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上海书展丨上海人民出版社每一本书

    

英国作家毛姆曾说过:“阅读是一座可以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物质生活需要相应的经济支撑,难免会在各个层面分出层次。而读书,作为一种精神生活,则简单得多。一个人,只要自己愿意,无论物质条件如何,都可以终生与书香为伴。

关于读书,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有个精妙的形容:“读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交朋友。”

正值上海书展,上海人民出版社带来又一批文学艺术领域的好书。它们或用双脚和文字丈量祖国文化脉络,或诚实记录当代生活,或充满奇幻磅礴的想象,或探究艺术的真谛……每一本都能为你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提供精神发育的养料。

愿从书中获取的精神力量,能让你超越当下生活,从容应对世间万状。

1

万水千山,我们从这些书里读懂中国

私以为读书这事儿中国人可能是最有话语权的,不光是因为咱们老祖宗发明了造书的纸,更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一个重要的读书场所——书院。

书院是我国历史上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载体,在教育之外,还承载着书籍流传、文明传承以及历史人物的出处命运等深厚内涵。

《书院寻踪》

韦力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书院寻踪》是著名藏书家、古籍版本专家韦力年首本和读者见面的书。他这样介绍:“这是一本将游记、掌故、史料结合在一起的书,不会因为纯粹的游记性显得过于寡淡,也不会因为史料性过浓而丧失阅读的愉悦感。通过系统、专门地介绍各地书院的藏书、让读者去理解藏书的意义,才是书院的‘正根儿’。”

在《书院寻踪》里,韦力把自己耗时七年、履踪九州,亲身寻访古代书院的所见所闻分享给读者。

全书包括北京金台书院、河北莲池书院、山西石芸轩书院、长沙岳麓书院、浙江万松书院、浙江紫阳书院、陕西正谊书院等共57座古代著名书院遗址的寻访札记。

在57篇游记中,作者着意考订相关史实掌故,描述相关历史人物生平沉浮,并穿插书院藏书、刻书及书籍流传递藏脉络,文笔生动,引人入胜。

“古代书院分官办和私办两种,私人书院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官办的到唐玄宗那会儿才出现。”

谈起书院,大部分人的印象都是先生带着一群稚子,摇头晃脑地读四书五经。但其实,古代书院的藏书功能是大于教学功能的。

“书院藏书具备了公共图书馆的雏形,因为它是对外开放的……随着藏书的丰富,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集中到书院学习,在讨论过程中,大家对各种问题各抒己见,书院也因此慢慢成为研学的地方。”

就这样,这些坐落在山间村间的小书院在岁月中一代代传承,把中华大地上的思想花火、文化底蕴保留,供后人追忆敬重。

同样是传播传统文化,今年夏天,上海人民出版社与上海博物馆共同推出一套“江南文化丛书”,追忆传统生活中的文化感与匠心,打造一座属于你的“江南文化博物馆”。

“江南文化丛书”

李兰谷娴子孔品屏冯泽洲于颖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丛书选取江南书画、雕刻、染织绣、印章、陶瓷等艺术门类从远古直至近代的各个时期的国宝珍品,讲述其历史渊源、艺术特色、流传轶事,以生动的叙述,全彩的画面,将这一颗颗璀璨的艺术明珠一一串起,也串起了这一套老少皆宜、赏心悦目的江南最美艺术史。

五本书皆以地域为视角,以历史人文为背景,史料严谨翔实,包含众多珍贵博物馆藏文物和珍贵介绍。

比如《江南书画》一册,书中自西晋陆机《平复帖》卷讲起,直至现代吴湖帆《层岩积翠图》轴终,选取35个主题、36件江南地区历代书画家的传世名作,讲述其诞生,记录其流转,阐释其风格,解读其意蕴,对作品背后作者的生平经历与文化影响也着墨甚多。

还有我们普通老百姓最熟悉的穿衣。《江南染织绣》一册以缂丝画、书画绣、药斑布、绫罗锦缎等为分类,精选22件代表作品,如南宋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明缂丝群仙拱寿图和江南织造款识丝绸匹料等,不仅记叙其来龙去脉,更述及这一类的发展进程。

丛书的五位作者,来自上海博物馆相关专业部门,均为各自领域的青年专家。

丛书特聘“中国最美图书”设计师担任整体视觉设计及内文设计,由12次问鼎美国班尼奖(被誉为全球印刷界的“奥斯卡”奖)的国内顶尖印刷企业——雅昌印务精印,使丛书得到最美的呈现。

探究了传统文化之后,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当下的中国。

王笛是中国微观史研究代表人物,他把自己30年来的对成都的研究成果,写成这本《显微镜下的成都》。

《显微镜下的成都》

王笛?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文景

作为底蕴深厚的古城、新一线城市的种子选手,成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以往与城市史相关的书籍,多聚焦于沿海或华中等地区,对以成都为代表的西南地区则相对缺乏研究。

这本《显微镜下的成都》就填补了这个空白。全书以普通民众的视角,将四川地区四个特殊的文化现象:街头、茶馆、袍哥、麻将作为具体个案,构成了以成都为中心的微观研究体系。书里没有大人物,以小贩、茶客、堂倌、瓮子匠、市民等普通人为主人公,刻画了小人物元气淋漓的日常生活世界,将无名之辈的鲜活生命写入历史舞台,再现长期为人忽略的普通民众生活。

值得强调的是,作为一个成体系、有规模的集中成果展示,《显微镜下的成都》钩沉档案、小说、竹枝词、地方志、口述史,综合中日美三国文献。在编选时也融入了作者王笛的最新研究。比如王笛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唐小兵教授的全新未刊访谈,形成了两代学者之间的代际对话。

书稿还选入了数十幅珍贵图片资料,大部分均首次作为史料披露及使用。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使一个西南内陆地区的文化风貌跃然纸上。同时,该书第四部分关于麻将的研究也是首次结集出版。

通过这种有情的叙事史,人们得以获得了一种由当代向过去回溯、由地方见大中国的视角。

2

国际文坛大师重磅新推

国内青年作家后浪奔涌

对于文学发烧友来说,每年上海书展最值得期待的莫过于“上海国际文学周”。

年是“上海国际文学周”的十岁生日,今年的主题定为“万水千山”,寓意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纵然相隔万水千山,人们对文学的热爱、对彼此的惦念依然不断。

在众多文学风格中,最刺激的莫过于悬疑小说。说起好看的间谍小说,少不了英国国宝级作家约翰·勒卡雷的成名作《柏林谍影》,格雷汉姆·格林认为这是“最好的间谍小说”,改编成电影后,张爱玲不吝赞美,称其“搬到银幕也是名片”。

年,《柏林谍影》摘得英国推理作家协会评出的“50年最佳”,足证其经久不衰的魅力。一代代读者为这个故事洒泪唏嘘,作者本人也始终牵挂着那段谍报往事。在85岁时,勒卡雷推出了该书的续篇——《间谍的遗产》。

《间谍的遗产》

[英]约翰·勒卡雷著文泽尔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文景

《间谍的遗产》以史迈利的“左膀右臂”彼得·吉勒姆的视角展开,故事开头,吉勒姆在法国过着安逸的隐居生活,但他作为间谍的过去如一团阴云挥之不去。一天,一封密函把他紧急召回伦敦。吉勒姆震惊地发现,这次要面对的不是敌人,而是昔日同僚的后裔。吉勒姆回溯记忆深处,不得不去直面他不愿道出的秘密……

这是“史迈利系列”的第九本,也是收官之作。勒卡雷在书中写道:“对历史遗留问题互相推诿是眼下的民愤集中点,是新流行的全民运动。当今清白无辜的一代,对抗有罪的你们那一代。谁将偿还我们父辈犯下的罪孽?即使所做的事情在当年的情境下根本称不上罪孽?”在书中,当真相越来越近时,勒卡雷的人物流露出了鲜明的间谍特质:“当真相撵上你时,不要逞英雄,快逃。”

同样是曾搬到大银幕上的作品,同样是系列作品的收官之作,《刚多林的陷落》则呈现了一个超越现实世界的奇幻王国。

《刚多林的陷落》

[英]j.r.r.?托尔金?著

[英]克里斯托弗·托尔金?编

邓嘉宛石中歌杜蕴慈?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文景

众所周知,享誉世界的电影《指环王》只是j.r.r.托尔金打造的中洲世界当中很小的一部分。如果你想一窥全貌,那就不能错过这本《刚多林的陷落》。

继《贝伦与露西恩》《胡林的子女》之后,《刚多林的陷落》作为中洲远古时代的三大传说最终章,见证了中洲世界第一纪元最终走向终结。

《刚多林的陷落》讲述图奥在刚多林的旅居生活、他与伊缀尔·凯勒布琳达尔的结合、埃雅仁迪尔的出生、迈格林的背叛、城邦的陷落和幸存者的逃离等。

该故事在托尔金对第一纪元的想象中处于核心地位。读者可以通过本书收录的各版文稿中分支众多的复杂叙述,了解中洲是如何步向第一纪元终结的。在《刚多林的陷落》里,读者也可以看到j.r.r.托尔金对他所构思的这段历史的观念是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水落石出。

这是克里斯托弗·托尔金生前整理出版的最后一部中洲作品,传说既是《指环王》宏大背景的组成部分,更是《精灵宝钻》必不可少的基石。

除了国际文坛大师,中国新生代作家的实力也不容小觑。

80后作家甫跃辉的《万重山》记录一代外省青年的成长挣扎。

《万重山》

甫跃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文景

书中收录甫跃辉近年来创作的17篇中短篇小说,主人公多是从农村到大都市求学、谋生。随着经历考大学、找工作等人生节点,他们体验着生活方式的剧变。大都市作为欲望的载体,提供给他们优化生活的机会,也为他们带来了被改变的风险。

你会发现,不仅仅在奇幻世界里,人类在现实世界里的异化,同样值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42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