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难合眼;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不觉亮了天。如今每逢春风暖,常念三月三…”这首不知名的歌词陪伴了我许久。如今,北京风筝制作技艺也已经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保护。欣喜之余,我也想撰写一篇文章使得更多人了解它,保护它。..
一、历史渊源
风筝起源于中国,已有年的历史,被称为人类最早的飞行器。相传春秋时期,著名的建筑工匠鲁班曾将木鸢飞上天,后来以纸代木,谓之“纸鸢”。汉代起,人们用于传递消息,类似飞鸽传书;唐代随着日本使节来访,纸鸢技术也传到了东亚各国,这精致的小玩意儿很被他国人所喜爱;到五代十国时期,人们在纸鸢上绑上哨子,风入竹哨,声如筝鸣,悦耳动听,所以称之为“风筝”,而这个名称至今未换过。至宋代,放风筝逐渐成为民间的一种游戏;到了元代,皇室成员也开始加入这种放风筝的游戏,也传到了欧洲各国;至于清代,很多文人墨客都将风筝写入了自己的诗,比如最脍炙人口的“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二、制作技艺
风筝用细竹扎成骨架,再糊以纸或绢,系以长线,利用风力升入空中。传统的中国风筝技艺包括扎、糊、绘、放四种技艺。扎要达到对称,左右吃风面积相当,包括:选、劈、弯、削、接;糊要保证全体平整,干净利落,包括:选、裁、糊、边、校;绘要做到远眺清楚,近看真实的效果,包括色、底、描、染、修;放要依据风力调整提线角度,包括:风、线、放、调、收。风筝的种类主要分为硬膀和软翅两类,硬膀风筝翅膀坚硬,吃风大,飞得高;软翅风筝柔软,飞不高,但飞得远。在式样上,除传统的禽、兽、虫、鱼外,近代还发展出人物风筝等新样式。
三、风筝-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经济上获得了极大发展,但由于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和现代化、全球化、商业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很多依靠口传心授的传统手工艺术和技艺陷入濒危。在青少年中,传统节日被逐步淡忘,相反,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却十分受捧。传统技艺在年轻人中很难找到愿意学习的传承人,青少年与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隔膜变得越来越深。年,我国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文化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士也开始了解和喜爱上了充满魅力、历史悠久的风筝。我们的保护工作也在全面推开的同时,进入了一个向纵深发展和个案调查的阶段。如何让我们的青少年了解我们的非物质文化,让世界各国看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之美?我想,我们首先要把那些美轮美奂的民间艺术进行一番梳理,进行系统的整合,让人们看到它,了解它,爱上它。我深信,风筝的魅力是无穷的,它优美的造型,绚丽的色彩,夸张写意的表现,随心所欲的创作力以及所蕴含的深厚的人文精神,加上它独具匠心的制作工艺,巧夺天工的奇思妙想,都会让我们沉浸在它所传达出的大爱和大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