大批的优秀书画用纸;
清代至今,用的最多的是用青檀皮配以漂白的稻草生产的宣纸,宣纸以薄、轻、韧、细、白得到大家的追捧。墨浓不滞墨淡不薄,扩散均匀层次清晰,耐老化易保存;
很长时期,生纸是一种半成品,古人积累了各种五花八门的方法来加工这种半成品,比如砑光、施蜡、加矾、施胶、捶纸、染色等等。有的是为了阻塞纤维间的间隙,以减少走墨而渗漫,使之能便捷地行笔。有的则是让纸张更好看更有书写欲。
一个词总结清以前的用纸倾向——“光滑受墨”,然后是“好看有逼格”。
清末花卉笺历史上已经失传的名纸
历史上有很多曾经风靡一时,后来只能被藏家争相追逐的名纸,现在的我们只能在博物馆看到这些纸的真品了。
失传的纸——薛涛笺,唐末五代名纸。是一种加工染色纸,又称“松花笺”。这种相传用木芙蓉的皮,芙蓉花的汁制成的纸,早已失传。现在市面上看到的十色薛涛笺都是后人套用其名而已。只能称作“仿薛涛笺”
后世仿薛涛笺失传的纸——水纹纸,唐代名纸,又名“花帘纸”。相传制法有二:一为在抄纸的纸帘上用线编纹理或图案;二为将雕有纹理或图案的木制或其他材料制的模子,压在纸面上。制作方法上和砑花纸有不同。
水纹纸《昆阳城赋》失传的纸——澄心堂纸,薄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南唐后主李煜极其喜爱澄心堂纸,专门办制造厂生产这种佳纸,贮藏供宫中长期使用(皇帝就是可以这么任性的霍霍)。宋代欧阳修、梅尧臣、蔡襄一个个视若珍宝,欧阳修甚至说“君家虽有澄心纸,有敢下笔知谁哉。”这纸好到不敢下笔。在我心里,澄心堂纸失传,是最遗憾的!
澄心堂纸蔡襄《澄心堂》失传的纸——金粟笺纸,硬黄纸,又名蜡黄经纸,一种具有浓淡斑纹的经纸。米芾不少作品用的纸就是硬黄纸,纸张表面光莹润泽,韧度好,透明性强,质地硬密,防蛀抗水。现在市面上有人在黄纸上涂一层薄薄的蜡仿制硬黄纸,实在粗制滥造。
硬黄纸,初唐时期的双钩填墨摹本失传的纸——开化纸,也叫桃红纸。是清代很名贵的用纸,纸张虽然薄但是韧性强,纸张柔软,质地细腻。因为其纸性坚韧,常用作榜书用纸和清朝宫廷印刷用纸。这种纸张历来为藏家追捧,可是工艺失传,现在已经无法抄制这种纸。在最近开化县开展的全县民族民间艺术普查中,发现了疑似开化纸的制作工艺,但后来证实纸张质地与御用开化纸相差甚远,这种工艺只能等待后人再复原了。
开化纸清乾隆武英殿印本失传的纸——砑花纸。纸料为上等坚韧的皮纸,此纸透光一看,能显示一幅美丽的暗纹图画。单加工工序多,常以“片纸非容易,措手七十二”来形容工艺的繁杂。这种纸非常珍贵,现在只有故宫博物院有一些清宫旧藏。
砑花笺黄庭坚《自书松风阁帖》还有很多没有列入其中的名纸,都已经失传了。
现代造纸,为了节约成本,造纸原料就没有以前把控的好,为了造纸效率,制作周期也短。不像古代选料足,水质也好,充分的漂晒。偷工减料急于求成的,就算把制作工艺还原了,也不一定有原来纸的品质。
好的东西往往伴随更高的成本更高的价格,作为使用者的我们,也有责任,如果消费者贪图便宜,这样的土壤是培养不了匠人匠心的。
砑花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