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经纬网8月14日讯:据台湾“中时新闻网”报道,农历七月普渡的大日子即将来临,合真纸艺第三代传人杨宪璋准备就绪,迎接旺季到来。台湾的纸扎习俗,一般出现在祭神仪式、喜庆节日及吊丧礼仪这三类场合。纸扎就是糊纸祭品,是台湾丧礼文化中常见的重要元素,仪式结束,纸扎将伴随亲人的不舍与挂念,一同烧给另一个世界的往生者。不过,这么独特的糊纸工艺已经愈来愈少见了。
合真纸艺第三代杨宪璋。(摄影/曾信耀)
传统手工纸扎一脉相传
“我喜欢传统形式,坚持要纯手工”,杨宪璋坐在纸扎洋房前受访,说着,“年轻一辈很多都没看过了”。纸扎手艺对杨宪璋而言,算是家学渊源,因为阿公是老道士,那时候办理丧礼科仪,兼做祭祀用的纸扎是必备技能,父亲在40多年前成立合真纸艺行,在常年耳濡目染之下,他退伍后决定接手,传承这份家族事业。
手工纸扎屋保留了艺匠的巧思与人文的气息。(摄影/曾信耀)
传统纸扎制作费时复杂,必须先将竹子加工,制成细竹条,利用竹条韧性制作骨架,并用玻璃纸加工切割,当成束带缠绕、捆扎,就像是建筑结构里的钢筋水泥。杨宪璋指出“塑型是最困难的”,等到结构完成才开始糊纸,相较以往使用手染的纸质容易褪色,现在都是采用进口纸,细部装饰质感也更加出色。
纸扎是民间信仰、也是民俗工艺
纸扎屋从阿公时期只有两、三种基本款,到了杨宪璋发展出40多种式样,传统闽南三合院、现代洋楼、日式等,像是建筑演进史的缩影。透过师傅的巧手,从地基慢慢盖好一间亡故后安身立命的住所,替家属完成法事,全部的科仪到入土为安,纸扎不只是商品,也是抚平心灵的连结。
杨宪璋坚信唯有靠手工去制作纸扎。(摄影/曾信耀)
一般纸扎以“五间”(注:三合院传统建筑)为普遍型态,需要5个工作天,若要10多标尺模的纸扎屋,甚至要费时2周之久,早期纸扎师傅往往是一手包办,现在纸扎制作讲究分工,绑骨架、细部装潢通力合作,“我们这种做传统的,没付出3、5年的功夫,是没办法来竞争的。”
严师出高徒
杨宪璋解释,“纸扎是一项非常需要细心的手工艺”,像是把竹子绑成圆圈一定要是正圆,尤其给神明的纸扎,更要注重小细节,连尺寸都不能出错,光是庙宇石狮的方位角度就是一门学问了。“我爸爸是严师”杨宪璋一边笑着回忆自己的出师之路,当年偷偷将父亲制作过程录像下来,还有无数次拆解重做而写成的笔记,如今的熟能生巧都是用心与耐心累积而来的。
农历七月的普渡艺品。(照片提供/合真纸艺)
随着时代进步,客户需求愈来愈多样,3C产品、名牌商品早已是常见的纸扎品,iPhone手机、笔记本电脑、跑车也一直与时俱进,“不只有普渡用的12尺普渡公,我们还有罩杯升级的辣妹、穿西装的保镖”。
杨宪璋坦言,“这行业要传承并不容易,只要没被市场淘汰,我就会一直把手工纸扎做下去”。(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