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春纸织画

白癜风检查到中科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4414714911368070&wfr=spider&for=pc

永春纸织画,手工编织纸丝的工艺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永春,以传统国画为画基,按一定的技艺程序,把一幅国画(人物、山水、花鸟等)裁成一定规格的经丝,保留画幅的头尾,使画面不致紊乱;然后用同样规格的素纸条为纬丝加以编织而成。杨复吉《梦兰琐笔》曰:“闽中永春州织画,以罗纹笺剪为片,五色相间,经纬成纹,凡山水、人物、花鸟皆具。留青日札,嘉靖间,没严嵩家物,已有纸织字画。盖前明即已行之矣。”

据《永春州志》卷十一记载:“织画此为永春特产。其法以佳纸作字或画。乃剪为长条细缕而以纯白之条缕经纬之。然后加以彩色。与古所谓罨画及香笔记挈画相类。”在中国工艺美术的百花丛中,永春纸织画一度与杭州丝织画、苏州缂丝画、四川竹帘画齐名,号称中国“四大织画”。

由于纸张不易保存,现存最早的纸织画也仅为清初年间作品,加之没有文献记载,永春纸织画的起源问题变得扑朔迷离。

一般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相传隋唐年间,永春桃溪沿岸种植了许多桃树,又被称为“桃城”。每逢春花烂漫时,桃花姹紫嫣红,薄雾笼罩,吸引着许多踏青赏花的人。雾中观花,这种独特的景致激发了当地艺人的创作思维,纸织画就是在这种特定的环境里产生来的(艺人周文虎观点)。

第二种认为隋灭陈朝,陈后主之子敬台携军队、百工、族人由建康(南京)入永春(时为桃林场)。古代的永春,漫山遍野的竹木林,是制作生活用具的资源,当时人们模仿陶器图案,在竹编用品上进行纹样装饰。受竹编装饰的启示,宫廷画师把传统中国画与竹编技巧相结合,创造出纸织画工艺,它是宫廷绘画与民间技艺的结合(艺人林志恩观点)。

第三种观点认为是宫廷艺术流落民间(艺人李自杰观点):在唐朝玄武门之变中太子建成中箭身亡,建成太子妃带领孩子及宫中侍女(纸织画织女)前往西域。建成太子妃能书善画,沿途与侍女相依为命制作纸织画,使织画得到了一定的传播,后潜回,居宁夏,又隐姓埋名转居成都金堂县太平乡,直到李斌(李肇永)命为总屯官,才在永春县城办金堂纸织作坊,其子分别经营金堂纸织及贵(桂)亭纸织作坊。

唐初只是纸织画的萌芽状态,到了盛唐才趋向熟。泉州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宋代时纸织画远销南洋各埠,成为富贵人家的柜中珍品。但元朝以前的文字记载不多,直到了清代才有比较多关于纸织画的文献记载,如清代泉州翰林陈肇仁在《纸织白鹤幛诗》中写道:“是真非真画非画,经纬既见分纵横;我闻桃源场中客,妙技别出关徐荆;并力劳作万万缕,缕以素纸痕分明;烟云斯须出素手,笔墨化尽恒畦盯。”而王士桢《分甘余话》卷下写道:“闽虫纸织画,山水、花卉、翎毛皆工设色亦佳。或言今日中史创为之,余按《留青日札》嘉靖中设严嵩家货有刻丝、衲纱,纸织等画之名则其来久矣。”这让我们清楚知道明代就有纸织画的存在且已经相当成熟了。

清乾隆年间(-年)是纸织画历史的高峰,永春已有姓李、施、黄、翁、蒋、王、章、郑、洪、庄等10家60多人从事纸织画制作,此后又逐渐走下坡,自清末后开始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沉寂。20世纪30年代,仅有李桂亭、章难亭、王华亭、黄芳亭4家,其间,纸织画产品大多销往南洋(东南亚一带),日本侵华时,日寇封锁了海上交通,销路一断,很多艺人没法谋生只好改行,纸织画几乎陷人人亡艺绝的境地。新中国成立时,仅剩福建省文史馆馆员黄永源一家。

现存纸织画最早实物为瑞典斯德哥尔摩收藏的清初《耕绘图》,黑白二色共48幅,每幅24.5厘米×28.1厘米,插图及康熙帝御笔题诗与刻本很逼真。至今,故宫博物院还珍藏着清乾隆年间的纸织瑰宝——清高宗御制诗十二扇屏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87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