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盔甲,其图案出自蚀刻版画技术的发明者,从中可以了解当时金匠们的主要工作内容:在金属盔甲的胸部蚀刻出非常精细、华丽的花纹和图案。
位于中间的是圣母子,两侧分别是圣乔治屠龙和背耶稣过河的圣克里斯托夫。
可以想象,曾拥有这具华丽盔甲的骑士,不一定有一颗勇敢的心。但穿着这样一身,在圣母子和诸位圣人的庇护之下,一定是那潇潇洒洒、策马奔腾、红尘作伴、对酒当歌、风流倜傥的样子。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所藏出自何普风的盔甲
在松高尔——丢勒这个版画大发展的时代,除了古腾堡的凸版文字印刷术外,还有一类印刷方式开始流行,那就是凹版印刷,此后又出现了蚀刻技术(etching)。
它们与我们经常谈起的铜版画,是什么关系?又是谁最先发明了这些技法?
壹佛罗伦萨的凹版“发明者”在文章中,为大家介绍了版画的四种制作方式,分别是凸版、凹版、平版和孔版。
如今最常见的凹版印刷,其的原理是在金属或者石版上刻出凹陷的印纹。
印刷时,将印墨均匀地涂在雕版表面,等墨浸入线条留下的凹槽后,再擦去版面的印墨。因为凹陷印纹部分仍存留印墨,用纸覆盖在印版上,施加压力,让纸张接触吸附印墨后,就可获得图像。
手工雕刻的凹版作品,因为每一位雕版师的刀法和风格各不相同,同一位雕版师每一次雕刻的线条深度、弧度也完全不一样,具有唯一性,难以被模仿,因此也用于很多需要防伪的印刷品,比如钱币、邮票等等。在印钞界有句话叫“无凹不成币”,可见凹版印刷对于钞票防伪的重要性。
在欧洲,金属手工凹版雕刻的技术,一开始流行于金银匠中。早在中世纪时,金匠就开始在金属工艺品、盔甲上雕刻纹饰和徽章,至迟在15世纪30年代,德国的金匠们已经学会了凹版雕刻的技术,创作出翻印到纸上的铜版画,正如文章中所介绍的E.S大师和松高尔等人。
死神恐吓两位女子何普风作品
此时南方的佛罗伦萨已经拉开了文艺复兴的大幕,美第奇家族的科西莫·德·美第奇(—年)成为佛罗伦萨僭主,在这段属于艺术家的黄金岁月中,金匠们自然也不甘示弱。
在布鲁内莱斯基、马萨乔这一代,与波提切利、达芬奇这两代艺术家之间,有一位名叫马索.菲尼格拉(MasoFiniguerra—年)的金匠。
菲尼格拉主要的工作是为客户金属制品上雕刻纹饰,与他同为金匠的兄弟弗朗西斯科·菲尼格拉(FrancescoFiniguerra)相比,他的成就更大。
意大利人颁给了他两顶桂冠:黑金镶嵌技术和凹版雕刻技术的“发明者”,这种说法主要源自瓦萨里的叙述,虽然这并不准确,但目前依然广为传播,国内很多资料上都赫然写着,凹版雕刻技术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由菲尼格拉所发明。
黑金镶嵌(niello)的技艺,就是在凹版雕刻的基础上,采用银、铜、铅等金属的黑色硫化物,将硫化物粉末撒在花纹上,然后将金属加热,让黑金粉末融入刻槽的纹饰中,冷却后将表面抛光。
因为黑金与金属明亮的表面形成反差,产生出富有魅力的装饰效果。
俄国生产的一件黑金工艺品图源网络
上图就是俄国制作的一件黑金镶嵌工艺品。这种技术在古罗马时期已经出现,盛行于文艺复兴时期。
只能说菲尼格拉是这项技术的改进者和实践者。同样,对于凹版雕刻技术来说,菲尼格拉的贡献也仅是一位大力倡导者和改良者。
瓦萨里为此编撰了一个绘声绘色的故事:据说在年,菲尼格拉不小心将蜡油滴在金属雕版上,当他揭开蜡油后发现雕版的花纹呈现于蜡上,于是试着用纸替代蜡油,获得了图像,由此发明了凹版印刷的方法。
实际上,抛开这两项名不副实的桂冠外,菲尼格拉在艺术史上依然还有一项重要的贡献:他是划时代的绘画大师——波提切利的启蒙老师。
在第四十篇文章《波提切利的时代及其师承》中,我对波提切利的师承:浪荡子菲利波·利比(FraFilippoLippi——年)和韦罗基奥作过详细介绍,实际上在波提切利正式开始学画之前,曾经和他哥哥一样学习制作金银器,而金匠马索·菲尼格拉算得上是他的启蒙老师。
如今纽约的皮尔庞特·摩根(PierpontMorgan)图书馆中,除了收藏过那本由朱利奥·克洛维奥为红衣主教亚历山德罗·法尔内塞制作的泥金装饰手抄本——《法尔内塞的祈祷书》外(详见对埃尔.格列柯的介绍),还保存有佛罗伦萨金匠马索·菲尼格拉工作室所留下的9张图纸。
马索·菲尼格拉工作室图纸之一
马索·菲尼格拉工作室图纸之二
菲尼格拉工作室的图纸,如今在乌菲齐美术馆藏有大概有近百张,卢浮宫有一本23页的画册。
以上这两幅图纸为摩根图书馆所藏,在纸本上用简洁的线条表现出复杂的手部和脚部结构。这些图纸可能是用于教学,学生们在描绘完整的人体时,先从局部开始练习。
这表明菲尼格拉对于用线条造型的研究,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的教学方式,也表明那时佛罗伦萨的艺术家们,已经开始深入研究人体的骨骼和肌肉。
不可否认的是,因为菲尼格拉等人对凹版雕刻铜版画的大力实践,带动了更多的意大利画家们参与到版画制作中,包括与他同时代的安德烈亚·曼特尼亚(AndreaMantegna,——)和安东尼奥·波莱乌洛(AntonioPollaiuolo,—年,他与兄弟皮耶罗.波莱乌洛的工作室在当时与韦罗基奥相媲美)等人,也影响到了此后样式主义时期的帕米贾尼诺(Parmigianino—年)等人。
他们开始将自己的油画作品也复制成更便于传播的版画。尤其是帕米贾尼诺,他堪称丢勒之后,意大利地区最早蚀刻版画艺术家,而蚀刻这种技术,则是在菲尼格拉去世30年之后才兴起。
以上均为帕米贾尼诺的头盔设计版画稿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藏
贰欧洲首位蚀刻大师在阿尔卑斯山以北,随着印刷术的流行,更多的艺术家参与到版画创作中,而且他们大多也有金银匠家庭出生的背景,从就小耳濡目染地学会了如何在金属表面雕刻出繁复细致的图案。
他们将绘画中的素描功底融入了版画技术,用"錾子"在金属上作画,就像用银针笔绘制素描,将绘画中的构图、线条、点、阴影刻入铜版中,获得自己想要的效果。
丹尼尔.何普风的版画作品
同样,也是在德国的金银匠队伍中,另一位名叫丹尼尔.何普风(DanielHopfer—年)的人,于年在凹版印刷的基础上,发明了另一种全新的版画制作方式:蚀刻(etching)。
丹尼尔.何普风大约年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考夫博伊伦(Kaufbeuren),他的父亲巴塞洛缪斯.何普风(BartholomusHopfer)是一位画家。他们全家在何普风早年搬到了奥格斯堡,于年在那里获得了公民身份。
在中世纪时,骑士们穿着的盔甲几乎覆盖了全身,为了便于身份辨识,在盔甲上制作各自的族徽、纹饰开始流行。工匠们逐渐发明了利用酸蚀在盔甲上装饰花纹的工艺,这就是丹尼尔.何普风的主要工作,他同时也创作一些木刻作品。
制作于年左右德式风格的意大利轻骑兵铠甲
从以上这具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所藏、出自何普风之手的盔甲,我们就能理解当年何普风的工作内容。
他在金属盔甲的胸部蚀刻出非常精细、华丽的花纹和图案。位于中间的是圣母子,两侧分别是圣乔治屠龙和背耶稣过河的圣克里斯托夫。可以想象,这具华丽的盔甲之下,不一定有一颗勇敢的心,但穿着这身盔甲的骑士,在圣母子和诸位圣人的庇护之下,一定是潇潇洒洒、策马奔腾、红尘作伴、对酒当歌的倜傥样。
本文题图盔甲中,何普风制作图案细部
这项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与细致,是一项脑力加劳动密集性的工作。大约在年,何普风将盔甲上的蚀刻技术,用于版画创作,从而发明了蚀刻版画。
蚀刻版画与前文提到的那些“铜版画”一样,也属于凹版印刷这个大类,不同之处在于在金属版上产生纹饰、图案的方式。
制作蚀刻版画之前,首先要在抛光打磨好的金属板上,涂上一层耐酸的清漆或者蜡,形成保护面,画家用刀在保护面上雕刻,经过刻画的部分失去保护层。然后将金属板浸泡入酸性液体中,由酸性液体对失去保护层的图案部分进行腐蚀,形成凹槽。
通过浸泡过程的长短,可以掌握所需要凹槽的深浅度,当达到想要的效果后,再取出金属板,清理掉保护层。此后,就和前文介绍过的凹版印刷流程一样,印制出图像。
看上去蚀刻的工艺比直接在金属板上雕刻要多几道复杂工序,但对于艺术家来说它更容易上手,用蚀刻笔比用錾子刻画更加轻松,而且更容易表现不同的色调、更精细的图案和更优美的造型。
以下这幅同样藏于大都会博物馆的《五个德国士兵》,就是出自何普风之手的蚀刻版画。
《五个德国士兵》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何普风不仅通过这些更新的技术展示了普通士兵,也为一些大人物制作了版画,比如这一幅《查理五世像》,其母版取自意大利画家乔凡尼.玛丽亚.波梅德利(GiovanniMariaPomedelli—年),由何普风制作于年。
《查理五世像》何普风年
波梅德利制作的查理五世纪念币
波梅德利制作的弗朗索瓦一世纪念币
波梅德利是意大利维罗纳的画家、雕刻师和金匠,年从叔叔那里继承了大量遗产,但他继续从事艺术工作。他最拿手的是制作纪念徽章和钱币,曾经为弗朗索瓦一世和查理五世都制作过纪念章。
在蚀刻版画刚出现时,何普风采用的主要是铁板、铝板、锌板等材料,此后传至意大利,开始大量使用铜板。
何普风制作的马丁.路德像年
日后我们常说到的“铜版画”,其实并非一个确切的概念,更准确地描述,应是:
在铜版上采用蚀刻凹版技术印刷的版画。
这种艺术形式,自它诞生后就开始极大地影响了西方艺术的发展,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信息传播手段和途径。
有铜版画此后的发展,以及它对于中、西文化的交互影响,且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