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被称为“文明之母”,它的发明极大地加速了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推动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的进步。唐朝就已经有成熟的雕版印刷品传世,宋代雕版印刷盛行的同时,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开活字印刷之先河。套色印刷技术在明代广泛运用,图书、版画等更加异彩纷呈。
#中国传统文化#
雕版印刷
将文字、图画反刻在一块平整的木头上,再在版面上刷墨,覆上纸张,用刷子轻轻刷过,使印版上的图文清晰地转印到纸张上,这就是雕版印刷。雕版印刷术提高了书籍制作的效率,降低了书籍生产的成本。
唐咸通九年(年)《金刚经》印本(大英博物馆藏)
活字印刷
毕昇在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年)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为传播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沈括的《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里记载了毕昇的这项发明。活字印刷术是比雕版印刷术更科学的技术,省时省工省料,单字排版可重复使用,便于修改错字,占用空间小,容易储存和保管,大大提高了印书的效率,且更为经济。
版画印刷
木刻版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其创造的初衷主要是附属于书籍的扉页画或插图,它既是对文字理解的补充,又是文字的装饰,增强了书籍的艺术效果。9~10世纪我国的木刻版画作品大多与佛教有关,到宋元时期儒家经典、文学、艺术、百科全书等内容均附有插图,明清两代是我国版画刻印技术的鼎盛时期,插图成为书籍的重要组成部分,版画的数量与质量也超过前代。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木刻版画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套色印刷
套色印刷是在单色雕版印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色印刷,可在一张纸上印出几种不同的颜色,常用于印刷书籍中句读、标点、评语及注释,还有纸币、书籍插图、信笺、年画等内容。明代末年,套色印刷与版画艺术相结合产生了揖版、拱花印刷技术,将套色印刷技术推向高峰。清代使用套色印刷的年画,色彩鲜艳,构图饱满,成为民间点缀年景的喜庆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