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社区美术馆与公共文化创新”论坛现场 主办方供图
近日,在宝山众文空间,一场“艺术地带:庙行社区展”正迎接着艺术爱好者的到来。细细观察展览中的作品,有社区居民用棉花和塑料水瓶制作的“白云”,有出自小朋友之手的折纸,还有居民们可以放置艺术类图书互相分享的“书架”……它们的创作,都是由艺术家与普通市民共同完成的。
图说:装置作品《记忆书香》 主办方供图
由上海美术学院的学生组成的“边跑边艺术”小组和庙行社区居民一起,在展览前利用塑料水瓶填充棉花团等材料制作了一朵朵白云散放和悬挂在小空间中,组成艺术品《天地一云》。策展人马琳笑着介绍:“为了准备原料,大家那几天拼命喝矿泉水,瓶子都留下来造云。”大部分市民都是第一次参与艺术品的创作,但对于白云的造型,艺术家并没有多做规定,只是介绍了创作手法后就让市民们自由发挥:“市民的艺术感知很简单:就是要符合他们心中对‘美’的定义。”
图说:居民参与创作《天地一云》 主办方供图
程雪松和赵璐琦的装置作品《记忆书香》是经过考察庙行镇的历史而特别创作的,它的造型来源于庙行镇曾经过去的地标建筑“泗漕庙”的建筑外立面轮廓,用现代留白的方式加以转化和重现。展览开幕当天,艺术家和“社工策展人工作坊”小组成员纷纷捐献出自己的代表作或是自己喜欢的艺术图书放在这一装置书架上,供社区居民取阅。大家的图书成为了艺术装置的组成部分,也为艺术品增添了功能性,让艺术回归社区,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
全部由折纸组成的作品《折纸图书馆》也是出自于20对亲子家庭之手。创作者梁海生在展览之前举办了一场折纸亲子工作坊,邀请他们感受立体空间与色彩相结合所带来的艺术趣味。最终,他们的作品也共同构成了这间“折纸图书馆”。
图说:居民参与创作《天地一云》 主办方供图
艺术家老羊用废报纸结合铁丝和日常废品等为材料,揉捏成各种小昆虫和植物。这些奇异的动植物形象犹如儿童的童话世界,它们纷纷从书里或者书架上生长出来而形成了一个奇异而又充满幻想的童话世界。他介绍,作品上色那天,一些穿着“上海宝绿”工作服的工人被邀请参与了涂色,“那几个工人几经犹豫,最后同意了,涂了一会又回到工作岗位,继续为每棵树松土。”在艺术家王南溟看来,这段有趣的经历,消除了艺术家和工人的界限,“艺术家是工人,工人是艺术家”。
图说:老羊作品《重生的世界》 主办方供图
随着学界对美术馆系统的反思与当下公共文化领域的创新,一个新的美术馆系统——“社区美术馆”正处于形成之中。展览开幕当天,“社区美术馆与公共文化创新”论坛也分析了以各种形式“走进”社区的艺术作品。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严峻回忆起自己在法国对当地艺术家的调查:“很多非专业出身的人都会阅读大量的专业美学、艺术学文献。在他们眼里,艺术对构成一个‘全面人’至关重要,它不应该是专业垄断的信息资源。今天最感动我的是我看到环卫工人可以跟艺术节一起进行艺术创作,这个非常的打动我。”
展览将持续至12月23日。(新民晚报记者吴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