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融合青山村聚集的设计力量艺术与设

杭州余杭区的青山村,拥有杭州50公里范围内最优质的水源,超过七成的森林覆盖率。去往青山村交通便利,这里是难得的闹中取静的黄金地段。这里每年接待数百位来自全球各地的独立设计师、环保主义者,这都与一座名为“融”的设计图书馆有关。青山村的故事,本质上和这里的好山、好水、好人有关。年,融设计图书馆馆长张雷认识了余杭油纸伞传承人刘有泉和其他4位60多岁的纸伞师傅。张雷发现,制作一把传统的油纸伞要1根毛竹、5根棉线、7片皮宣纸、36根伞骨,涉及了70多道工序。张雷说:“这么复杂的过程和中间产品,完全可以衍生出不同的作品。”他本能地意识到,可以基于这个思路做一些尝试,至少让传统工艺重回现代生活。两年后,他带着一把用宣纸做的椅子“飘”,斩获年米兰国际设计周卫星奖(SaloneSatelliteAward)全场唯一大奖。年,“融”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式启动。竹茧”,设计师:陈浩如第一个五年,基于中国的竹、丝、土、铜、纸五大门类,近百个手工艺作坊,拜访30多个自然村落,研究多种材料,50位来自12个不同领域的设计师,打造了70件当代设计作品。年,经过“融”五年的展览和对传统手工艺材料的研究,建成了中国传统手工艺材料图书馆“融”设计图书馆,并在5年大展上发布了51个手工艺,介绍种传统材料。此外,他们还创造了一个带有杭州城市标签的品牌——“融HandmadeInHangzhou”,中文译为“杭州手工制造”。“HandmadeInHangzhou”是一个相对“MadeInChina”而提出的概念。在“融”的项目中,设计师将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手工艺重新进行现代思考,将其带入当代设计。第一年,他们重点研究“竹”。在天里,设计师们把竹这个材料从宏观到微观分解成七个不同的状态:竹竿、竹木、竹皮、竹篾、竹丝、竹纸和竹纤维。并在此基础上继续解构和创作。“飘”竹编椅,设计师:张雷竹竿,是最近接竹子自然生长的材料,建筑设计师陈浩如和余杭中泰竹笛匠人丁志刚合作完成了竹林悬构,通过竹子和钢索的作用,搭起一个5米高的建筑结构,竹子如同飘在空中,此结构甚至可以演变为桥梁。陈浩如还用竹子编织了一个蚕茧,它是一个房间,也可以是一把椅子,躺到里面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似曾相识的安全感和舒适感,而这种感觉是来自于人们出生之前母亲孕育婴儿的子宫。云”,设计师:张俊杰竹这种材料具有天然的制造优势。张雷设计的“空气”椅,用0.6毫米厚的竹条编织而成,重量轻到可以用一个手指拎起,但却可以承受公斤的压力。设计师陈旻用竹皮材料制作出一把弹性很大的凳子,取名“杭州凳”,由于竹皮的弹性,坐到“杭州凳”上,凳子的形状也随着人身体的“侵入”发生变化。“坐下来”的过程,也是体验艺术的过程。章俊杰设计的“云”,将竹编和数字3D技术融合,高弹性的竹丝在数字模型的引导下,形态达到了极致。这样的尝试也为竹产品打开了一扇新的门。年,“融丝HandmadeInHangzhou”在米兰三年展设计博物馆发布。若以为“丝”只能用来织衣服,那真是低估了设计师们的脑洞。他们不仅设计了漂亮的衣服,还开发了一系列灯具、家具和艺术品。王圣海利用“丝”重量轻的特点,融入中国传统造纸手工艺,设计了灯具“隐”。丝与纸的结合,让“隐”具有一种飘渺、宁静的禅意。“隐”,设计师:王圣海德国设计师克里斯托弗·约翰(ChristophJohn)的“映”是一个面装饰系列,包含盘子和花瓶,他受到蚕吐丝成茧过程的启发,同时利用丝纤维具有一定硬度的特性,交叉缠绕成了盘子和花瓶。他不仅发挥了原丝独特的美学价值,更通过作品展示了丝绸的华丽。年,来到青山村的年轻设计师们让“土”有了新身份。“FLEKA”桌基于对“土”的理解,有了新的灵感和制作的基础。“Fleka”在塞尔维亚语中意为“斑点”。设计师把桌面比作地面,釉比作雨滴,雨水散落在地面上形成了斑点。煤是能源,一种朴素的黑色石头,却助推了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人类获取自然之物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副作用。孙昕和黄海文用“煤”做材料,借鉴水磨石的工艺,制作了一个漂亮的盒子,取名为“礼物”,铜片镶嵌作为装饰,就像是自然赠给我们的一个礼物。同时,两位设计师制作的“Tray”托盘通过“煤”与“木”的结合与并置,创造了时空的跨度,表达对自然和时间的敬畏。“FLEKATable”,设计师:JovanaZhang年,“融”从中国传统金属手工艺“铜”出发。陈尚仪的作品“柔”将铜从普世印象中的坚硬感变化为织物的柔软。将极细的铜丝用钩针编织蕾丝的方式编织成织物。编织后的铜成柔软状,不再是印象中金属的坚硬感。它柔软轻盈,却又不失铜原本金属的韧性。李剑叶的“镜像”系列作品是对中国传统铜镜的现代想象,古代铜镜的普及与应用也是这一系列作品的灵感来源。“镜像”利用传统的材料去诠释传统的功能,但诠释的手段是全然现代的。利用现代工艺的“镜面抛光”使得使用功能远远超越了传统铜镜。谭志鹏则以传统失蜡法为工艺基础,对两段成人脊椎和三对盆骨进行重构,脊椎为足,盆骨作面。原来人体内部结构的“坐具”演变成了真正的坐具“撒旦”椅。他将传统失蜡铸铜工艺善于表现的雕塑艺术性和现代家居产品融合,表现大自然中有机形态的形式美感。张周捷的网格铜凳作品延续了他“mesh”系列的探索,尝试应用可行性,一系列的作品由mesh弯折而成,自然分布,同时尝试了这次融倡导的以铜作为主材料,通过手工制作,数字化加工,形成对设计方法论的全新阐述。“生肌系列”,设计师:谭志鹏年,终于迎来“融”的第一个五年展。这一年,也是五年计划中最后一个材料——“纸”的创意积累多年迸发的时刻。提到“纸”,人们首先想到的它是书写和绘画材料,启承于中国古老的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散布中国各地的看似大同小异的造纸工艺,因取材不同而产生了迥然的差异。“固”的主要材料取自富阳竹纸,在余杭富阳至今还保留着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竹纸制作工艺。竹纸制作过程包含从原材料采集、办料、纤化,到制浆、抄纸、晾干等几十道工序。但由于市场需求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直到品物设计师们的到来。JovanaZhang的《纸花园》(PaperGarden)用15张巨大的剪纸完成了从杭州京杭大运河边的柳树,到米兰运河边盛开的紫藤,空间上的穿越。设计师基于中国传统剪纸技法,用当代的设计语言重新演绎成了一幅立体的剪纸花园。“撒旦椅”,设计师:谭志鹏袁瑗带来的“可吃的剪纸”在展览现场引来观众的积极参与。食物纸是用新鲜的食材低温烘干制成,可以保存几个星期,并保持食物原有的味道,它的纯天然成分最大程度地尊重了食物的自然本色。设计作品将纸的特征应用到食物上,新的切割技术赋予食物纸更加丰富多样的外观,把蔬菜水果、手作纸技术与新的切割技术相结合。这也是审视我们现今对食物的认知和探求人与食物的新的互动的探索。第二个五年,“融”把视线聚焦于五种中国人对待自然材料的方法上(榫卯、染色、编织、铸造、扎结)。这是对前一个五年的总结,也是对下一个五年发展给予厚望。年,19位设计师的参与,预示着下一个五年必定“不平凡”。榫卯是中国人对待木与木连接的方法,材料甚至延伸到石、竹和金属。大到建筑桥梁,小到家具窗格。中国古人用精确的木结构,完成点线面之间的立体构造。但如今,当硬木已经被停止砍伐,材料已经逐渐消失,基于榫卯的当代设计,将会走向何方?“浮生系列·二号作品”,设计师:万凌、袁进华万凌、袁进华的“浮生ww二号”源自于中国山水文化,以木构山,用榫卯结构及冰裂形式,寓意生命的裂变与重生。作品由两部分组成,上面可作为茶几基座,下面可做摆放盆栽的花几,整合在一起后呈现出中国园林的山石造型。方静峰、董谧的“回”受到木材榫卯结构热胀冷缩的启发,利用陶瓷在烧制过程中较高的缩水率,以及烧制后的不可逆转性,形成相互的嵌套关系。袁瑗的灯具“解锁”的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的“鲁班锁”。“鲁班锁”完全靠部件的榫卯结构连接在一起,无论组装和拆解都需要智慧。“解锁”的使用乐趣不仅仅在欣赏光影和形体的构成之美,也在于把部件组装成灯具的思考和体验的过程之中。塞巴斯蒂安·马尔巴赫(SebastianMarbacher)的“LogChair”是两种不同加工阶段的木材的结合,从最初的原木开始,到最后经过抛光加工的木头。灵感来源于中国榫卯艺术家傅中望先生的作品。“我尝试从雕塑的角度而不是技术的角度来看待榫卯结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62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