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就在方寸之间南通非遗剪纸传承

剪纸,又叫刻纸,是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深深刻在几代人童年回忆里的《葫芦兄弟》,就来源于这种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传统艺术。

剪纸艺术,从一开始的祭祀功能,演化到逢年过节的装饰功能,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自古以来,都没有变过。

南通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几十年来,经过新老两代剪纸艺术家的共同努力,形成了构图严谨、题材丰富、刚柔相济的独特风格,并闻名国内外。年,南通剪纸入选第二批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剪纸,通过一把剪刀,一张纸,就可以表达生活中的各种喜怒哀乐。本期我们就跟随镜头,一起了解我市非物质文化剪纸传承人李海烽,了解他方寸纸片上的文化传承故事。

//////////

南通人的一天

NO.

南通非遗剪纸传承人李海烽

1

李海烽出生于一个剪纸世家,是南通非遗剪纸的第三代传人。李海烽自幼看着父亲把一张张纸剪成一个个生动形象的花鸟鱼兽,耳濡目染中李海烽也学着父亲的样子拿起剪刀。从那时起,剪纸这一手工艺术就在李海烽心里扎下了根。一把剪刀一张纸,在李海烽的手里一拿就是二十多年。

走进这间不大的工作室,李海烽伏在案桌前专心剪着,剪纸就是他的生活。—刀下去几分专注,几分力道,以坚韧的耐力一丝丝地融入、一点点地体现在方寸之间。

干剪纸这门技术活,手艺人要用锋利的剪刀将纸剪出各种复杂的图案,不仅要精细,所有的环节之间都不能有断开之处。一件直径15厘米的剪纸作品剪下去要上万刀,一幅大点的作品能达到几十万刀。每一剪要求精准无误,稍不慎,无论前期制作多么精美,都会前功尽弃。不难想象,这份行当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干好。

一盏孤灯、一把剪刀、一个工作台,陪伴了李海烽二十余载的剪纸梦想。他曾说当一个匠人确实要忍受常人难以想像的孤独寂寞,尤其是夜深人静、自己在灯下创作时,纸屑摩擦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

环顾李海烽工作室展架上的作品,有憨态可掬的小动物;有携带美好寓意的古代图腾;有民间神话故事;有各种人物的生活日常;有歌颂祖国的赞歌;有满满正能量的抗疫事迹……尽管剪纸的过程显得一板一眼,但我仍感叹这些作品的包罗万象。以传统艺术的形式为表,以制作艺术品的匠人精神为里,我想这是文化自信最好的示范。

剪纸对于李海烽来讲,是盛放他个人灵感的日记本。有时候只要出门转一圈,脑子里就有了可以做成剪纸的画面。然后再用他灵活的手操纵剪刀,将这些画面变成活灵活现的剪纸画。遇到极其复杂的作品,李海烽会花费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完成,这份热情与坚持足以让人动容。

2

李海烽觉得,剪纸是一辈子的事儿。这辈子一共会剪多少个花样?他没数过,也数不清。他说自己借着剪纸走了一遍,还去过法国、日本,很知足。以后老了眼睛花了,很多图样可能不能像年轻时剪得那么利落,但是还要剪,更重要的是,传下去。剪纸的嚓嚓声,不能给断了。

如今,李海烽在剪纸之路上走得越来越精彩。在提升自身技艺的同时,他还根据现代人的生活理念,尝试将剪纸与其他行业进行嫁接。此外,他还定期举办民间剪纸培训工作,积极参加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多所学校教授剪纸技艺。创新的活动形式、多元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元素,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受众广泛、深度参与。

对李海烽来说,他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将这一民间艺术传承延续下去,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这门传统手工艺,为它注入新的活力。不再是只有老手艺人的孩子凭借着从小耳濡目染的热爱,才愿意将当地的非遗文化继承下去。

一纸一剪,流畅的动作沉淀着多年的经验

一开一折,简单的工具创造出灵动的故事

一虚一实,线条与镂空的交织中演绎了传统与创新

传承传统文化,展现手工艺风采

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于古老的民间艺术中彰显时代特色

作者/来源:濠滨网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26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