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在花园式校园里,番禺区红郡小学的学生身穿衣袖飘飘的汉服,漫步于亭台楼榭,沉浸式游园打卡。非遗与艺术碰撞,将传统文化的美好与学校以美育美的办学理念有机融合,有力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鱼拓让鱼“游”到纸上
一条条色彩斑斓、通体透亮的鱼灯悬挂在鱼拓摊位旁边的木架上,鱼头、鱼身、鱼尾随风灵活摆动,恰似成群鱼儿追逐嬉戏。活灵活现、生动有趣的鱼拓画同样悬挂在架上,与鱼灯相互辉映。这两项关于“鱼”的非遗技艺“游”进校园,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鱼拓,对如今的很多人来说是个陌生的词汇。学校揽月社吕家贤老师表示,早在宋朝,文人墨客在垂钓之余用墨汁或颜料将所钓之鱼拓印到纸上,用来记录实际尺寸并保留纪念,被称为“鱼折”。通过千年传承和发展,结合诗书画印成为艺术品,改名为“鱼拓”。
用盐水细细洗去鲜鱼表面黏液、固定鱼体、调配颜料、涂色、拓印……吕老师这一套动作行云流水,不久,一条色彩斑斓的鱼便“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学生体验鱼拓
看到鱼拓画是用真鱼拓印上去的,学生们被震撼到了,不禁啧啧称奇。老师演示完毕后,他们跃跃欲试,动手体验鱼拓的制作过程。
在整理好鱼后,学生根据鱼身上的颜色,调制出不同颜色的颜料,用毛笔或刷子在鱼身上的不同部位分别涂上颜料。刷完颜色后,他们将宣纸小心翼翼地覆在鱼身上,抚平纸张浮起的纹路,鱼的轮廓便透过宣纸显映出来了。将纸从一侧轻轻揭起,鱼顺势“游”到纸上。最后,用毛笔勾勒出鱼的眼睛,一幅幅灵动的鱼拓画就在学生手中成形了。
“瞧,通过鱼拓,鱼真的‘复制’到纸上来了。”学生蔡灏锐兴奋地举起他的成品。
文人雅事焕发新姿
本次游园会以摊位集市的形式创设情境,演绎古代文人墨客的日常生活场景,将汉韵雅风演绎得淋漓尽致。伴随着韵味十足的古琴演奏,身着汉服的少女翩翩起舞,飘逸灵动,油纸伞飘摇曳曳。这场富有古代风情韵味的视听盛宴吸引了大批学生驻足围观。
古琴表演
灰塑从古建筑“走下来”,一件件栩栩如生的灰塑作品点亮了摊位。灰塑,是广州市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学生灰塑作品构思或源于民间传说,或是祥禽瑞兽,或是山水花卉。精美的灰塑作品在学生声情并茂的解说中更加鲜活。
灰塑作品展示
另一边,民俗活动的摊位同样受欢迎。投壶摊位熙熙攘攘。投壶是古代士大夫宴饮会上的一种投掷游戏,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投壶收集印章,兑换文创礼品。我国许多地方都有在树上绑红丝带、红布条的民俗传统。学生领到红丝带后,写上美好祝愿,系于树枝。满载祝福的红丝带在风中摇曳,成为红郡小学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投壶游戏
传统文化在校园里“扎根”
据了解,本次游园会是红郡小学办学质量成果展示活动的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精髓,红郡小学将非遗传承教育纳入学校教育。
活动负责人吕家贤老师表示,秉承番禺区岭南文化进校园和“上品教化”的教育理念,学校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以汉服社团——揽月社为纽带,让非遗元素渗入实践活动中,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无限魅力,充分发挥青少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和传承中的积极作用,让非遗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
文/图:番禺融媒记者麦裕玲通讯员吕家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