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艺术纸 >> 艺术纸发展 >>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知识与能力

-1-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点

1.如果时间不充裕的话,一定先要把带箭头符号“”的背诵完!!!

2.重点中已标明常考题型蓝色字体“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材料分析题”。

3.因为国家没有统一教材,所以真正的考试答案是不固定的。如果你有书的话,书和这份资料里面的答案二选一背诵即可,不必较真死扣字眼,伤身费力得不偿失,意思对了就能拿到分数。如果没书的话希望大家认真识记本篇资料!

题型题量每题分值总分合计

选择题

辨析题

简答题

材料分析题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年重点-2-

《教育知识与能力》目录: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3页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4页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5页

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第5页

第五节教育制度----------------------------------------------------------第6页

第六节教育目的----------------------------------------------------------第7页

第二章中学课程

第一节中学课程----------------------------------------------------------第8页

第二节课程目标与内容------------------------------------------------第8页

第三节课程设计与开发------------------------------------------------第9页

第四节课程实施与评价------------------------------------------------第9页

第五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9页

第三章中学教学

第一节教学概述----------------------------------------------------------第10页

第二节教学过程----------------------------------------------------------第10页

第三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第11页

第四节教学原则----------------------------------------------------------第12页

第五节教学方法----------------------------------------------------------第12页

第六节教学模式----------------------------------------------------------第13页

第七节教学组织形式---------------------------------------------------第13页

第九节教学评价----------------------------------------------------------第13页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一节认知过程----------------------------------------------------------第14页

第二节学习与学习理论------------------------------------------------第16页

第三节学习动机----------------------------------------------------------第18页

第四节学习迁移----------------------------------------------------------第19页

第五节学习策略----------------------------------------------------------第20页

第六节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形成-----------------------------------第20页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

第一节中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概述-----------------------------------第21页

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第21页

第三节中学生的情绪情感和意志发展-----------------------------第21页

第四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第22页

第五节中学生能力的发展---------------------------------------------第23页

第六节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第23页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第24页

第二节中学生的心理辅导方法---------------------------------------第24页

第三节压力与挫折-------------------------------------------------------第24页

第七章中学德育

第一节品德结构与道德发展理论------------------------------------第25页

第二节中学生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第25页

第三节中学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第25页

第四节中学德育过程----------------------------------------------------第25页

第五节中学生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第26页

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第一节班级与班集体建设----------------------------------------------第28页

第二节课堂管理-----------------------------------------------------------第28页

第三节班主任工作--------------------------------------------------------第29页

第四节课外活动-----------------------------------------------------------第29页

第五节教师心理-----------------------------------------------------------第29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年重点-3-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本质属性的所表现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有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

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①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②人类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③以培养人为直接目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①教育一词最早出现的著作:《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②最早分别解释“教”“育”的著作:《说文解字》许慎

2.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3.

4.

6.

①神话起源论: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

②生物起源说:人类教育源于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利托尔诺(法)桑代克(美)沛西·能(英)

③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孟禄(美)

④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苏联)

7.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①古中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②斯巴达:培养体格强壮的军人和武士

③雅典: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①中国——四书五经

②西方——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

8.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口诀:两生三没)

两生:①教育为了生产和生活;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没:①没有固定的教育者、受教育者;②没有固定教育场所;③没有阶级性。

9.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①奴隶社会——产生了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②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③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0.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征:

①教育的全民化②教育的民主化③教育的多元化④教育技术的现代化⑤教育的终身化

11.教育的六个基本功能:

①教育具有正向功能;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的发展。

②教育也具有负向功能;具有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的发展。

③教育具有个体功能;促进个体的发展。

④教育具有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社会流动和社会变迁。

⑤教育具有显性功能;

⑥教育具有隐性功能。

5.

①永恒性

②历史性

③相对独立性

④生产性

⑤民族性

广义的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构成三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内容)。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年重点-4-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2.中西方教育思想:

人物思想作品

《学记》

《学记》世界上最早以及中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乐正克/战国末期

①“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教育与政治

②“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性原则

③“学不躐等”“不凌节而施”——循序渐进原则

④“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原则

⑤“教者也,长善而救其失者也”——长善救失原则

①有教无类,“庶、富、教”——教育公平

②“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

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诱导

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人师表

⑤孔子教育内容观点:教育脱离社会生产

苏格拉底“产婆术”教学方法

柏拉图①《理想国》②“寓学习于游戏”

亚里士多德①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②百科全书式哲学家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培养》《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了出来

夸美纽斯

教育学之父

①《大教学论》标志教育学成为独立发展的学科。

②泛智教育;③班级授课制;④百科全书式课程。

卢梭《爱弥儿》

康德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

裴斯泰洛齐①“教育心理学化”②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

洛克①“白板说”②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

①教育性教学原则

②理论:伦理学、心理学

③旧三中心论:教师、教材、课堂中心

④四阶段教学

⑤《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杜威

陶行知曾师从杜威

①《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新三中心:儿童、经验、活动中心

②教育无目的论③在做中学④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的教育学著作。

马卡连柯从事流浪犯罪儿童教育。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赞可夫《教学与发展》五条教学原则

布鲁纳①《教学过程》②结构主义教学理论③倡导发现教学法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斯宾塞主张“教育预备说”,即教育为生活而准备。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献给孩子》“活的教育学”

孔子《论语》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年重点-5-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3.教育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生产力制约教育的速度和规模。

②生产力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生产力制约着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②教育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③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14.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①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④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⑤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

①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通过传播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政治社会化。

③教育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④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15.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①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③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①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即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②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③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④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

16.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体现教育的经济功能)

17.校园文化的核心——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

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18.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发展规律教育要求选择题考点

①顺序性循序渐进(例:儿童到成人体现哪一特性?)

②阶段性对于不同阶段学生要有针对性(例:心理断乳期发生在哪个阶段?少年期阶段)

③不平衡性抓住最佳期、关键期(例: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体现哪一特性?)

④互补性扬长避短、长善救失(例:小明双目失明但是嗅觉灵敏体现哪一特性?)

⑤差异性因材施教(例:成立兴趣小组供学生自主选择体现哪一特性?)

⑥整体性把学生看做复杂的整体(一般不考这个了解即可)

19.影响人发展因素的理论:

①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孟子(性善论)、格塞尔(成熟势力说)威尔逊(基因复制)

弗洛伊德、霍尔(复演说)、高尔顿(遗传决定论的鼻祖;优生学)

②外铄论(环境决定论)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华生(婴儿论)、斯金纳

③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个体遗传与外部环境因素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年重点-6-

20.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遗传:物质基础;提供可能性;可塑性;制约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及阶段。

②环境:提供可能;积极和消极;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③教育:主导作用;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全面、专职性、专门性、时间跨度长。

④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21.遗传的意义。

①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使人的发展成为可能;

②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③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④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2.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②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学生的发展;

④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2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或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用的表现):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的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第五节教育制度

24.教育制度

广义: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25.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③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④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26.现代学制的类型(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

①双轨学制:英国一轨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另一轨是劳动人民子女设立。

②单轨学制:美国所有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

③分支型学制:苏联和中国

27.我国现代学制的发展

时间学制特征

壬寅学制我国颁布的第一个学制:未实行

癸卯学制我国实行的第一个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壬戌学制/学制/新学制以美国的单轨制为蓝本

我国现行学制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六三制、五四制(九年一贯制):(多种形式并存)

义务教育制度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

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德国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年重点-7-

28.义务教育特点:强制性、义务性、普及性、统一性、免费性、公益性

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初中

基础教育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

第六节教育目的

29.教育目的的三个层次:

①国家→教育目的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了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其决策要经过一

定的组织程序,一般体现在国家的教育文本和教育法令中。

②学校→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者特点

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③教师→教学目标微观层次的教育目的,教育者完成某一阶段教学工作时预期达到的要求,

是培养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30.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

31.教育目的的理论:

①宗教本位论:把人培养成宗教人士

②社会本位论:培养合格的公民和社会成员

③个人本位论: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

④教育无目的论:杜威提出的

⑤生活本位论:(斯宾塞)教育是为未来完美生活做准备。

32.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①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②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③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思想与价值观。

④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3.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与关系(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①德育是灵魂、统帅作用;为其他教育供了方向性的保证。

②智育是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他教育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③体育是物质基础作用。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

④美育是是动力作用。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

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⑤劳动技术教育是综合德、智、体、美的作用。

34.五育的关系:五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不能相互替代,不是均衡发展。

①“五育”地位存在不平衡性,德育、智育具有首出地位;

②五育具有不同的作用、地位、责任,不能相互替代,缺一不可;

③五育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学校体系。

35.美育的内涵及任务。

(1)美育的内涵: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学生正

确的审美观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美育的主要任务包括:

①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和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

②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艺术创造能力;

③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文明的行为习惯。

全面发展不代表是平均发展→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

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根本唯一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年重点-8-

第二章中学课程

第一节中学课程

1.“课程”一词始见于英国、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课程”一词我国最早出现在唐朝,“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2.课程的类型:

①学科课程(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例:语文、数学、英语科目)

②综合课程: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例:自然地理与科学、社会经济与政治)

③活动课程: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

④国家课程——由国家制定的课程

⑤地方课程——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制定

⑥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由学校开发的课程。

⑦显性课程——学校的公开课程

⑧隐性课程——校风、学风、师生关系

3.活动课程主要特点是:(代表人物是杜威)

①以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

②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

③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4.课程理论:

①学科中心课程论—以学科为中心。代表人物: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

②学生/活动中心课程论—以儿童的兴趣为中心。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③社会中心课程论——布拉梅尔德

④课程层次论——古德莱德

(学科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是两个相反的理论,在系统的知识、儿童兴趣、教育质量方面优缺点相反)

5.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论。

①理想的课程,由研究机构、专家等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②正式的课程,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

③领悟的课程,任课教师所领悟的课程;

④运作的课程,在课堂上实际实施课程;

⑤经验的课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验到的东西。

第二节课程目标与内容

6.课程目标确定的依据:

①对学生的研究②对社会的研究③对学科的研究

7.三维课程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8.课程内容的构成:

①间接经验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书本知识,是课程内容的直接来源。

②直接经验是指学生为通过自身的实践得到的知识,是对课程内容的补充。

9.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直线式与螺旋式;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直线式:课程内容直线前进,前面安排的内容后面不会出现。

螺旋式:前面呈现的内容是后面内容的基础。

纵向组织:知识按照逻辑排序,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横向组织:按照学生的发展阶段、社会等组织课程内容。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年重点-9-

10.课程内容的三种表现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①课程计划:是教育行政部门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

指导性文件。也称教学计划。

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

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③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等。

课程计划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课程标准

①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②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③课程标准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④课程标准的核心:课程目标

教材教科书编写编排方式:螺旋式教科书结构、直线式教科书结构。

11.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①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

②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③教科书的编写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的教育现状水平。

④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⑤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第三节课程设计与开发

12.制约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①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

③学科特征。

④课程理论儿童(学生)、知识、社会。

13.课程开发的模式:

①目标模式(四个基本问题:目标、内容、方法、评价)泰勒原理

②过程模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22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