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图片 http://baidianfeng.39.net/a_jiankang/130606/4186526.html
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制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众所周知的是雕版印刷术在唐朝被发明并广泛应用,而活字印刷术被发明在宋朝却没有得到普遍使用,接下来我们谈谈印刷术的演变史。
在印刷术被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书籍,这一点要十分感谢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能让汉代到唐代的文化宝藏以手抄的形式流传下来的。不过手抄费时、费事又费力,还容易抄错、抄漏,既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又给文化的传播带来不应有的损失。那么这个时候印刷术的出现就为人类的发展贡献上了一份厚礼。
雕版印刷术的灵感来源于印章,且印章也给印刷术提供了直接的经验性的启示。
而印章在先秦时就有了,不过因为意义重大且工艺不算容易,一般只有几个字,来表示姓名,官职或机构。印文都需要刻成反体,因为这样印出来的文字才是正体。印文还有阴文、阳文之别。在纸出现之前,公文或书信都写在简牍上,写好用绳扎好后,在结扎处放粘性泥封结,将印章盖在泥上,称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这也是当时保密的一种手段。在纸张出现之后,泥封就演变为纸封,在几张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盖印。据记载在北齐时(公元~年)有人把用于公文纸盖印的印章做得很大,也算是一块小小的雕刻版的雏形了。
用纸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
毛笔和墨的发明,使得读书人不仅能读书还能书写,不必像刀笔时代那样需要一个刻写匠随时侍候,而且更方便记录自己的思想。而汉字结构复杂,每个人写的字都会不同,有的秀丽美观,有的粗鄙丑陋,促使人们追求书法艺术。提高书法技能的重要途径是模仿好的书法作品,古代盛行石碑刻文,找写字好的人写成底文再由石匠刻出,是人们练习写字的最好模本。可是石碑笨重,不能带回家中继续模仿。那么薄而软的纸张的出现,使得书法练习者们想出仿照印章盖印拓印碑文方法,带回家模仿,即拓片方式。纸的发明,使拓印成为可能,使每个想写好字的人都能通过模仿拓印练就一手好字。这个时候又不得不再感谢蔡伦一遍了。
相比之下,西方文字一共26个基础的字母写好了,那么所有的单词就能写好了,这个用硬笔也很容易操作,所以西方不具备可以发明印刷术的社会基础。
那么到了这个时候,雕版印刷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实践中了。不过雕版印刷一次只能雕出一篇文章,如果要再印另一篇文章的话,这之前所有雕出来的版是完全不能用的。而且一旦出错,那么这整块版也算是废了。也就是说除非再次印刷,否则这个雕版就不再有什么作用了。
终于,到了宋朝,毕昇发明出了活字印刷,起初他用木料做活字,一个字为一个印,实验发现木纹疏密不一,遇水后易膨胀变形,与粘药固结后不易去下,才改用胶泥。制好的胶泥字用火烧硬,使之成为陶质。排版时先预备一块铁板,铁板上放松香、蜡、纸灰等的混合物,铁板四周围上一个铁框,在铁框内摆满好印的字印,摆满就是一版。这一版印完之后,每一个字块儿又能拆卸下来再次使用。且当一个字制很多个时,排好版便可以同时印刷好几张。与雕版印刷术比起来,简直省时省力又省钱。
但是,时运不济,毕昇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他死后,活字印刷术仍然没有得到推广。他创造的胶泥活字也没有保留下来,但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却流传下去了。直到清朝,木活字技术由于得到政府的支持,才得到空前的发展,这也是一介布衣毕昇推动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的“心酸”史。《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印刷了种,卷。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用木活字印书。
索性有沈括的存在,才没有让毕昇这一伟大的发明被浪费。沈括比毕昇小十几岁,是同时代的人,且毕昇所造的陶活字后来归沈括的侄子所有。沈括《梦溪笔谈》中有关于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记载:“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只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虽然毕昇只是一介布衣,可他的发明让后世许许多多的国之栋梁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