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于用生活化的语言介绍某种风俗,比如《扯饮食》:“‘扯饮食’,是一个极富地域文化色彩的民间医学词语。单一而具体的指向、形象而准确的描述,观看和领受‘扯饮食’的治疗中,很快就能让人心领神会。”《打扎筒》“川西坝子及周边农乡里的‘打扎筒’,其实就是众人皆知的“拔罐”。‘打扎筒’的叫法,乡土味浓厚,很是地道。”《豆花》“四川各地,各色佳肴美味中,乡土风味最为浓厚且最为亲民的,大概就是豆花了。往古来今,豆花的制成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做法。可以说,豆花为历史悠久且地道的大众食品。对于川人而言,豆花还表达着一种家乡思念或田园归梦的情感。”
风俗的生命力取决于人们的是否坚守,作者解释了人们为何喜爱《打长牌》:“乡镇茶馆里,老年人居多,打长牌是其常见的娱乐形式。喝着茶,抽着烟,几个回合下来,时间飞驰而过,哪还记得什么烦扰忧愁。对于他们来说,寻找晚年余生之快乐,就在摸牌出牌之间,输赢一点小钱,当可忽略不计。牌友们,或邀约凑对,或随机组合,联络了感情,消除了孤独,挺好。即便是旁观小坐的茶客,也会随着牌友们的喜怒笑骂,多了一点开心和欢愉。”以及《装银匠》《九斗碗》《百颗灯》《薅草锣鼓》为什么有持久的生命力:“装银匠之职业应属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纸作或纸糊艺术,可以说是中国民间独特的传统艺术,源远流长。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作品种类多样,艺术语言独特,创造力和想象力丰富,充分表达着当地民众的审美情趣和美好理想”。“吃‘九斗碗’,更是一种精神享受,让人感受到的是亲情、友情和乡情”。“燃挂高灯,祈求幸福康安、五谷丰登、大吉大利,虔诚的百姓敬天畏地,实乃尊重自然,倡导和谐之举,从中我们多少可以得到一些启示”。“‘薅草锣鼓’中的说唱,最是风味所在”。
古农事的流传是千古淘汰,比如《成都古堰》:“兴修河堰是为大事,殚谋戮力之人,百姓从来不会忘记,或树碑立传,或以尊姓命其堰名。可以肯定地说,正是古代堰渠体系,带来了成都平原的‘田肥美,民殷富’与‘蓄积饶多’”。
《水碾》:“水碾作为一种历史见证和农耕文化的元素,一定还会在较长的时间里留在人们的记忆和言谈里,当然,一定还会有人愿意并努力地去寻究水碾背后的故事”。《火井》:“火井,体现了古代蜀人的智慧,也带来了古代蜀地的‘灿然’”。《场与赶场》:“乡场,是乡风乡俗集中展演地,也是传统文化最为丰富且保留最多的地方”。《农乡赛会》:“巴蜀各地之各种赛会,真正本土发源起始的应是川主会”。
《川主庙》:“民以食为天,万天川主为大,这便是四川人之祖庙香火延绵不断的原因”。《中秋旧俗》:“时移俗易,旧时中秋节的一些讲究,随着岁月的流逝荡然无存。然而,吃月饼、打糍粑的习俗,却多少保留了下来。或旧或新,或移或易,文化的传承,大致都是这样”。《成都平原古代水稻种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以及各水系上众多的堤堰修筑,大大促进了蜀中各地水稻种植业的发展,水田开垦与培育因此而成为流域中的主要农事”。
(连载澳门《华侨报》副刊,连载三)
胡树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