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导演王兵直接摄影和纪实摄影的区别

白癜风治疗偏方 http://m.39.net/pf/a_4673880.html

18年前,纪录片《铁西区》横空出世,不仅因为该片时长达九个小时,还因为未能在公开场合广为放映,导致坊间传闻纷纷,成为那时候观众私底下传阅交流的片子(DVD)。

《铁西区》分三部,依次是《工厂》、《艳粉街》、《铁路》。这部超长的纪录片,对于观众是一个严肃的考验。这在中国纪录片历史上,似乎也是绝无仅有的。在国内,其出产后不是被冷落,就是被误解,似乎很少有人知道,在世界三大纪录片电影节上——法国的马塞和南特,日本的山形——它都获得了第一名。

沈阳铁西区是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它于日伪时期建立,年后又按计划经济管理制度和苏联模式重塑,成为国有企业的庞大群落。到新千年前后,大厂依次被拆,旧世界分崩离析。

今年,导演王兵将当年创作《铁西区》纪录片同期拍摄的照片,再度推向公众——年参展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的52幅摄影作品,亮相年11月3日在沪举办的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以此为契机,关于《铁西区》的创作幕后故事、video与静态图片摄影的创作理解,以及他本人对于生命的困惑,等等,王兵在年10月22日,接受了澎湃新闻记者长达3个多小时的专访,我们将分四个独立篇章发布,与读者分享。

03:00

王兵导演谈在铁西区拍摄的照片视频剪辑潘怡辰调色江勇采访录音整理实习生郭志屹婷臧银焜(02:59)澎湃新闻:我们年纪相仿,历经也差不多,我们在采访中发现在90年代中国高校摄影教育有很多在今天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一面。请介绍一下您的艺术起步阶段所受到的教育。

王兵:我在“鲁美”(鲁迅美术学院)读的是图片专业,我上学的时候前面已经有4届毕业生了,然后我在北京电影学院是电影摄影,又改到电影上来了。

我印象中,80年代末摄影这个圈子挺活跃的,尤其是以纪实摄影为主体,当然我刚开始的时候也在西安那个群体里面晃,当时我是微不足道的一个人,就是谁也不知道这么一个人。

后来去鲁美学习摄影。教学中,我们系主任赵大鹏老师想很多种办法,请不同地方的老师来代课。当时我们请了德国的摄影老师叫托马斯·吕伯格来中国给我们代课,但不是给我们班代课,而是给我们高年级。我就跟我们系主任私下商量,后来我们班就我一个人跳到那个班,全程上了托马斯的课,上完之后影像风格就全变了,这对我后期的影像的基础有很好的作用。

鲁美毕业以后就不知道该做什么,因为那个时候虽然大家都喜欢摄影,但是不像现在社会提供更多的摄影工作可能性,我们都没有,除非去新闻单位,要不然去影楼,影楼也不是我的理想,我也不愿意去做这个事情,最后没办法想来想去,我说那去电影学院进修,然后我就去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电影摄影。这个时候就碰到了很多人,像杨福东、乌尔善这些我们都是很好的朋友,天天在一起,大家都在努力,开始进入到一个创作的阶段,所以我也是跟随这个群体,像贾樟柯等都是在这个范围。

《铁西区》52-52沈阳玻璃厂外年4月王兵摄影

《铁西区》50-52沈阳冶炼厂铜冶炼车间外年王兵摄影澎湃新闻:请谈一谈您在铁西区拍摄的照片。王兵: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当中,我拍了一些照片,这些照片是年和年在沈阳铁西区的工厂里拍下的,用的是的那种胶片,黑白胶片。那时候经济上条件很差,所以买那种散片——乐凯盘片,然后在暗房里自己去缠,使用的也是非常一般的照相机。

我最初拍照片是从年。开始拍摄铁西区的黑白照片全是雅西卡拍的,彩色的是尼康FM2拍的,FM2也不是我的,借朋友的机器。因为我最初创作是从图片开始的,所以永远对图片都有这种很近的感情在里面,之后因为电影的原因就中断了。

当年偶尔也会买一卷彩色胶卷,因为主要钱都用去买了磁带,那时候迷你DV带子很贵的,一盘带子60多块钱,所以说几乎偶尔才有一卷胶卷,然后带个相机拍两三天,一卷胶卷拍很长时间,大概最后攒了有那么几十卷。

这些底片从来没做出照片来,拍完冲洗后把底片拿纸一包,然后就收起来了,再也没拿出来。年卡塞尔的文献展的原因,他们问我在拍《铁西区》的时候有没有拍照片,我说有一点,也不多,就把那些底片重新拿出来做了小样。然后挑了多张照片给策展人,他们再从中挑选了52张。加上之前两年的拍摄,再有年、年、年,大概这5年时间拍的一些底片,这是那个时期我拍的一些关于铁西区的照片。纪录片拍摄使用是Panasonic出了第一款3CCD1的迷你DV,那是一款非常经典的机器。

《铁西区》44-52沈阳冶炼厂铜冶炼车间年3月王兵摄影

《铁西区》21-52沈阳冶炼厂铜电解车间工人休息室内年王兵摄影澎湃新闻:除了上述提到的52张照片,我注意到其中还有一些照片与这些不同,它们是怎么回事?王兵:今年我刚刚在武汉重新手工放大这52张照片,做成24寸的黑白和彩色的照片,还是使用原来的冲洗工艺,现在在一家画廊销售。

DV是数字时代一个象征性的东西,迷你DV它的那种影像跟胶片有很大的差异,它通过DV的手段实现了作为电影的一种语言基础性的问题,所以我们最后在纪录片中以截屏的方式,选择11张照片作为一个图片图像,然后处理1×1米的大小,克收藏级美术纸打印出来,非常漂亮,感觉像抽象画似的。虽然它没有照相机摄影出来的那种清晰度和锐度,我认为它不是达不到,但是它有另外一种美学形式的记忆。

《铁西区》截屏,王兵使用迷你DV拍摄的画面

《铁西区》截屏,王兵使用迷你DV拍摄的画面

《铁西区》截屏,王兵使用迷你DV拍摄的画面澎湃新闻:您在拍摄的过程中,无论纪录片还是静态摄影,在创作手段上和材料的运用上,有什么心得与大家分享?王兵:刚开始拍摄时我对纪录片没有概念,但是因为现实的原因,我能做的事情就是先拍纪录片。纪录片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所有的电影经验几乎来自于故事片,电影是什么这个我心里清楚,所以也没有什么顾忌,就拍了《铁西区》,也就是因为这个片子我就开始了创作的这条路。

你问我照片拍的少的原因主要是受经济条件限制,当时没有这个财力去买那么多的底片。为什么这么多年我也没怎么去拍照片的原因,因为在做电影的时候要花钱,然后又大量拍胶片的话,一个是精力上不够,另一方面会带来更大的经济压力。所以后期我主要是纪录片拍的比较多,当然也拍照片,有那么四五套照片,但是都是短期拍的。整体来说,不管纪录片也好,还是电影也好,实际上都是在影像这个创作的范围里边,影像也是电影的一个基础。

现在偶尔也拍照片,平时身上也带着相机。我没有换数字,还是那种传统的胶片相机,使用尼康、哈苏、富士和日本的骑士6x12相机,因为那个机器使用很方便,它跟差不多,你拿出来随便就可以拍,镜头是德国的,机身是日本的,画质非常漂亮。

《遗址》1-7王兵摄影

《遗址》4-7王兵摄影

《遗址》6-7王兵摄影

《遗址》7-7王兵摄影澎湃新闻:您用6x12相机拍什么题材?王兵:我很少做街头拍摄,不是说街头不好,而是很少。主要是有时候我会突然想拍一组什么样的照片,或者是说我想做一个什么东西,就会有针对性的买很多的底片来拍,可能一次就拍好几百卷这样子。拍完以后,然后选择一组照片出来。

澎湃新闻:在“鲁美”求学的那段时光还是深刻地影响着您今后的创作路径。

王兵:其实我们这一代人还比较有幸,都比较早的接触了摄影,不管是通过自我学习还是在学校接受的系统性教育。虽然当时的教育资源没有现在这么完善,但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能性,也让我们开始尝试进入到影像更丰富的一个生活里面来。

那么相比较,在之前的人就没有,像侯登科那一代人,当然他们拍的很好,但是他们就完全靠自己的摸索,那是真正的一个摸索,全靠实践,靠自己不断的努力去拍,然后去寻找一种属于它的可能性。

但这种可能性从美学基础,从影像文化上来说,给他们提供的条件都很窄,所以我个人觉得中国整个摄影群体,在之前主要是纪实摄影为主这个群体,在一段时间里边它很强大,人数也比较多。但是我个人一直没有沿这种创作的思路去考虑摄影的问题。因为在鲁美学习之后,我会更广泛的去看摄影材料,其实纪实摄影是摄影门类里边的一种,从创造、创作上来说,摄影,我个人对直接摄影更感兴趣。

《铁西区》47-52沈阳冶炼厂内年王兵摄影

《铁西区》16-52沈阳轧钢厂南工人休息室内年王兵摄影澎湃新闻:请谈谈直接摄影和纪实摄影。王兵:纪实摄影有美学的导向和对摄影美学的使用方法,我觉得照相机最重要的,是它的语言直接性。因为每台照相机拍的时候都是正在快速复制我们生活的形态,那么纪实摄影只是其中的一种。

纪实摄影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17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