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吴兴这4所学校投入使用!
吴兴“美丽城镇”长效管理考核8月排名公布
送票30张!中秋约家人一起赏“乐”吧~
…………虎虎生威、花团锦簇、喜鹊登枝……
在织里镇实验小学的一间教室里,
摆放张贴着各式各样
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
这些大多是学生们的作业,
而把这门手艺带进校园,
让剪纸艺术在孩子手中生根发芽的人,
是该校的美术老师
——冯伟红。
一把刻刀,一把剪刀,
冯伟红以炽热传承之心,
尽其所能,用心镌刻。
如今,
她和学生们的剪纸课程,
已经成为了织里的一张特色名片。
缘起/家庭熏陶下的儿时记忆冯老师这双巧手在她看来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小时候,外婆送给我一把小剪子,从此我便与剪纸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不论是蚕匾里各式各样的花式面团,婚丧嫁娶的手工艺品,还是老一辈钟爱的手工绣花包,都无不吸引着年幼的她。
她回忆说,在外婆家族中,每一位女子都有一双巧手,印象最深的是那位剪纸非常厉害的姑婆,小时候经常看见姑婆为养蚕人家剪蚕花猫头,结婚的时候剪喜字。小小年纪的她也尝试着跟随姑婆剪一些比较简单的喜字,虽然最后被用于垫在果盘底下的装饰,但是这也让她非常有成就感。这种“玩”出来的剪纸也早早地在她心中悄悄埋下了种子。
读小学时,心灵手巧的冯伟红也尝试着学习刺绣,翻出母亲的刺绣花样照着葫芦画瓢,自己动手制作出精致的饭盒刺绣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切都源于喜欢这两个字。”她说。
缘深/偶然间与剪纸撞出火花大学毕业,冯老师在西安旅游时,在那里看到了真正的剪纸艺术,看着窑洞门口悬挂的精致剪纸,第一次对它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感觉。
从西安回来,她成为了织里镇实验小学的一名美术老师。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冯老师真正接触了剪纸艺术。由于劳技课的推广,手工教育也成为了日常课程。当时,全区举办了手工制作大赛,要求每个学校都参赛,由于织里实验小学手工课程起步较晚,参赛存在一定困难。
校长周汉文考虑半天后想到了心灵手巧的冯伟红,而临危受命的她也没有让大家失望,凭借一座小纸桥夺得了比赛一等奖。此后,冯老师陆续参加了多次市区手工技艺大赛,获奖频频。周校长见她手工技艺较为不错,便建议拓展学校的特色社团。
深思熟虑后,冯老师最后选择了她最喜欢传统剪纸。于是,织里镇实验小学就多了一间教室——“巧手剪纸”课堂。
授业/把剪纸艺术带进课堂对于自学剪纸的冯老师来说,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难题。年9月,剪纸社团开启第一批招新,同月正式开课。没有教材,她只能通过网络来给学生寻找素材。一开始通过网络下载剪纸模板,让学生慢慢临摹。生疏的教学中,使用的工具也非常简单,学生用圆头剪刀,她则用最普通的红剪刀。既没有专用刻刀,也没有蜡盘,在这种不成熟的临摹创作下,学生们剪出来的成品也显得非常稚嫩。
在冯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慢慢对剪纸产生了浓厚兴趣。“善于发现和尝试的孩子,见到比较有创意的图都会主动画下来,进行创作。这成为了儿童画与剪纸结合的‘艺术’。”说起学生在课余对剪纸研究得比她都积极时,冯老师脸上露出了骄傲的笑容。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她还编写了校本课程《一纸生花——传承与创新剪纸》。
年开始,剪纸课堂逐渐出现了优秀作品,其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