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闽人智慧质朴兼灵秀的柘荣剪纸艺术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但各地的剪纸艺术风格却有所不同。

柘荣剪纸历史悠久,上溯唐代,随中原移民迁入而流入,盛于清、民(国),至今已有多年历史,最早由民间刺绣的底样而得以发展起来。民间巧女得祖辈传授,八、九岁便学抠花样、习针作线。在农事家务之余,用一把剪刀、几层薄纸,以自己周遭的生活为意象,把对美好生活的期冀,寄托于一刀一剪之间。

《百子图》

袁秀莹第三届国际剪纸艺术节获终生成就奖。柘荣县非遗保护中心供图

柘荣剪纸在当地城乡广为流传,围绕节日、民俗等活动,从婚嫁、小孩满月到“大生大礼”,或装饰窗户,或为饰嫁妆,覆盖于箱、笼、枕、被和坛口上,柘荣剪纸在群众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更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特别是春节来临之际,腊月廿三祭灶神,这天柘荣的民间巧女们剪好的福、禄、寿、喜等花样,贴于碗橱和灶边及陶瓷器皿上以祈福驱邪,农村更有贴在耕锄上以盼来年五谷丰登的传统。

由于柘荣地处闽东内陆山区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和相对固定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当地剪具业发展,使中原剪纸艺术在本地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因此柘荣剪纸有“中原剪纸文化活化石”的美誉。

在创作手法上,柘荣剪纸保留了中原剪纸以剪为主、以刻为辅的创作手法。创作时不打草稿、不用粉本,先剪外形,再进行图案内部镂空处理。这种创作手法往往使剪纸的图案造型概括简练、质朴粗犷、大胆夸张,多以块面的造型语言进行形象表现。与漳浦剪纸幅面占据较满不同,柘荣剪纸布局轻松写意,外形不求对称、随意挺劲,内部镂空、剔透鲜明,阴阳变化大小不一,黑白美显而易见,与黄河流域出土的陶俑极为相似,具有远古艺术之美。在其他地区剪纸中常见的锯齿纹、月牙纹等装饰语言,在传统柘荣剪纸中比较少见,有些甚至直接舍弃,体现出浑然一体,简单淳朴的艺术风格。

柘荣老艺人民间剪纸作品,左上为王描眉老艺人的《虎鹿图》。柘荣县非遗保护中心供图

受南方社会文化浸润,柘荣剪纸亦不乏细腻灵秀之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柘荣剪纸受到南方剪纸写实风格影响,在细节处理上精细、翔实、严谨而秀丽。所以说柘荣剪纸艺术体现了南北方剪纸艺术的融合,这在当代中国剪纸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孔春霞剪纸作品《羲和》,纪念中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羲和号”名称取意“效法羲和驭天马,志在长空牧群星”,象征中国对太阳探索的缘起与拓展。该作品阴刻与阳剪合璧,将太阳、女神、花鸟、虫鱼等元素,通过剪纸语言有机融合在一起,集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技艺于一体。柘荣县委宣传部供图

柘荣剪纸作者往往不刻意追求每一个具体的物象到底像不像,也不管描绘的世界是否符合真实世界的逻辑,而采用一种类似现代艺术中超现实主义手法,把情理上相关的物象进行自然的艺术再造,以简明的画面表达了自己的情绪表达。

作品有的表现日常生活,有的表现节日习俗,有的表现民俗信仰,稚拙的造型,展现了柘荣多文化、多族群融合汇聚而成的民间生活风貌,达到了中国传统艺术效果中“似与不似”的境界。

柘荣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孔春霞剪纸作品《女娲补天》大胆应用红与黑两种对比强烈的色彩,块面与线条竞相呼应,再现了神话故事女娲补天的壮观场景。古代传说中的青鸟、神兽、凤凰等形象,让画面更加具有部落图腾时代的神秘感,彰显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柘荣县委宣传部供图

老艺人们用剪刀把心中的期盼和欢喜,自然流淌到一张张廉价的纸上。虽身处艰难困苦的传统农耕社会生活中,但从她们的作品上看不到悲苦,只看到她们对生命的热烈歌颂和对美好的向往。如老艺人王描眉的作品《虎鹿图》,虎背上骑着娃娃,在追逐一只奔跑的小鹿,想象奇特,作品旨在祝愿娃娃像虎一样的壮实。

在没有经过专业美术训练的背景下,老艺人们凭借着口传心授的技艺,在经历了经年累月对祖传老花样的临摹训练之后,他们逐渐掌握了用剪纸表达生命体悟的创作方式,随心所欲地进行纯粹自我的本真表达,这是中国民间艺术产生与存在的经典模式,也是柘荣剪纸的独特艺术魅力所在。

20世纪70年代末,柘荣县委、县政府强化了对柘荣民间艺术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工作,开展民间艺人普查,发现众多乡村剪纸能手。从80年代起,柘荣剪纸就多次参加省民间美术展览、晋京展演,并曾10多次赴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埃及、丹麦、巴基斯坦、美国、巴西等国家及台港澳地区交流,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福建省博物馆以及海外一些博物馆收藏。

年柘荣县被原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剪纸)”;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年作为中国剪纸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年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袁秀莹,年出生。民间剪纸艺术家,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剪纸(柘荣剪纸)项目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剪纸协会名誉副会长,“中华剪纸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陈伟凯/摄

“剪纸不仅需要动手,在创作过程中,还需要开动脑筋思考,手和脑同时都得到了锻炼,而且在剪纸的过程能使人心态平和,忘记烦恼。”即便九十多岁高龄,经历过眼部手术,也未离开方桌,放下手中剪刀,她就是剪纸(柘荣剪纸)项目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剪艺大师袁秀莹。

“小时候弟弟吵闹,祖母便剪剪纸哄他,我想学,祖母便手把手地教我,那年我才八岁”她第一次拿起剪刀和红纸,尝试着模仿,或许是天生的悟性使然,竟一剪成功了。自此,开始了她一生的剪纸生涯。在80多年的时光中,袁秀莹女士始终平静地守着方桌剪纸。用一幅幅具有生命力的剪纸作品绽放出柘荣剪纸艺术的精彩,也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延续着剪纸艺术的传承。

《百蝶图》

袁秀莹参加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举办“北京首届中华巧女手工艺品大奖赛”获陈慕华副总理题词的“中华巧女”称号。柘荣县非遗保护中心供图

作为柘荣剪纸重要代表性人物的袁秀莹,其作品不仅承袭柘荣剪纸风格,同时,在艺术表现形式和题材内容上融入了不少现代创作元素。一改过去剪纸以动、植物题材为主的做法,在创作中融入大量的故事情节,使其更为生动。袁秀莹对剪纸的另一突破性贡献在于,她把民间工艺与现代艺术理念相结合,推动剪纸艺术更好融入现代生活。

随着柘荣剪纸受到国内外的赞誉和重视,袁秀莹女士大受鼓舞,九十多岁高龄的她仍坚持每天从事剪纸创作6到8小时,一直不遗余力地宣传剪纸。袁秀莹女士编写剪纸教材,将自己的技艺倾囊相授,她最大的心愿便是让更多人爱上剪纸、学习剪纸,使柘荣剪纸艺术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在她的传授下,教导出了一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三位省级工艺美术名人,两位柘荣剪纸非遗省级传承人。

柘荣剪纸艺术也深刻反应时代主题和人民的生活状态,这袁秀莹的弟子孔春霞创作的反映脱贫攻坚主题的剪纸作品。柘荣县委宣传部供图

由孔春霞创作的反映安全生产和生态保护主题的剪纸作品。柘荣县委宣传部供图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更新,民间剪纸也必然要与时俱进。为继承发扬柘荣剪纸这一传统民间文化,使柘荣剪纸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产业,增加城乡群众的经济收入,柘荣县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对剪纸文化产业进行了挖掘和保护。先后建设了柘荣剪纸之窗、柘荣民间艺术馆、柘荣剪纸特色产业馆等,吸纳剪纸企业入驻,发展壮大剪纸产业;举办剪纸艺术骨干培训班,重点组织中小学美术教师、中青年妇女及剪纸爱好者学习和开展创作,以形成一批稳定的人才队伍;在校内设立剪纸培训基地,开设剪纸兴趣班,将乡土教材《柘荣剪纸》列入教学计划,培养民间剪纸新生力量……

孔春霞作品《虎年福见》中融入了福虎、三坊七巷、武夷山、土楼等福建元素,营造了浓厚的新春氛围。柘荣县委宣传部供图

有感于泉州“福狮医疗队”驰援宁德,送来福气,孔春霞创作《抗疫福狮》剪纸作品。柘荣县委宣传部供图

如今,柘荣剪纸不仅有“中华巧女”袁秀莹这样剪纸技法炉火纯青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弟子游晓卿、郑平芳、孔春霞、吴秋凤、金素清等一批技能大师也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剪纸传承群体,让艺术传承与创新未曾间断。

孔春霞作品《飞檐》大胆运用点色、衬色、套色手法,丰富剪纸的色彩。画面主体大块面黑色和视觉焦点部位点缀的彩色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形成了昂扬的气势。柘荣县委宣传部供图

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和保护,除了注重剪纸人才的培养外,在“新”字上下功夫成为柘荣发展壮大剪纸产业的又一大利器。在继承传统刀工精细、色彩红艳的基础上,柘荣剪纸大师们突破了原有形式,采用民间工艺与现代艺术文化相结合的手法,在保持传统风格技法的同时,打破传统阳剪、阴刻手法,借鉴油画、影雕、摄影、素描、白描等艺术,在色彩上大胆运用点色、衬色、套色手法,丰富剪纸的色彩。

主题定制剪纸:北京大学。柘荣县委宣传部供图

材料选用方面,应用铜版纸、蜡纸、绒纸、布、树叶等,使剪出的作品保持长久、不变色。还有题材的丰富、应用领域的拓展、产品的开发等也在日益创新之中。经过几年的发展,柘荣剪纸文创产品衍生出了剪纸服饰、剪纸灯具、剪纸陶瓷等多个品种,探索开展主题定制业务,在创新与传承相互交融中,开拓出了一条产业化道路。

剪纸文创产品:茶席。柘荣县委宣传部供图

剪纸文创产品:小夜灯。柘荣县委宣传部供图

“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创新和发展都要看年轻一辈。”袁秀莹看好柘荣剪纸的未来发展,将剪纸的传承发展寄希望于年轻一辈,寄希望于新的时代。

来源:福建画报、福建省非遗保护中心、柘荣县委宣传部、柘荣县文体和旅游局

原标题:《非遗里的闽人智慧

质朴兼灵秀的柘荣剪纸艺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30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