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中国文字之美十二中国书法的种类

文字之美

十二、中国书法的种类

中国书法是我们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由实用性的文字演变而来。后经几千年的演变,为了使用方便和适应欣赏的要求,产生了不同的字体种类以及书写风格流派。对于如何区分书法的种类,历史上曾有几种说法,有按四种分类的,有按六种分类的,还有按十种分类的,等等。从目前看,在书界大家普遍认可的是“五分法”。

真书:真书也称楷书或正书,这种字形的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真书是最晚形成的字体,始于汉末,是汉代书家钟繇(音摇)所创,钟繇的真迹早已失传,现在能见到的是他的《宣示表》,这个也不是真迹,是晋唐人临摹的。楷书到了晋代就比较完美了,唐朝又把楷书规范化。现在我们所说的唐楷,就是唐朝规范了的楷书,唐楷法度严谨,结字端庄。但唐楷的端庄并非横平竖直的呆板,而是出现了细微的变化,显得活跃协调。

楷书

楷书:楷书的代表人物较多,但最具盛名的就是“楷书四大家”了,他们分别是:唐初的欧阳询,称为欧体;盛唐的颜真卿,称为颜体;唐朝的柳公权,称为柳体;元朝的赵孟,称为赵体。欧体的风格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颜体的风格是端庄雄伟,气势开张。柳体的风格是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赵体的风格是结体严整,笔法圆熟。

草书张旭作品

草书:草书是早于楷书的书体,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草书的特点是笔画省略,相互萦带,便于快捷书写,以符号代替偏旁部首,既有法度的规范性,又有极大的灵活性。是最善于表达书者情感的书体。章草始于篆书向隶书演变的过程中,隶书对章草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又把章草称为草隶。章草的代表人物有汉代的史游、杜度、崔瑗(音院)、张芝、张旭等,三国时期有皇象、索靖等人。今草是从章草繁衍而来,汉代的张芝对创立今草起了很大作用,被称为“草圣”。历代很多书法名家都善今草,象黄庭坚、赵孟、鲜于枢、祝允明、文征明、徐渭、张瑞图、傅山、王铎等书法大师都留下了许多墨宝。狂草字的写法和今草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写得狂放、连带、省略更多,最能体现书者狂放的性情。狂草最有名的是唐朝的张旭和怀素,史称“颠张醉素”。

隶书

隶书:隶书是长期演变而来,到了汉代才走向成熟,所以也称“汉隶”。早在秦以前的竹简上就有隶书的初形,经过长期演化,在汉代发明和运用纸张以后,书写不在受窄长的竹木简的限制,毛笔的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隶书突破了秦篆单一中锋运笔,笔法很丰富,中锋和侧峰,方笔和圆笔,藏锋和露锋各显神通。笔画具有波、磔之美,最有代表性的是“蚕头”“燕尾”的笔画。在字的结构上改变了小篆抑横扬竖的趋势,字势横向伸展,成熟的汉隶在书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把汉字的基本形态确立了下来。隶书的特点就是,方拙朴茂,峻抒凌厉,典雅凝整,法度森严,奇古浑朴,诡异多变,严谨壮阔而又舒展灵动。代表人物有蔡邕、金农等。

篆书:篆书是在秦代形成的,据文献记载,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在秦朝确立小篆为官方用字以后,把秦以前的字体都称为大篆,篆书的特点就是结构成纵势,布白对称均匀,用笔中锋园转,线条粗细变化不大,具有遒劲、圆润的美。大篆包括甲骨文、钟鼎文和石鼓文,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主要是刻在龟骨和兽骨上。钟鼎文是在青铜器时代的商周,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石鼓文是战国时代的秦国刻石,形状似鼓。篆书的代表人物有李斯等。

行书赵孟

行书: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所以,它分为行楷和行草。行书的特点就是大小相兼,收放结合,疏密得体,浓淡相融。代表人物就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等。

楷书方面有:钟繇的《宣示表》和《荐季直表》,北魏《张猛龙碑》,晋代《爨(音篡)宝子碑》、王羲之的《乐毅论》和《黄庭经》,说到这个黄庭经,有一段传说,据说有一个道士,知道王羲之特别喜欢鹅,为了能得到王羲之的《黄庭经》,这个道士用一只白鹅换到了《黄庭经》,所以此帖也叫《换鹅帖》。还有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唐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的《勤礼碑》,柳公权的《神策军碑》和《玄秘塔碑》等等。

草书方面有:三国时皇象的《急就章》、《文武将队帖》,晋朝索靖的《月仪帖》,王羲之的《十七帖》,唐朝孙过庭的《书谱》,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述帖》等等。隶书方面有:汉代的《张迁碑》、《礼器碑》、《史晨前后碑》、《乙瑛碑》和《石门颂》等等。

篆书方面有:秦朝李斯的《泰山刻石》、《嶧(音译)山碑》,李阳冰的《三坟记》,唐代的《碧落文碑》,还有大盂鼎铭文、毛公鼎铭文、秦石鼓文等等。

行书方面有:王羲之的《兰亭序》,李邕的《麓山寺碑》,黄庭坚的《松风阁诗》,米芾的《苕溪诗卷》,赵孟的《洛神赋》,文征明的《醉翁亭记》,王献之的《鸭头丸帖》和《中秋帖》,颜真卿的《祭侄稿帖》等等。这些碑帖中,王羲之的很多碑帖,并不是他的原迹,多是由后人临摹或集字而成的,王羲之的原迹多数随葬在唐太宗墓中。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而且独爱王羲之的字,李世民以天子之重、书家的眼光和酷爱者的热情,确立了王羲之在书法史上宗主的地位。李世民曾下诏重金求购王羲之的书法真迹,搜集购得真迹幅,其中楷书50幅,行书幅,草书幅,后来又得到了《兰亭序》。

兰亭集序

获得《兰亭序》后,他下令临摹、响拓数百本,分赐朝廷重臣。他还亲自为《晋书》撰写《王羲之传论》,从而论定王羲之“尽善尽美”。由于李世民的影响,朝野上下,尽学王书。武则天当政后,仍然四方搜集王羲之遗墨,视若至宝。初唐的七八十年间,书坛可以说是王羲之的一统天下。在中国书法史上,如此崇尚一位书家,并在全国形成历久不衰的风气,唯李世民千古一人而已。在他去世以后,随葬了大量的王羲之的碑帖真迹,因此,王羲之的真迹很难见到。

丹青中国歌谱丹青中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52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