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变

纸的历史演变、种类以及各自的特点

造纸术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早在多年前,造纸术的发明家蔡伦即使用树肤(即树皮)、麻头(麻層)、散布(破布)、破渔网等为原料制成“察候纸于公元年献给东汉和帝,受到高度赞扬。造纸术的发明对中国和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实,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有纸张出现了。年,在西安灞桥附近的一座汉墓出土文物中就发现了一登古纸片,纸面呈浅褐色,系麻类纤维所制,纸面粗糙上面没有文字。据考证是汉武帝时期所制的麻纸,称为“灞桥纸”。后来又在新疆、甘肃等地发现西汉时期的古纸,而且上面都有文字。但是,因为造纸技术不够成熟纸张并未能代替简牍、缣帛成为最重要的书写材料。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创造出了新的制作技术,纸张的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也提高了很多。在造纸的基础上还会对造出的纸进行加工,增加纸的洁白度和吸墨性;同时发明了染纸技术,使纸张变得五颜六色造纸的原产地由洛阳逐渐扩大到更多地区。北方精于麻纸、楮纸、桑皮纸的制造,江浙与安徽等地盛行以稻草、麦秤造纸。魏晋时期之所以出现众多书家,可能与造纸术发达有很大的关系。王義之就非常喜欢用麻纸,据说《兰亭序》就是在蚕茧纸上书写的千古名作。唐代大诗人杜牧的书法名作《张好好诗》就是用麻纸写的,这说明麻纸的生产质量之好,同时也深受文人墨客的喜好。

唐朝时期,造纸师傅终于发明制造出影响书画多年的宣纸。隋唐时代,文化经济都异常繁荣,书法、绘画以及诗歌艺术都盛极一时,文人墨客对纸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就倒逼着制造商。终于,宣纸诞生了。

宣纸的闻名始于唐代,唐书画评论家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云:“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慕写。”这说明唐代已把宣纸用于书画了。另据《旧唐书》记载,天宝年(),江西、四川、院南、浙东都产纸进贡,而宣城郡纸尤为精美。(《旧唐书)载:唐天宝二年西大守韦坚向朝廷进贡时,各郡贡品就有“宣城郡船载,纸、笔、黄连等物”的记载。《新唐书地理志)和(唐六典)上记载着“宣州贡纸、笔”等文字,可见该地所产纸、笔在当时已甲于全国,因唐代的泾县、宣城、宁国、産德和太平等均属于宣州管辖,而据く宣州府志》载,宣纸主要集中在泾县一带,由此推断,宣纸之名的产生与当时所管辖的州府息息相关,与地理位置的关系极其密切。可见宣纸在当时已冠于各地。南唐后主李曾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就是宣纸中的珍品,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

关于宣纸生产的记载则可以追溯到宋末元初。清乾隆年间重修《小岭曹氏族谱序言云:“宋末争之际,焰遂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領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径,来到小岭,分从十三宅,此系山限,田地稀少,无法耕种,因始蔡伦术为业,以维生计。宋末曹大三因避战乱,迁至泾县小岭,以制宣纸为业,世代相传。曹氏一族历来是宜纸生产技艺的主要传承者,直到近代才有外姓人介入,传至今天已有30余代。因纸的集散地多在州治宣城,故名宣纸。

宣纸产地至今在安徽泾县西南方的小岭一带,泾县有多条河流,水质清澈,尤其是乌溪上游的两条支流,终年不绝。一条属淡碱性,天然适合制浆;一条属淡酸性然适宜于制纸。优质的水源是宣纸制作成功的重要条件之。

另一个重要条件是宣纸所用的原料,来自宣城泾县所产青檀皮和沙田稻草。青望树是中国特产,其树皮细长并强初,是造纸的最佳原料。明代以后,在青檀树皮加入了皖南山区沙田稻草,两种木类植物长纤维和草类植物短纤维以适当的比例混合后,纤维之间能紧密聚合,不需胶合粘连,所造的纸张强度好、初性佳。

宣纸的制作工序大致可分为l8道,如果细分,则可超过百道,其中有些保密工序,不为外人所知。而最重要的工序是纸浆制作、捞纸、晒纸。

宣纸分为生宣、半熟宣、熟宣。生宣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以之行泼墨法、积墨法,能收水景墨、达到水走墨留之艺术效果。生宣纸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写意中国画的迅速发展,画家利用生宣纸的墨水生发的特色,大量运用水法与墨法相互生发的特色,创作出许多巧奇天工的写意画。特别是清末民国至今,写意画家层出不穷,使写意花鸟画的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齐白石利用生宣纸的特点,画出无数前无古人的花鸟虫鱼。无论是毛茸茸的小鸡还是如生、如在水中游冰的“白石”,让世人叹而观之。写意山水也多用它。生宣作画追求的便是这种“多变的,落笔即定,水墨渗沁迅速,非熟练者不易掌握,也正是这种神奇的多变性,山水圆家在此间探索,乐此不疲,写意山水国产生了一批大家。书画家很喜欢使陈年老纸,因为老纸如同陈年窖藏老酒,岁月的沧桑使生宣纸不断地自然氧化使它缓慢地发生着变化,老纸发墨更加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画家画起来更加得心应手佳作频出。

熟宣是加工时用明矾等涂过,故纸质较生宣为硬,吸水能力弱,使得使用时墨和色不会洇散开来。因此特性,使得熟宣宜于绘工笔画而非水墨写意画。其缺点是久藏会出现“漏矾”或脆裂。熟宣可再加工,珊瑚、云母笺、冷金、洒金、蜡生金花罗纹、桃红虎皮等皆为由熟宣再加工的花色纸。生宣则吸水力强。用淡墨水写时,墨水容易渗入,化开。用浓墨水写则相对容易。创作书画时,需要掌握好墨的液淡程度,方可得心应手。熟宣纸适合画工笔画,三矾九染,创作出可媲美绢画的作品。半熟宣也是从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界乎前两者之间,“玉版宣”即属此一类。简单区分生宣和熟宣的方法就是用水接触纸面。水分立即散开的即为生宣;凝聚基本无变化的,即为熟宣;散开的速度较慢的为半熟宣,亦称煮锤直。那么,怎么才能鉴別宣纸的质量呢?简单地说,宣纸里面所含的原材料檀皮的多少决定着宣纸质量的高低。按原料分类可分为棉料、净皮、特净三大类;一般来说,棉料是指原材料檀皮含量在40%左右的纸,较薄、较轻;净皮是指檀皮含量达到60%以上的;而特净皮原材料檀皮的含量达到80%以上。檀皮成分越重,纸张更能经受拉力,质量也越好。对应使用效果上就是:檀皮比例越高的纸,更能体现丰富的墨迹层次和更好的润墨效果,越能经受笔力反复搓揉而纸面不会破。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书法用棉料宣纸的居多,而画画用皮类纸居多的原因之ー。这并不是说不能用净皮、特净皮纸写字,而是棉料宣纸已经基本能够满足书法的需要了。生宣纸的柔初性十分重要。柔韧性就是将生宣採成一团后再经过熨烫,依旧可恢复平展如初的原貌。在生宣上创作作品,待作品完成、墨迹干燥后,即使将写好的作品任意团揉,经过装裱处理后,作品依旧呈现出平平展展的视觉效果。尤其在拓片制作方面,宣纸的柔韧性更是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专门用作制作拓片的扎花宣纸,薄薄的纸张贴在回凸不平的表面上,任凭反复敲打,依然能够保持伸缩自如、裂而不断的完美状态。

到商店里购买宣纸,判断生宣与熟宣的最简单方法就是用水来检验。当水滴在宣纸上,落在纸面上的水滴逐渐向四周扩散的就是生宣,而水滴落在纸面上没有立即扩散或不再扩散开的就是熟宣。我们把生宣显现的这种水滴逐渐向四周扩散开来的现象称作湿染性特性。生宣具有较强的湿染性,不同的生宣纸显现的湿染性程度也有差异。这种湿染性运用在国画表现中可以增强韵味和层次感,运用到书法创作上,书写者具备较强的书写功力后,能够很好地驾驭水墨的湿染性后,可以利用水墨落在纸上产生的四下流溢特性将水墨转入向内渗透。这样,留在纸张表面的墨述诊透

到纸张的内部,当书写者练就入木三分的书写功夫后,生直具备的湿染性使得书写的字体饱满而柔并济,作品装后,水墨线条会透露出圆润立体的视觉冲击力。生宣除具备湿染性特性之外,还具备较强的吸墨性能。生宣具有的湿染性由水的特性引发,用淡墨书写产生的湿染性现象比较明显,用浓墨书写产生的湿染性程宣纸的吸墨性与其内在的构造以及所用墨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水走墨留。

是大家对这利特性恰如其分的表述,也是极其细小的“墨颗粒”与宣纸内部纤维“賞道结构”的完美融合。故此,墨水的质量和纸张的质量,便是对墨色效果影响最大生宣的湿染性使其又具备较强的吸墨性。从湿染性上说,生宣的吸墨性使其能二者相相成,使得用生宣创作出来的书画作品具有较强的视觉效果和的魅力。

生宣书写具有的艰强性体现在笔墨挥酒上,笔墨在生宣纸面上的表现之所以很难酣畅淋漓地流动,是因为生宣具有较强的湿性,这种涩性造成用笔和用墨都变得举步维艰。

大家试想,我们一旦超越了生宣书写的涩性,书写者便能体会到这种涩性下的书写所产生的充实感和强烈的笔触感觉;从太极书道实践出发,就是让你进入超级感觉中来,你在这种涩性书写中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最后便能对书写过程中的一点一滴倍感深刻,从而在涩性这种“逆境”中逆水行舟,体验不进则退的液味,让你在不断努力下品尝逐渐进步的快乐。

艰涩性如同阻力,生宣纸面上如同涂抹了防滑剂,你在纸面上书写时,便能感觉到摩擦力的加大,不能轻而易举地进行书写,这种笔与纸之间产生的摩擦一旦被克服和磨合得天衣无缝后,你的书写就能突破进退维谷的境遇。

由于宣纸在生产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剔除了性质不稳定的木质素、蛋白质等素,保留下来的几乎全是相对稳定的纤维。这种特性使得宣纸的性质十分稳定并且不易被虫蛀,是自古以来保存时间最长的纸质载体。纸寿千年所指的即是此种情性,而此种特性已经过专业研究者的实验论证。

宣纸是文房四宝之一,也是最受书画家重视的绘画材料之首。很多画家对百年以上的老纸趋之若驚,不惜重金购买。张大千足迹遍天下,无论走到哪里,都把他的一箱老纸带在身边,从不离弃。所以败高质量的宣纸也是一项不错的选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72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