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候,逢年过节,家家户户总要买几张年画贴到窗前门上,驱灾辟邪、祈福求财……如今,这个习俗渐渐消失。可还有一些人,忘不了年画,并且把毕生精力都倾注其中。在石家庄有一个年画博物馆,它的创立人张光宁祖籍年画之乡武强,多年来从全国二十多个年画产区收集购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类年画,其中一些已是绝版年画,在民间已经无迹可寻。
张光宁为大家讲解欣赏馆藏年画。辗转迁徙
张光宁的甲马年画博物馆原来位于石家庄煤机街文化艺术园区,这里号称石家庄的“”,今年3月份,一纸通知,所有的店主被要求搬离,甲马博物馆也不例外。
对这件事,张光宁表现得比较豁达:“这件事挺坑人的,园区中不少店面光设计、装修就花了几十万,再加上一些运营投入,损失上百万的大有人在,不少人大呼上当。可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展示展览的场所,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甲马年画博物馆的经历,一定意义上映射了张光宁的人生。
祖籍武强,可他从小就来到石家庄。后来在国企工作,年画是他儿时的记忆,为了这份记忆,他受过挫折、经历过彷徨,可从来没有放弃。
6月16日,在省城古城东路上,张光宁的甲马年画博物馆重新面向公众营业。
张光宁对于这个位置比较满意,这也是他精挑细选的地址。“北面就是北三环,将来这个地方潜在的空间很大。”现实却不如他预想般乐观。在博物馆开业两个月后,记者赶到这里进行了实地探访。
古城东路上有多个项目正在施工,尘土飞扬,商圈中门可罗雀。一楼大厅只有一位保安在驻守,偌大的空间中能看到年初“非遗”活动时的张贴画,除此之外空无一物。
按照介绍,一、二、三、五、六楼是“博物馆集群”。可是记者看到不管是一些文玩、艺术品商店,还是所谓的“博物馆”,全都大门紧闭,观众更是不见踪影。跟随地板上标识的指引,记者找到了甲马年画博物馆,这个整个五层唯一开业的地方。
博物馆门口的感应器发出“欢迎光临”的声音,在空旷的空间中回荡,50多岁的张光宁光着膀子从办公室中走出来,第一句话就是“不好意思,大楼的中央空调还没送”,一边说着,一边旋转电扇吹向展厅。
辛苦收集
甲马年画博物馆,初听这个名字,有点文艺、有点历史,又让人觉得“不明觉厉”。
张光宁说,这个名字大有来历。
甲马,又名纸马或甲马纸,中国民间祭祀财神、月神、灶神、寿星等神祇时所使用的物品。古人祭祀用牲币,秦俗牲用马,唐代玄宗以后始以纸马祀鬼神。云南有关民间美术研究的人士多称其为“甲马纸”,这是根据最初收集这种民间版画的保山、腾冲、大理等部分滇西地区的民间称呼而来,于是沿袭成俗。这是中国最原始的民间图腾。相传《水浒传》中神行太保——戴宗腿上绑上两张甲马,念动咒语,就可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由此,张光宁为博物馆命名“甲马”,当看到展厅中各式各样的年画作品时,我们顿时恍然大悟。
韩冰,甲马年画博物馆的创始人,张光宁的搭档。她介绍,张老师共收藏了年画作品余幅,展厅中展览的近百幅年画作品都是精品中的精品。
博物馆进门处悬挂的一张年画,往往会吸引许多参观者驻足。常见的年画中多表现一个形象,比如“门神”“财神”“灶王爷”等等,可是这张年画中密密麻麻竟有数十位,而且每一位来头都不小,涵盖了“观音菩萨”“玉皇大帝”“孔子”“关帝爷”等等诸多形象。这张年画是张光宁一定要给来访者介绍的一幅画。张光宁说,这幅画其实体现了年画的特性——群众性,它来自民间,由手艺人自制,老百姓不在乎一个形象是儒家、还是道家,还是佛教形象,它寄托了老百姓最朴素、最真实的愿望:得到庇佑、得到保护、远离灾祸。
参观者看着展厅中一幅幅精美的年画目不转睛,其实,这些年画不是凭空而来,它们的背后都有难忘的故事。
河南朱仙镇、山东杨家埠、山西临汾、湖北老河口、江苏桃花坞……为了搜集年画,张光宁走遍了全国。年画这门艺术现在正在逐渐消亡,每到一个地方,寻找年画艺人都成了一件棘手难题。
有一次,他到四川夹江,当地的文化馆都找不到年画艺人的资料。走出文化馆,已是中午,他便在一家小店门口吃饭,旁边有个算命先生,攀谈起来,竟然对当地的年画艺人了如指掌。两个人越聊越投机,后来算命先生干脆关了门店,带他去寻访年画艺人。
有一次在重庆梁平,他按照地址前往山村,当地车马不通,他便徒步前行,正前行时,前面有人骑摩托到他身边停下,问他是不是张光宁,原来是艺人来接他了。路越走越窄,最后摩托车只能在田埂上行驶,好不惊险。到了村中,当地一位80多岁的老艺人说,生活艰难,前两年把许多年画刻版以几百元的低价都卖了,现在基本不再做年画了。在老艺人家里,他看上了几件木雕作品,造型大胆奇特,工艺精致,只要他80元钱。老艺人告诉他,这些作品还没有涂色,当场去买来颜料,上好颜色才正式交到他手里。
这些经历,都告诉我们,民间的年画艺术正在消亡,这也是张光宁创办这个博物馆的原动力。
用心传承
今年6月16日年画博物馆重新开业,是它的又一次起航。
张光宁为这次开业选定主题——“重新认识年画”。在这里,参观者不仅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珍稀的年画作品,还能体验制作木版年画。这次活动,吸引了众多的文艺爱好者前来参观,不少人还是阖家老小齐上阵。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张光宁都表现出了高度的耐心,他讲解年画的制作工艺:“你看,这块木版就是年画的底版,一般用木质坚硬的梨木、枣木,选好木材后,手工艺人便绘制图案,这些图案都与我们看到的图案是相反的,这是因为这些图案要刻在底版上,然后印出来的年画便是正的了。年画有黑白的,也有彩色的,彩色的一般是五种颜色。”一边说,张光宁一边演示,这些平时听上去有些抽象的知识,顿时变得活灵活现,就连小孩子都听得津津有味。
“这次活动是成功的,尽管不赚钱,可博物馆是一个平台,必须要坚持下去,”张光宁说。
年画博物馆免费参观,并不能带来多少收入,并且还有租金、水电费等支出,这些年来花费不菲,全靠张光宁在支撑。张光宁的年画在圈里有名,不少人慕名前来,冲的就是他的名声。钱花完了,他便去参加一些博览会,销售自己的年画作品,价格并不高,由此获得的收入投入到博物馆的运营中,勉强前行。
尽管如此,他从来没想过要放弃博物馆。
他告诉记者,现在年画作为一项非遗,有传承人,可是许多传承人仅限于手工技艺上的传承。我不想局限于此,我想让年画艺术走出小圈子,让更多的人了解它、认识它、喜欢它,这才是真正年画艺术的传承。
如今,除了年画博物馆,张光宁还把自己的年画作品带到了许多商场和购物中心,并且可以现场参与制作,吸引了许多消费者的参与。通过这种方式,他传承年画艺术的梦想正在起航。
(燕赵都市报记者孙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