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石至莹疫情之下,主动向内寻求平静

石至莹,年生人,她曾多次前往敦煌取材,捕捉自己真实的情感反馈,从大海、石头画到了造像。上海疫情爆发前,她的个展“化城喻”开幕,展出了“造像系列”的最新创作,许多人看完后都表示:

“心生欢喜,幸福感增添许多”。

《童子的微笑》xcm布面油画

《伎乐天众4》53x70cm布面油画

疫情期间,一条艺术远程连线石至莹,聊了聊她的个展及创作生涯“三部曲”,

以及疫情期间的工作与生活。

“造像系列”是石至莹从年开始的创作,她对该系列的最新回应都呈现在了这场展览上。这些年,石至莹从大海、石头画到了造像,从线条、体积、笔触、颜色、构成探索到绘画内容和绘画独立性之间的关系。在这次的对话中,她向我们解读了自己创作生涯中最主要的三条创作线,也分享了私下在工作室里的创作生活、疫情期间缓解心情的方法,以及年的其他新作、新展的状况。以下是石至莹自述:

上海德玉堂“化城喻”展览现场

我的绘画有不同的线索,“造像系列”是其中一个。年我创作了“造像”,随后停滞了6年。等到年我再次面对这个系列时,画下了几幅作品并取名“化城喻”。那时候我有了初步的想法:等时机成熟,将它们做成展览。

上海疫情前,很多朋友看完这个展览后都觉得心生欢喜,幸福感增添许多,当收到这样的反馈时我很开心。在当下比较紧张、焦虑的氛围下,哪怕只有一个瞬间能带给观众幸福的感觉,对我来说都挺有意义的。

《童子的微笑2》x90cm布面油画

德玉堂画廊有三个不同的空间,考察现场后,我将作品也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空间陈设的绘画原型来自于北齐时期的造像,很多北齐造像的表情都有着鲜明的特点,例如这幅《童子的微笑》中的表情:悠然自得,面带微笑,形体简洁,不失饱满。我将与北齐造像有关的作品放在入门处最先看到的地方,是希望给观众带来友好、欢迎和亲切的印象。

《童子的微笑》局部

随后进入第二个空间,看到的是一组黑白为主的小尺寸画作:《化城喻》()。原型是一块类似西方净土变的浮雕,但是我选取了部分带有园林、植物的局部,分别画了6张小画作,画法从近塑造到近表现都有。画面的不完整性是为了有向外延伸之感,给观众留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左:《化城喻1》45x30cm布面油画

中:《化城喻2》30x40cm布面油画

右:《化城喻3》30x40cm布面油画

上:《化城喻4》30x40cm布面油画中:《化城喻5》30x40cm布面油画下:《化城喻6》30x40cm布面油画第三个空间则是以云冈石窟里的“伎乐天众”为主。从尺寸上来说,作品《伎乐天众3》在整场展览当中是尺寸较大的一幅。《伎乐天众3》xcm布面油画

“化城喻”的故事主要是关于一群疲惫的旅人正在饱受饥渴的折磨,领队的人为了安抚他们便幻化出一座城让大家休息,城里莺歌燕舞,因景色太过美丽,没有人发现所视皆为幻觉,等众人身心得到休息后,他们又有了最好的状态继续上路。“化城喻”在故事性上与第二个空间有着关联,再者,“化城喻”中对于幻象与真实的比喻,和我对于绘画对象和绘画独立性之间的思考与实践有着相似之处。

当我们在看作品时,画面上的内容可以理解为幻化出来的幻象,如果你能够继续往里再走一层,透过线条、形状、笔触组成的内容,你能感受到的是绘画本身的魅力。所以“化城喻”不仅最初作为我的作品名,也用作了这次的展览名。《神兽12》这两件作品算是一对,起初比现在的尺幅画得要小,展览筹备时,石至莹去现场看到预留的那面墙比自己想象中再大些,所以再次修改了尺寸和画面。

《神兽3》90xcm布面油画

我有许多在动手画画前,先去到现场感受和学习的经历,能够去到现场的,我竭尽所能地去,拍相片、视频做记录,买当地精良的画册,寻找更多的文本素材......

石至莹镜头下的敦煌

敦煌我前后去过三次,最初只是个人旅游,年当我第三次去敦煌时感受很深。那年我受邀去参加敦煌的考察活动,活动方邀请了各行各业的学者,大家一起在那里待上6天,从不同的角度去熟悉它、认识它。有天,一位从印度来的声乐家,她站在洞窟的外面,对着造像唱起古印度的音乐,那种感觉太神圣了。我深刻地意识到,过去这些亲临现场的点滴经历,成就了此刻的我。

那些浮雕让我感兴趣的点在于,它们本身就介于二维和三维之间,有那种临界两种状态间的不确定性,这个很有趣。浮雕没有圆雕那么立体,它具备平面装饰性的同时,又不缺体积感,这正好符合了我想在绘画里表现的内容与感觉。

有些朋友说造像从三维走进我的平面后,重量感减轻了,增添的是多一份的轻盈与活泼。在我看来,造像本身的形象没有太多变化,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3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