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发明之前,古人怎么才能读到官方刊

“没有艰苦的学习,就没有最简单的科学发明。”by:南斯拉夫谚语在造纸术还未出现的年代,要读上一本书简直比登天还难。那时,学习大约只能靠口耳相传,如果你记性不好或是口吃,那大概只能自我洗脑道:“百无一用是书生”了。随着纸质书籍的出现,学习似乎变方便了,想读书,买一本,或是抄上一本,便能活到老,学到老。古人这么想,也就这么做了。在雕版印刷出现以前,一本好书,藉由人们的传抄,使得书中的知识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然而,随着传抄的环节越多,抄写的量越大,参与传抄的人越多,出错的概率就大大增加。讹传、讹误比比皆是。抄错了怎么找个准确的版本给改一改?在那个交通基本靠走,要走也无路可走的年代,想要翻山越岭,忍冻受饥,走上个大半年到京城去找五经博士“确稿”的做法几乎不太可行。那么,难道就没有比抄更好的复制方法吗?复印史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TheFirstFounder在木刻雕版出现之前,古人为了尽量避免出现这种传抄的错误,也为了更准确地传播知识,聪明如斯,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想到了一个完美的复印方法:传拓。▲古代书坛之花木兰——卫夫人《稽首和南帖》东汉时期,大学神蔡邕发现:“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贻误后学。”于是他于熹平四年“奏求正定六经文字”,此后“后儒晚学,咸取正焉。”自此,大家也终于有一个靠谱的版本可以参考了。▲熹平石经当时,朝廷邀请了一批饱学之士,校勘经籍,选定一个比较正确的版本,并将之雕刻在石头上,称为“熹平石经”,供天下学子观摩学习。但光是看就能记住吗?不,前来观摩的学子怎能放过这种“标准答案”式的学习机会呢,他们都带上纸墨,请上优秀的拓工,批量制作经书的拓片,以便带回慢慢研习。自此,在印刷术发明之前,唯一且最好的复制方法——拓印就出现了。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此后便有三国时期曹魏颁行的“正始石经”、唐代的“开成石经”、五代后蜀的“后蜀石经”、北宋的“北宋国子监石经”、清代乾隆年间的“清乾隆石经”。有了可以依据的“标准答案”,还不用苦哈哈去手抄书,更不用担心会搞错,不管是学霸还是学渣都连连拍手称庆。复制照相功能叠加的留档技术DoubleFunction后来,聪明的古人还发现,拓印不仅仅只是一种复印技术,在现代照相技术发明前,它还可以充当照相技术来帮助他们保存金石文献资料。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一些历史书上的青铜器纹饰、汉瓦当、汉画像石、南北朝碑刻资料,都是借助拓片形式得到展示的。对于文物考古工作者来说,要把一个文物介绍清楚,除了文字描述而外,还需要借助绘图、照片等进行必要的补充。当古代的石碑残损,人们还可以根据它的拓片复制一个石碑,再现它的原貌。拓印这种准确、忠实的图片复制方法,简直是古文字研究者的福音。再后来,又有人发现这种复制加照相的技术制成的拓片,可以完美地再现书法艺术,满足大家学习书法时对范本的需求。于是,在真迹不可能人人见得到的年代,古人依靠拓印技术,把名家书法反写上石,刻成碑帖,再用纸拓印若干复制品,然后,拿去卖给有需要的人!没错,这就是你想要练习书法时,买到的范本——拓片!▲武则天书法拓片概括而言,拓片,就是将宣纸贴在器物表面,用墨拓印来记录花纹和文字。在古代社会,甲骨文字、铜器铭文、碑刻、墓志铭、古钱币、画像砖、画像石等有凹凸纹饰的器物,都广泛使用这种方法记录。直到今天,尽管由于历史、环境的原因,名家真迹以及刻有名家书法的石刻虽然损坏了,但由于有了拓印和拓片,他们的书法得以逃过时间,润泽后世。拓片,解锁雕版印刷术的前奏ProductionProcess要制作好一张拓片可不是这么简单的。拓片制作有一套专门的工具,比如说比较薄且韧性好的宣纸,墨,打刷、拓包等。同一件金石器物的不同拓片,也会因为工具、捶拓方法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而且像碑刻,被捶拓的次数多了,也会对碑身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拓印的基本方法是:先把石头表面清洗干净,在要拓的花纹或文字尽可能剔刷清楚,用大小合适的宣纸盖上,把纸轻轻润湿,然后再湿纸上蒙一层软性吸水的纸保护纸面,用毛刷轻轻敲捶,使湿纸贴附在该物表面,随着它的花纹文字而起伏凹凸。再除去蒙上的那层纸,等湿纸稍干后,用扑子蘸适量的墨,敷匀在扑子面上,在突起的物象上轻轻扑打,就会形成黑白分明的拓片。说来,拓印与我国古代的雕版印刷术也有一定的联系。拓印品的幅面往往比雕版印刷品的幅面大,在速度上也远不如雕版印刷,因此,它还不能看成一种印刷方法,它只能看成是雕版印刷的雏形。随着将拓印和篆刻技术的结合,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唐朝解锁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雕版印刷术。▲俞氏传统木刻雕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66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