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www.xxzywj.com/npxqb/npxkx/471.html
在特殊教育行业,学生们一般被称作“折翼的天使”,因为身体缺陷这些孩子或听不见世界的声音,或看不见蓝天白云的色彩。幸运的是,有这样一群特教教师,他们年复一年,用爱和坚持敲开了孩子们的心门。他们或许很少感受到“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让他们快乐的,无非是学生们发出了第一声、新认识了一个字、多掌握了一项生活技能……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特教老师。
从特殊孩子进入学校开始,每个学段的特教老师都在为这些孩子的成长和未来融入社会竭尽心力。他们就像在进行一场接力赛,一棒接一棒,用自己的专业和耐心,帮助特殊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跨越重重障碍,助力他们展翅高飞。
教师节前夕,西安报业全媒体邀请部分市民代表走进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学段特教老师的世界,体验“特教老师的一天”,展现特教老师工作生活的原生态,体会他们的别样教学和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
幼儿康复语训教师石洋——
一节课下来站不起身
她是听障幼儿人生之初的指路人
康复语训老师石洋用玩具吸引听障幼儿注意力
“小猫的眼睛在哪里?萱萱的眼睛眨一眨。”9月6日上午,西安市第二聋哑学校康复训练中心的教室里,康复语训教师石洋正在给听障幼儿萱萱(化名)还有萱萱的妈妈上亲子课。萱萱1岁7个月,是一名被上帝捂住耳朵的小天使,刚出生就被筛查出听力障碍,六个月后被确诊失聪。
石洋用一只小猫玩具与萱萱做游戏,吸引萱萱的注意力。她的身边还有很多用蒙布盖着的玩具和音响、三角铁、鼓等发声教具。石洋说,正常的孩子在母亲孕期就能听见声音,听障孩子等到出生再确诊时已适应了无声的世界。即使佩戴了听辅设备,也要尽早开始训练,才能让孩子听到并感知声音和其对应的东西,最终学会发出声音。
“康复训练是听障孩子的启蒙点,是给他们创造可能和希望的第一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步,如果效果好,听障孩子完全可以正常说话。”石洋说,越来越多的家长也意识到这一点,尽早带着听障孩子参加语训,康复训练中心今年最小的学生只有1岁1个月。
因为学生年龄较小,无法稳坐在教室集中思想进行训练,石洋只能借助玩具吸引注意力。上课时,萱萱哭了,她就唱着儿歌哄,萱萱闹得厉害,她只能停下课程陪着玩,有时候萱萱会到处爬,石洋就跟着满教室地爬。
康复语训老师石洋用玩具吸引听障幼儿注意力
“尽量不要让孩子看见口型,多让她听声音,孩子模仿能力强,也不能频繁地捂嘴说话。”训练完萱萱的听力,石洋还要对萱萱妈妈进行指导,示范着让妈妈在家也能对孩子进行正确训练。
和别的老师上课不一样,学生年龄小,需要石洋盘腿坐在垫子上,一节课下来,她的腿都被压红了,站起来时一个踉跄差点没站稳。刚送走萱萱,另一对亲子又走进了教室。
“从来不觉得累,看过太多孩子第一次张口叫‘妈妈’的场景,也目送过不少孩子康复成功走出学校,这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石洋说,她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所有的聋哑儿童都能走进普通学校,只有聋哑儿童没有聋哑人是她永不停步的目标。
代表体验
李浩(家住曲江大道中海观园小区的在读研究生)——
“第一次见到给这么小的聋哑孩子上课,石老师爬过来爬过去和学生互动,真不容易。”一节康复语训课下来,市民代表李浩深受感触。在他看来,科学的纠正与尽早的干预,是特殊教育重要的使命,特教老师在这两个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老师用专业与耐心给特殊孩子爱的关怀,帮助他们融入社会。石洋所代表的特教老师,就是特殊孩子在人生初期道路上的指路人,用专业的精神诠释着康复教育的意义。”
聋哑学校语文教师刘芳——
一字一句帮孩子建立逻辑关系
最希望的教师节礼物是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
刘芳用手语为学生上课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刚走进第二聋哑学校的教学楼,就听到了吐词不太清晰的读书声,和想象中的无声课堂完全不一样。
这些读书声是由七年级的9位聋哑学生读出来的,他们用的是普通学校的六年级教材。语文教师刘芳站在讲台上,带领学生一起朗读,为让学生看清发音的口型,她尽量把每一个字的口型都张得充分一些,甚至有些夸张,一只手还跟着声调上下指挥。
个字的段落,刘芳带着学生们读了3遍,让2个孩子上台勾画描写丁香花的句子。整节课下来,6个自然段的课文只讲了2段。刘芳说:“前一天我已经用一节课的时间教他们课文里的词语了,要讲完一篇课文起码需要四五节课。”
刘芳是聋哑学校义务教育段的语文教师,她说,聋哑孩子因为缺乏语言环境,容易出现语序混乱、逻辑不通的问题,语言运用很薄弱,写文章就是记“流水账”。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逻辑关系、理清语序,更好地运用词语,她只能一遍一遍地带着学生读,帮助理解,以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教室后墙上贴着课程表,里面语文课和数学课占了多半,而且大多是连上两节同样的课程。刘芳说,一节课只能讲一小段,只有连着两节上,才能上完一个课时。“义务段的语文课,是帮助聋哑孩子建立逻辑关系的重要一步,丝毫不敢松懈。”
夸张的口语表达、标准的手语动作,为了吸引学生注意还要在教室里不停走动,连着两节课上下来,刘芳的嗓子有些哑了,她的手撑在讲台上笑着和学生说了声“再见”。
刘芳用手语为学生上课
刘芳笑着说,这些特殊孩子就像雷达一样敏锐,曾有一次自己心情不好,已经尽力隐藏情绪,但还是被孩子们发现了。“老师,你心情不好吗?你不要难受。”正上课的刘芳被学生打断,一句简单还不清晰的话让她在惊讶之余也收获了感动,从那之后,她每天上课脸上都会挂满笑容。“不管多累都不能表现出来,我希望我是一个内心有光的人,用自己的光照亮孩子们的世界,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成为老师的7个年头里,前年是刘芳第一次收到学生送的鲜花,“我清楚记得,那是一支红色康乃馨,白色的塑料纸包着,上面还有紫色的小点。”刘芳眼眶有些湿润,她说,如果可以许愿,希望孩子们每天能够进步一点点,在老师和家长帮助下努力掌握生活技能,走出校园可以独立生活,这是她最期望的教师节礼物。
市民代表体验
钟一博(高校教师)——
“聋哑孩子的语文课是这样子的啊,老师太辛苦了。”家住芙蓉西路的高校教师钟先生在体验了一节特殊的语文课后很是感慨,“老师不仅要大声地给孩子们讲课程内容,还要同时做手语,让孩子们从声音和动作两个方面来理解文章内容。”
钟一博说:“刘芳老师在讲每个词语的时候,都会通过发音上的技巧和手语相结合,引导孩子们发出接近正确发音的音调,和给普通孩子上课相比,很不容易。”
盲哑学校足球教练张毅、王帅——
独臂老师组建盲生足球队
和学生奔跑在有光的世界里
“吴佳成,先站住,左脚鞋带开了。”9月6日下午,西安市盲哑学校新组建的足球队在操场上集合,教练王帅看到有学生鞋带了,蹲在地上帮忙系好鞋带。另一位教练张毅站在排头,其他学生紧跟其后,手拉手排成一队,站在距离球门约80米的正前方。
盲哑学校足球教练张毅与学生在操场上
王帅守着球门,喊了一声“开始”,扔出一个里面装有铃铛,可以发声的足球,对面的一名学生摆动着手臂,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移动。小小的足球在学生左右脚间盘旋着向球门方向移动,刚走几步,足球跑偏“走丢”了,学生就半侧着脸,循着铃铛声而动,再去把球找回来。
这是一支特殊的球队,球员们是一群眼睛失明的盲孩子。守着球门的王帅一边击掌一边不停地喊着“喂喂喂”给学生指引声音的方向。学生鼓起勇气踢了一脚,球进了,但不清楚射门情况的孩子仍站在起脚的原地。“球进了,很棒,回到队列中去吧。”王帅给学生肯定之后,这名学生才开心地跑回队列。“要注意把重心压下来,手臂自然摆动。”球门对面领队的教练张毅一直在观察着每个学生的动作,随后一个一个地进行纠正。
张毅在学校当教练已经22年了,来学校之前曾因事故失去左臂,本是计算机老师的他偶然看到学生踢塑料瓶,便问学生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在踢球,这让他感受到了学生对运动的渴望,于是克服身体障碍组建起了足球队。
盲哑学校足球教练和他们的球队
秋季的操场上蚊子很多,因为身体不便,被叮出很多大包的张毅也没法抓挠。张毅说,“之前的盲人足球队全国都有名,拿过不少比赛成绩。这是新组建的球队,共13个人,刚开始基础动作的训练,每个动作都要示范着让孩子们摸着学,再蹲下身一个个去摆正他们的动作。一支球队至少要训练一年半以上才能让所有队员不掉球地带球跑,要达到完成比赛的水平,最少需要三年。”
王帅当教练的时间也有19年了,遇到备赛的时候,他和张毅每天带着学生练十几个小时。为了防止足球出界,球场两侧各放12块挡板,学生看不见,这24块挡板只能靠他俩一块块扛过去。
提起这些年的训练,王帅坦言:“累是肯定的,但是我们有坚持下去的动力。”如今辽宁省盲人足球队的专业运动员李玉曾是盲哑学校的学生,刚进校时盲态很重,经常撞到障碍物,胆子也很小,但是经过足球训练,李玉不仅没有盲态了,球技也提高了很多。
盲哑学校足球教练张毅给学生指导动作
“刚入校的盲生对黑暗充满恐惧,很多学生走路向前伸长双臂,步履迟疑,有些甚至会半蹲着摸索前进。练习盲人足球后,他们不仅站直了身体,还可以昂首挺胸地在操场上跑。”张毅认为,盲足除了能帮孩子们摆脱盲态,还能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自信心和生活能力,“阳光下奔跑的世界是有光的,经过训练的孩子出行都不需要盲杖,看到他们有进步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盲哑学校足球教练王帅鼓励学生射门
市民体验
白阳(高新区科技路某银行职员)——
“我戴上眼罩简直是寸步难行,更别说踢球了。盲生们踢得太好。”看完张毅和王帅组织孩子们进行的训练后,市民代表白阳对二位老师表达了深深的敬意。白阳说,训练开始前王帅老师仔细检查每个孩子鞋带的细节令人感动。张毅老师只有一只手臂,还能指导带领盲生在操场上奔跑踢球,“教盲生踢足球,我们都没法想象,但两位老师真的做到了。”
盲哑学校高三班主任夏昊—
他引导学生“触摸”数学之美
也是盲生乐队的后勤加厨师
夏昊曾经也是盲哑学校足球队的一名教练,但自从他带班高中学生后,就暂时搁下了足球队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高考备战中。
“高考是孩子们重要的一个门槛,我希望帮他们抓住这个走入高等院校的机会。”夏昊说,他所带的班级只有三名学生,今年高三,这也是盲哑学校建校以来的首届高三。首届意味着零起点、零借鉴,这需要夏昊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关爱。
每天到校的第一件事,夏昊都要先去教室看望学生,他像父亲一样,把教室打扫干净,再检查一遍教室有没有障碍,确保学生全部安全到校才放心。
夏昊班里的三名学生都喜欢音乐,还组建了乐队,梦想考上长春大学深造。每周学生们要排练两次,每次排练两个小时。夏昊是乐队的后勤加厨师,他总会陪着学生,帮着摆乐器,搬椅子。遇到了乐队外出演出和比赛的时候,搬音响、搬乐器的活就更是夏昊的了。学生看不见,他一个人跑前跑后,揽下了所有的活。看着学生排练辛苦,他还要在家里做些好吃的拿来。他说,“三个孩子都在住校,没有家长陪着,我就是他们的家长,只要孩子们考上大学,他们就会有更广阔的天空。”
数学是盲生最难的学科之一,作为数学老师的夏昊还要引导学生“触摸”数学之美。夏昊说,平时乐队训练耽误时间多,担心文化课落下来的他每天晚上都要空出时间给学生补课。为了让学生直观理解数学概念,他尝试了很多“触摸教学”的方式。“用大米、沙子可以让他们感受体积的变化,理解函数的概念我就把图形画在每个孩子的手心或者脊背上。”
夏昊说,班里三个孩子的学习状态都不同,为了让学生都学好数学,他为每个孩子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记录表,哪个孩子哪道题错了,哪块知识薄弱,他都记录在本上。课堂上,学生一遍不会他就教三遍、五遍,一次次反复直到学生听懂为止。
市民体验
冯瑞丽(雁塔区长延堡街道社区居民)——
“夏老师是班主任,更是家长,听到他每逢周末和过节都要陪着学生,带他们吃火锅、包饺子,我觉得非常感动。”家住长延堡街道的社区居民冯瑞丽说,明年夏老师就要带着学生去心仪的大学参加高考了,希望他们梦想成真。“过程虽然很苦,但是夏老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
西安美院特教学院工艺美术老师梁曾华——
创新传统课程激发独特天赋
帮助他们未来在社会中站稳脚跟
梁曾华是西安美术学院特殊教育学院的一名工艺美术老师,因为聋哑人和普通人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同,梁曾华经常利用图片替换传统文字进行教学。演示文稿(PPT)是梁曾华上课必备的工具,一节课的PPT至少要用二三百张图来支撑,从搜集图片到制作PPT,每一节课的备课都要花费六七个小时,但梁曾华从不觉得辛苦,他说:“特殊孩子对图片的理解更加细腻,对美术有不同的理解,图片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除了是一名专业老师,梁曾华也是特殊教育学院副院长,主管学生的教学安排。在他看来,每个特殊学生都有异于常人也高于常人的独特天赋,而传统的工艺美术作为教学基础只能保证学生课业完成和毕业后的基本生存,为了拓展出属于特殊学生的独特空间,他翻看了大量的资料,也走访了很多高校,经过不断研究,整理出一套创新的融合课程。
“将两门或者三门课程进行融合,让工艺美术在实用美术上得到运用,才能让学生的作品更好地适应时代的潮流,适应市场。”梁曾华举例说,将传统的纤维艺术课和皮具课结合一起,就可以教学生做出纤维编织的皮包。
“大学老师的职责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一定技能,解决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帮他们找到未来的方向,在社会中站稳脚跟。”在梁曾华看来,特殊学生有独特的优势,聋哑学生更能静下心来,在无声的世界里创造精彩的有声作品。“大学教育可以让孩子们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这也是我的职责所在。”
记者感受
采访前一直以为专业课就是帮特殊学生获得一技之长,梁曾华老师的目标却不止这些,他一直强调,每个特殊孩子都有绝对的优势,要让特殊孩子走在社会道路的前面,激发他们独特空间的潜能。让学生不止有作品,还能有创作,跟上时代步伐,这就是高等教育的意义。
来源:文/图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马相
编辑:芥末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