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剪纸艺术,助非遗源远流长

剪纸有着深厚的艺术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剪纸艺术是中国民族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讲究的是耐心与细心,需要人们经常动手才能找到感觉,但是在如今快节奏生活的冲击下,剪纸艺术开始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为保护剪纸文化年12月27日,“青春正风华,文化永传承”实践队队员来到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所城里大街进行实地实践。

烟台剪纸在我国剪纸艺术中独具特色,久负盛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题材丰富,种类繁多,分别有炕墙花,天棚花,面缸纸斗花等几十种,具有很高的传承价值,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方志少有记载,从传世的明代道教音乐剪纸、戚继光练兵的“盾牌舞”、“小刀舞”剪纸和明代中期表现南音演奏的剪纸来看,剪纸在烟台一带民间流行,至晚始于明朝。据《招远县志》和《莱阳县志》记载,到了清代,胶东各地的民间剪纸已普遍存在。

随后,队员又查阅了“烟台剪纸”的相关传承政策。为实现剪纸艺术的永流传,我市提出应积极应对非遗现实条件下面临的各种挑战,营造群体性传承的良好空间。通过政策保障和师徒传承的合力效应,使“烟台剪纸”群体性的生长土壤和保护空间得到优化,社会大众对其认可度、参与度明显提升。在传承人队伍建设上引入新生力量。形成“烟台剪纸”代表性传承人老中青梯次搭配,培养中青年领军人物,使其成为保护传承的中坚力量。在群体性传习和文创开发上取得实效。

“烟台剪纸”传习在中小学、职业学院和成年人等不同层面展开,注重针对性、实效性;在文创开发上形成系列,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且实施搭建“代表性传承人+剪纸研究专家”协会平台,构建研修交流平台,搭建展览展演平台进行支撑保障,建立五链条“传,习,研,产,彰”机制一张剪纸,承载着一城风韵,寄托了良人的祝福。一把剪刀,一张纸,一双巧手,一番剪裁,当最质朴的材料,被赋予生活的灵气,花鸟鱼虫,山水亭石,跃然纸上。在剪刀的开合间,感受艺术的生命和魅力。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更应担起这份责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保护剪纸艺术!

撰稿

王秉和

“青春正风华,文化永传承”实践队

指导老师

杨丹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37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