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林楚晗
摄影记者王永胜
视频剪辑林楚晗
通讯员何洋
00:20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武汉剪纸”从工艺制作特点来说应称为湖北武汉刻纸或湖北武汉雕花剪纸。“武汉剪纸”作品刀随人意,形出于刀,运转自如,不露锋芒;形态生动,神情逼真,代表了汉派剪纸的风格。
刘士标
提起武汉剪纸,有一个绕不开的名字,那便是刘士标。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武汉剪纸”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士标在武汉乃至全国的名气都十分响亮。从8岁开始接触剪纸,刘士标从此一头扎了进去,这辈子再没有回头。他开创了“工业剪纸”类别,以钢铁、石油、采矿、建设等生产劳动全过程为主题的系列剪纸画。如今82岁的刘老用自己的故事告诉了大家什么是“一份执念,一生执着”。
7月21日,极目新闻记者来到刘士标位于青山区的家中,在这间面积不到90平的房子里,除了简单的家具外,放眼望去是挂满满墙的刘士标剪纸作品,客厅正中是刘士标平时伏案创作的实木书桌。
面前这位已过耄耋之年的老人穿着一件有些泛黄但干净整洁的白色短袖,干净利落,笑容可掬。看着记者前来,老人热情地伸出满是皱纹却温暖的大手紧紧握住记者的手,“你好,我是刘士标,这是我的家也是我工作的地方。”
一个油盘、一把刻刀、几张彩纸,便是刘士标一生的执念。
不爱中医偏爱剪纸
刘士标出生在有着“小汉口”之称的湖北监利朱河镇,那是一个民间艺术发达的小镇,手艺人层出不穷,个个技艺精湛。出生于中医世家的刘士标却偏偏对医药不感兴趣,爱上了剪纸。“我们家左邻右舍都是干这个的,扎纸扎的,做戏帽的,剪纸的。他们剪的花啊草啊虫啊蝴蝶啊,我特别喜欢,经常去看。”
为了学习手艺,年幼的他可没少动脑筋,捡烟头,剥开外面的一层烟纸,换成家里的新纸,包裹成烟卷送给邻居抽;每当邻居家里缺人手的时候,他会招呼一帮小伙伴赶去帮忙,一来二去,邻居们自然也就乐意教他学习剪纸。
就这样,刘士标“偷师”学会了剪纸,自此开启了他与剪纸七十余载的情缘。
10岁那年,因为家乡淹水,刘士标随家人出门逃荒,“我父亲带着我跑到长沙,我挎个小篮子,做点剪纸卖给别人。到年回监利,我还去参加镇上的美术比赛,剪个鱼,剪个鞋花,那时候还是以模仿为主。”
开启工业剪纸新时代
年,刘士标被招进武钢就读武钢技校电工专业,迁到武汉市青山区居住。尽管生活几乎被工作和学习填满,但是刘士标对于剪纸的热爱却丝毫未减。渐渐地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的脑海中涌现出来,何不把热火朝天的武钢生产场景剪出来呢?有了这个想法后,刘士标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剪纸上。为了剪出武钢的一片欣荣气象,他白天背着馒头、开水下到工矿厂区去采风体验,访问那些操作工、炼钢工,了解他们在工作中的辛苦。
武钢的铁水、钢水、火车皮、高炉、钢包都开始进入了刘士标的创作视野,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谈起那段岁月,刘士标陷入回忆,带着笑意说:“那个时候几乎一整天都泡在矿区里,也不觉得辛苦,因为对我而言,能把工作和剪纸结合在一起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轧钢》
为了让工业剪纸更加形象和生动,刘士标还引入了北派剪纸的剪刀技法,将各种线条进行组合,同时还吸取了版画、国画的特点,采用套色和染色,让剪纸兼有柔细和粗犷的风格。用直线、粗线表示高炉,使其更为宏伟壮观;用曲线、细线表示烟雾,使其更为生动自然;用斜线来表示奔腾的钢水,使其更为欢快流畅……各种奇思妙想让刘士标的工业剪纸之路越走越宽。
《试轧成功》
毕业后,刘士标留在武钢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湖北举办了一次大型美术展,各类美术作品争相大放异彩,但美展中剪纸作品却凤毛麟角,在不显眼的展厅孤零零的。从那时起,我就下决心一定要开创工业剪纸,让这朵崭新的艺术之花绚烂在民族艺术之林。”刘士标说道。
《出铁》
他还记得当初开创工业剪纸时的争议,“很多人说剪纸还是应该剪鞋花、窗花。”但他坚持自己的想法,“我觉得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跟进时代。不能忘记老祖宗,不能忘记老手法,但也要搞新的东西,反映现在的生活。剪纸的技法可以长存,但是剪出来的内容要和时代、城市同呼吸、共命运,这项技能才能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年武钢组建了画院,邀请刘士标担任院长,这也为他的剪纸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其受邀组织的武钢职工剪纸艺术作品展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隆重举行。年,刘士标的《洪流滚滚》《沸腾的武钢》《咱们工人有力量》等一系列作品和62位艺人的作品一起登上了国家级的艺术殿堂。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刘士标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年,他又被湖北省推荐为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钢铁是怎么轧成》
黄鹤楼是他剪下的乡愁,鹦鹉洲是他终生的守候
采访中,刘士标带领记者来到另外一间房,神秘地拿出了一个袋子,“猜猜看这是什么?”刘士标一边从袋中拿出一个黑色的油盘一边问。牛皮质地的油盘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清香,刻盘上布满了刻刀留下的痕迹,这位老人一边轻轻地抚摸着岁月的痕迹,一边和记者介绍着:“这是我的老师蒋再谱生前托付给我他使用过的剪纸用具,他告诉我,一定要将剪纸好好地传承下去。这些年,我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告诫我的学生。”
蒋再谱先生送给刘士标的油盘
在和剪纸打交道的70余年时光里,刘士标办过近百个展览,收徒千人。刘士标招收徒弟有个特点,那就是喜欢招收家庭贫困、或者是身体有残疾的徒弟。在苦水中泡大的孩子,自然也想帮人一把,“我是从生活的困苦里熬过来的人,深知他们的艰辛和不易,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可以让他们习得一技之长,具备一项谋生的技能。”
毛明月自幼患小儿麻痹症,双下肢重度残疾,上世纪90年代,毛明月下岗后靠写招牌、画展板谋生,后跟随刘士标学习剪纸技艺,20年来钻研苦练,成为刘士标最得意的弟子,年荣获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年,习近平总书记来汉时,毛明月有幸将自己的剪纸作品《青山新江滩》送给总书记,还向总书记介绍了剪纸工艺传承情况。
岁月悠悠,历经百年沧桑巨变,武汉正以全新的面貌向世界展示着一座老城的光荣和巨变。而刘士标的工业剪纸,是传统剪纸工艺与工业钢铁文化的相互融合,更是武汉光辉岁月的参与者、见证者。黄鹤楼是他剪下的乡愁,鹦鹉洲是他终生的守候。为什么执着于工业剪纸?面对记者的问题,刘士标思考了片刻,答道:“我一直致力于将工业剪纸艺术打造成为家乡武汉的名片、中国的名片。武汉是“白云黄鹤之乡”、辛亥首义之城、明清四大名镇之一,如今大跨步走向新的发展历程,城市文明建设也仍旧是武汉的灵魂和核心。”
《井下采矿》
“汉派剪纸艺术在我手中发展和传承,和武钢之于我、以及武钢之于武汉的意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这一生的坚守,不仅仅是为了我自己热爱的事业,还想为留下最朴素的武钢盛景略尽绵薄之力。”谈起工业剪纸,刘士标总是有太多的情绪和言语想表达。
而在长达两个小时的交谈中,这位82岁的老人不止一次透露出自己的担忧,而这份担忧也让这位82岁高龄的老人食不能寝,夜不能眠,“随着年岁渐高,我越发意识到时间的紧迫性。我希望能把家里的好作品尽快整理出来并归档交给国家,把它们保存下来,一代又一代形成史料传承下去。”
谈到未来,刘士标表示只要自己还能动,就会一直剪下去,“我与剪纸情谊深长,与武汉共赴荣光,希望在未来,传承、创新可以让汉派剪纸真正成为武汉一张靓丽的名片。”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