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是什么?是点、是线、是面,或是点线面的交响曲?是形式,还是观念,是过程,还是结果?绘画是理性、设计和模数的产物,还是感性、激情和灵魂的激荡?
这一系列疑问,构成了关于绘画的存在哲学,绘画在现实主义之后的多元价值和广阔视野。
5月15日,艺术家谭平的大型回顾展“谭平:绘画是什么-”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一和第二空间启幕。展览由崔灿灿担任策展人,展出包括素描、油画、版画、影像在内的作品百余件,全面梳理和回顾了谭平年至今的创作历程。艺术家最新创作的作品系列也在展览中亮相。
策展人崔灿灿介绍道:“在近40年的绘画历程中,谭平经历了艺术思潮的多个时期,从年代初,传统的学院写实、自然主义,到年之后静物、风景和人物画中的形式意味,对超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的研习,至年初,一系列版画和油画作品对色块、线条、黑白关系、空间秩序、物质材料的实验,开始了抽象艺术的视觉探索。年之后,谭平的形式实验走向了更广阔的绘画行动,书写、涂抹、叠加和覆盖反复交替出现。
在此之后,抽象艺术在谭平那里只是躯壳和工具,他自由地借用极简主义、观念艺术、偶发、激浪、行动绘画和场域艺术的方式,不断进行洗涤、嫁接、再生的游戏。谭平从对画面形式的研究,走向了对“绘画”的研究,对产生绘画的动机、条件、语言和观念的研究。绘画从平面走向三维,走向行动,走向形成绘画的场域。最终回到绘画的原点,回到绘画的根基和基础语法之中,试图回答一个最简单也最艰难的问题:绘画是什么?”
展厅现场
展览正中的房间,是整个展厅的心脏,昭示了谭平艺术的起点,也寓意着他后来所有探索与变化的根基。早在年,他画的《窗前的石膏像》《晨》就流露出强烈的基里科式的艺术气质。年创作的四张《黑海》,显示了艺术家在相似的场景和故事中,如何寻求变量,建立不同的形式和感知的关系。年的一系列《无题》,则激涌着表现主义的情感。
《窗前的膏像》,布面丙烯,39×35cm,
《黑海》,布面丙烯,49×49cm,
《无题》,布面丙烯,95×cm,
崔灿灿认为,房间中展出的《理性的点》和年的“无题”系列,来自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方式,一个是理性的、设计和模数的产物,一个是感性的、情感和灵魂的激励。理性和感性,是在未来几十年推动谭平艺术不断变化的两股永恒的力量。
从年开始,点、线、面成为谭平进行绘画实验的最主要的、最核心的路径,它既是实验的工具,也是实验的对象和内容。崔灿灿指出,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点,在谭平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的意涵。它像雨水,像繁星,也像吞噬亲人生命的癌细胞,既隐隐闪光,又令人怖骇。
《无题》,布面丙烯,xcm,8
《无题》,铜版画,29x36cm,9
年,出于占据空间的想法,谭平在中国美术馆用6个小时在木板上划下一根40米的线,印成版画,在美术馆的圆形空间环绕一周,得名《+40m》。线条又衍生线条,《+40m》的负形偶然得出作品《-40m》,最终得出两个正负空间。
这是谭平观念艺术实践的开始。年,他在作品《彳亍》中,画下几百张素描,他设计了相同的规则,用一样的时间,在大小一致的纸张上涂绘线条。“没有一根线是一样的,也没有一刻的痕迹是重复的,所有重复的本质都是变奏。变奏的线条构筑了谭平艺术中时间和空间。”崔灿灿说。
《无题》,套色木板刻画,85xcm,
《无题》,套色木板刻画,x78cm,
“面”的塑造需要更多时间,它需要画家反复地勾勒、涂抹、覆盖。它让我们看到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不是单纯的建构,而是建构和破坏的交替。
崔灿灿认为,“面”在整个展览中,意味着不同的艺术流派和语言,形式和观念,在谭平的艺术生涯中的反复流动。过渡成为作品的基本法则,从一个画面过渡到另一个画面,一种材质转向另一种材质,一种语言走向另一种语言。或者说,对于谭平而言,艺术并非一块需要征服和拥有的土地,而是穿越和运动之道路。
《无题》,纸本综合材料,80xcm,
《无题》,纸本拼贴,79x72cm,
展览的一大特点,是将谭平最早的和最新的作品放在一起,完成一场跨越40年时空的对话。
在谭平的最新作品中,所有过去的文化意义与符号一并退去,演变为内在的创造力和点、线、面的生长,它们的变奏构成了画面的核心内容。不同的艺术流派和观念在画面中若隐若现,以回声的方式演绎成绘画的元素。理性的设计和感性的激情,相互呼应,彼此消化和吸收,于是过程和结果变得同等重要,彼此不分先后接踵而至。
《无题》,布面丙烯,xcm,
《无题》,布面丙烯,xcm,
《素描》,纸本炭笔,x79cm,
对谭平而言,绘画不是古典和现代主义的延续,而是连接年之后当代艺术和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节点。
“他将‘抽象’这一门类的讨论,引向更为广阔的艺术思考,不是形象上的“抽象”,而是艺术定义上的‘抽象’:一个不在写实、具象序列中的抽象,而是开放的、多元的、混杂的,一个无法被定义和概念化的绘画世界。”崔灿灿说。
观展现场
展览持续至6月30日。
编辑:黄茜
本文来源:南方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