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魏晋南北朝共年,在这段动荡的历史时期,出现了各族人民在语言、思想上的大融合,文化艺术上的大传播,书画艺人层出不穷,诸多艺术齐头并进的繁荣昌盛局面。造纸技术也得以空前的发展,纸也得以广泛的应用。
此时,首开我国造纸术外传的新纪元。
自蔡伦改进造纸技术,造出优质纸后,到被社会正式承认以至广泛使用开来,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时期。魏时士大夫贵族阶层中仍然存在着“贵素贱纸”的风气。但用纸著书、抄书的事却越来越多。当时魏文帝曹丕曾用纸抄写《典论》送人。当时的书家也多以麻纸书写。
自晋朝以后,创造了在帘床上可移动的竹帘捞纸的造纸新设备,造纸原料也逐渐增多,有力地促进了纸的产量和质量的不断提高。晋时南北分而治之,故晋纸也有南北区域之别,因当时用竹帘造纸,纸面呈现明显的纹路,故称“帘纹纸”。据说北方用横帘造纸,纸呈横纹;南方则用竖帘造纸,纸出现竖纹。
晋朝时期在剡县剡溪长达四五百里地段,生长着一种茎干不能直立、匍匐于地面或攀附它物的野生植物野藤,当地人便以藤皮作为造纸原料,又利用清澈的溪水,制出的纸张匀细光滑、
洁白如玉,因而有“剡纸光如月”的美誉,著名当时;又因是以剡溪古藤作纸,故称为“剡藤纸”或“剡纸”。当时的古郡东阳生产一种鱼卵纸,又称鱼笺。其纸柔软,光滑洁净,深受当时书家所喜爱。表现了时人对鱼卵纸的赞誉。
晋代南方造纸丰富多彩,北方造纸也独具特色。北方人多以桑枝(落叶乔木,一般为山桑、白桑、条桑等)茎皮纤维造纸,质地优良,色泽洁白,轻薄软绵,为当时文人名士所喜用,这种桑根皮就是当时的桑皮纸,因其纸拉力强、纸纹扯断如棉丝,故又称为“棉纸”。从此可看出南北造纸的区域性和造纸材料的多样化。
东晋时期,纸的原料较多,但仍采用蔡伦造纸时的原料,以烂鱼网、破布造纸,故称为“网纸”、“布纸”,因当时的鱼网破布均为麻类纤维故属麻纸之类。这一大品类,因原料易得、制作简单、纤维细长、纸质较佳、物美价廉,深得当时书家的喜爱,我国现存最早的书法真迹《平复帖》就是西晋文学家、书法家陆机书写在白麻纸上而流传至今的,这是我国传世最早的麻纸书法实物。
为了延长纸的寿命,当时已出现对麻纸进行再加工的新技艺。其方法是将黄蘖(也称黄柏)捣烂熬取汁液、浸染纸张,浸染时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先写后染,此法多作染书之用,即文字写成后,再加以浸染。古时称染书为“入潢”(潢意为染纸),染书的人称为“染潢匠”。二是先染后写,是将纸浸染后,待书写之用,浸染的纸称为染潢纸。此纸多为当时抄写经书和官府文书之用纸。两种方式的染纸程度,均以灰白为佳。色不可太深,深则暗而灰淡。
从以上可看出晋朝时期麻纸的生产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仍占首位,并深得书画家所喜爱。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茧纸的应用颇有名气,据说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流芳千古的《兰亭序》就是用茧纸所写。
这种纸纸质白细且有光泽,其上纤维犹如蚕丝交织,故美其名为“茧纸”。此纸应是植物纤维类,属麻纸中的佳品。另外当时江苏六合县产的六合纸也颇有名气。东晋末,安帝元兴元年(年),桓玄篡政时曾下令:“古者无纸故用简,今诸用简者,宜以黄纸代之。”
这是我国古代由政府下令正式用纸的开端。这里的“黄纸”,也就是上述那种防腐防蛀的染色纸。由于安帝的提倡,纸很快成为当时的主要书写材料。随着纸张运用的广泛性,纸的制作也根据书写内容的多少,规定纸张的长短。
这说明当时纸的生产已有较明细的规格。
纸品类的增多,生产的数量增大,不但为书法的发展提供了物资条件,同时也出现了用纸绘画的现象。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阿斯塔那的一座晋墓中,出土一幅彩绘纸画,长.5厘米,高47厘米,由六张纸粘连在一起,画面清晰,人物动态俱肖,日月星斗、田园阡陌等历历在目。
根据画面内容被命名为《地主生活图》。这张晋代纸绘画比现存传世最早的纸本绘画真品-唐著名画家韩混的《五牛图》还要早三四百年,这张绘画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纸绘彩画。
在晋朝时期,高质量的纸除作为皇帝的御物外,也成为文人墨客赠送友人的礼品,晋书法家王羲之曾一次赠送他少时的好友东晋书法家谢安麻纸九万张。更有趣的是,王羲之女儿出嫁时,无任何嫁妆陪送,王羲之只写了一大卷字纸,交给女儿,怀抱上轿进了婆家门。这些记载和传说,足以说明当时用纸和字纸作为礼品相赠送是十分高雅的行为,富有深刻的寓意。
好纸的出现也为书法传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的历代名家书帖。晋书法家王羲之学书涉猎诸家,博采众长,自创王体,据说曾得力于蔡邕的《石经》、张芝的《华山碑》、钟繇的《受禅碑》,而这些碑当时均在北方。如没有相当的摹拓本,南方的王羲之怎能从这些碑中取得有益的营养呢?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当时曾用好纸涂黄蜡,拓名画而不失神采笔意,也足以证明当时摹拓用纸绝非粗劣之物。
纸的大量生产和纸质的不断提高,对于历史典籍的保存和知识的积累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战事繁多,文人多从事著述,私自修史和竞相抄书的风气盛行。晋武帝时,秘书监荀勖依《中经》之意著《新薄》,共有卷。
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一书,成书后不久,为晋人用纸抄写,成为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用纸写成的书,掀开了人类用纸写书历史的序幕。晋代文学家左思构思十年写成《三都赋》。洛阳富贵之家互相转抄,一时纸的价格为之而高昂起来,因而留下了“洛阳纸贵”的美名,成了一个著名的典故,现多用以赞颂别人的文章著录流传之广。
东晋和南北朝时期,我国南方商业已较发达,集市较活跃,纸与绵、席等物充斥南方集市。宋孔道成从会稽来建康带货船十余艘,满载绵、纸、席等物。足见纸在当时已作为交换流通的商品了。
南北朝时,南方浙江的造纸产地除兴于晋时的剡溪、东阳外,又有大的发展,余杭、由拳等地的藤纸也脱颖而出,一时被奉为纸中之上品。当时北方造纸匠左伯的家乡一带,也发展成为制造优质纸的重要产地,五色花笺已成为当时的代表作品。这种纸曾得到皇帝的青睐和赞誉。
南朝刘宋文帝(-年)时,民间造纸质量已达到较高的水平,有的超过御用的纸张,后闻名宫庭,为文帝得知,便召至宫中更制御纸。
当时,有一种红颜色的纸,名叫赤纸。永初元年(年),刘裕将废东晋,自立为帝,曾欣然向部下说:“晋氏久已失之,今又何恨,乃书赤纸为诏。”可见这种纸已作为帝王下诏书的专用纸。
南北朝时,随着当时文化发展的需要,纸完全取代了竹帛的地位,成为当时主要的书写材料,在书写领域中开创了新的局面。
当时著书立说之风盛行,整理典籍长篇巨著大量出现,纸书风行全国。
纸的大显身手,为助此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据载:当时仅著晋书者就达23家之多,卷帙之重,前所非比。南朝宋谢灵运整理秘阁书,补足阙文,造《四部目录》,共卷。仅举以上两例,便可看出著书人数之多,著作之巨,如没有大量的纸的生产,是难以想象的。著书的增多,又兴起名人学士藏书之风,当时有的人竟“骤书万余卷”。梁元帝(萧绎)平生喜抄写,收集公私典籍7万余卷,曾运到荆州。公元年,西魏攻占江陵时,梁元帝竟在外城烧毁历代名画、典籍24万卷,从而也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上纸量之大。
公元年,隋灭陈时,曾获得大量的陈朝藏书,这些书籍多为陈宣帝时用纸精心抄写的。纸的大量生产和优质纸的出现。为名家墨迹摹拓复制,奠定了物质基础,南北朝时,已有用纸“搦书”的记载。梁武帝(萧衍)酷爱书画典籍,曾令人用大量的纸,搨右军遗书,以欣赏玩味。
其用纸不光量大数多,而且绝非厚薄不匀的粗糙之纸所能为之。
由于这一时期,造纸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和广泛的运用,所以被北魏杰出的农业科学家贾思勰载入《齐民要术》一书中。该书以两节篇幅专门介绍造纸原料(榆树皮)的处理加工技术和纸进行艺术再加工(即以黄蘖汁染纸防蠹)的具体做法。贾思勰把各家造纸技术等加以总结,上升到比较系统的理论。这对指导当时的造纸业和以后的造纸技术都起到了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纵观两晋南北朝时朝,造纸术的发展和运用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为各种学派争鸣,史学、文学和艺术的发展,自然科学的进步,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