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草纤维纸作品《废墟·再生》
早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人们发现年前就已经有了蔺草编织的草席。而今天,蔺草不只是制作榻榻米的原材料,而是成为了当代艺术作品,在阪急四楼的尚合院展出的《草·书——黑余蔺草纤维纸艺术展》打破传统的纸艺作品概念,完成了一次当代与传统的对话与演化,让观者耳目一新。
蔺草纤维纸作品《废墟·边塞记忆》局部
本次展览作品中造“纸”的材料都来自于蔺草,一种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植物,也是和宁波渊源很深的植物。古林的蔺草和水稻的轮作技艺是具有多年历史的国家非遗项目,最高峰时种植二十余万亩的蔺草,宁波也因此被称为“中国草席之乡”。
蔺草
把蔺草作为原材料来研发艺术纸,及相关的一系列艺术创作,留法归来的艺术家黑余是第一人。这在国内是首次,于蔺草产地宁波也是一份特殊的因缘。
纸纤维艺术家黑余毕业于法国利摩日-奥比松国立高等艺术学院,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中,他分阶段走访了云南、安徽、浙江、福建、贵州、江西、四川等各地的纸传承地,专注于中国纸艺文化的探索与传承,期间完成了多个驻地项目。他的作品三分之二是关于纸张的。
蔺草纤维纸作品《草书·金刚经》
遇见蔺草,是因为认识了尚合院的创始人同时又是两家蔺草公司负责人的贺蓓芳,得知当地蔺草加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留下大量的边角料。“蔺草边角料,必须送到指定的垃圾处理厂去焚烧,需要付费,非常麻烦。”同样是纤维,为何不尝试一下呢?黑余请贺蓓芳寄样品过去做试验。
“想不到蔺草真的是一种充满灵性的植物,她的可塑性非常强,纤维的长短善解人意,既可以细腻又可以粗旷,质地挺括,我和蔺草纤维的交流非常流畅。”黑余充满惊喜地告诉记者:“我想以后很长的时间里我都会用蔺草纤维纸进行艺术创作。”
蔺草纤维纸作品《草书·心经》局部
黑余介绍作品《草书·心经》
于是,就有了展览现场我们看到的《废墟·边塞记忆》、《界限·再生》、《界限·微光》……大漠、荒山、生命的边际、生死的界限被无垠地展现,让人惊叹柔韧的蔺草已经成为了“雕塑”,带来另一种诗意的表达和哲学的思考。
黑余介绍作品《如飞蛾扑火》
黑余更是让纸张本身的意义化解,用香火在纸上烧烫出一个个汉字来,创作出《千字文》《金刚经》等作品,甚至计划将一部有多字的《汉语词典》“烫”出来……此刻,创作本身就已不重要,每一幅“草·书”已开启了自己的生命本体,随着观者独自出发,像蒲公英的种子四处飞翔……
“纸是文字与信息传递的起始,却在当下慢慢被数字媒体所取代,我想抓住时代洪流里那些交错、虚无的分界线,去探讨纸的前世今生”。黑余说。
艺术家黑余(左)和策展人施瀚涛(右)与观众互动
正如策展人施瀚涛所表达的:“从草到草席、到纸张,这是人类定义的草的使命,可黑余的创作则像是要将草内在的力量还原出来。人们用草,或者麻、桑、藤、竹等材料造纸,以满足书写、绘画、包装等文化及日常生活需要,这暗含着人对自然所做的实用主义的选择和处理,可这种关于文明的叙事反映出的却是人类中心主义偏狭的视野和价值取向。甚至阻碍了我们对于植物纤维其他可能的表现形态探索的兴趣,也放弃了对于自然某一部分进一步认知、感受的可能。”
今天,蔺草是生产草席和榻榻米的主要原料,还有入药等用途。黑余所取用的则是一根草被遗弃的头尾两段的“无用”部分,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如果能大量用蔺草制品的边角料造纸,将为蔺草企业节省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宁波市蔺草经济联合会有关负责人说。
蔺草纤维纸作品《草书·笔触》
蔺草纤维纸作品《界限·再生》
作为观念性的当代艺术作品,唤醒那些可再利用的剩余之物,用艺术再造的方式达到新的美学认知,提高环境生态节能意识,激发人们对于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创新创造体验。这也是黑余所希望表达的另一个主题。
本次展览到10月17日结束,贯穿整个国庆长假,并免费向观众开放参观。
蔺草纤维纸作品《界限·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