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葬礼用的纸扎,曾登巴黎设计展,外国人

前言

随着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的文化也在不断输出。中西文化双向交流使得外国人对中国的艺术品充满好奇。中国不少民间艺术都令外国人啧啧称奇。甚至丧葬文化中的纸扎艺术竟然也流传到国外,还曾经荣登了法国的巴黎设计展。当一群外国人看到中国葬礼用的纸扎品时,还发出连连感叹,中国人太浪漫了。

形态各异的纸扎品

中国的纸扎艺术源远流长。古时候,人们迷信,认为人死后,可以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所以棺木中常会放上死者生前喜欢的物品作为陪葬,越是富贵人家陪葬品越多,也越加的奢华。纸扎也是葬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古今,死者的亲人都会到纸扎的专卖店,也就是俗称的“纸马店”中购买一些纸扎艺术品,这些纸扎多是由竹子、木棍以及五颜六色的线条制成,由竹子、木棍固定出大致框架后,继而在表面粘贴纸张,做成形态各异的纸扎品。纸扎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分为四类。

一类是神像,常见于富贵人家。逝者在入葬时,亲人们在陵墓前烧的大型纸扎神像;一类是人像,这种比较常见,经常是童男童女,也包括一些戏曲人物,以及侍从丫环等;三是建筑宅院,比如古时候常会有门楼、牌坊和庭院之类,也包括一些车马轿子;四是冥器,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吉祥用品以及祥瑞神兽之类。各种各样的纸扎作品层出不穷,取材精巧,工艺也越来越精湛。这种以丧葬艺术的形式怀念死者,对生者来说也是一种心理安慰。

殡葬文化中的纸扎

纸扎风俗的流行,主要与民间的祭祀活动紧密相关。早先的殉葬品十分残忍,一开始祭祀礼仪时并不是使用纸扎品,而是选用殉葬俑。在历史上,殉葬俑就是用陶器烧制而成的陪葬物品,后来改用茅草扎成草人,后来又发展为用木偶人,这在古代统称为明器。在上古时期,一些身份尊贵的人死后,就流行以活人殉葬,后来因为这种方式太过残忍,逐渐被废止,才改用物品替代。

清朝时期,慈禧太后去世时就有过一场奢华的葬礼。葬礼上安排了成千上万的纸扎品,纸人纸马纸花,纸车纸兵纸将,浩浩荡荡,场面十分壮观,随行的还有众多官员以及宫女太监,这场奢华的皇家丧礼办得十分隆重,当时前来观看丧礼的还有很多外国记者,根据他们当时的描述称,真人与假人错综复杂,难以辨认。可见当时的纸人制作确实很精良。

到了现代,纸扎艺术也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了相应的演变。不仅保留了传统工艺的同时,还出现了很多新兴的产品。比如电视、电动车、小轿车,甚至连最新版的手机、电脑、机器人也一应俱全。就连为古人烧的寒衣,样式也越来越多。冥币、金银元宝、珍馐美玉花样迭出,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出的。

纸扎艺术的传承

随着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外国人也对中国的纸扎艺术产生了好奇。一些外国地区也逐渐衍生出为逝者烧纸钱的习俗。在年,法国著名的凯布朗利博物馆更是承办了一场名为“极乐天堂”的艺术展。“极乐天堂”顾名思义,就与丧葬文化有关。这个艺术展专门展览了中国人制作的各种用于祭祀的纸扎品。纸扎品涵盖的类型多种多样,内容也五花八门,主要以宗教风俗与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为原型进行创作。

主办方为了办好这场艺术展,还专门请来了两家有名的纸马店,一个已经是有百年历史的老字号“新兴糊纸文化”,还有一家是成立不久但制作的工艺品颇有新意的“Skea天堂纸扎”,两家推出的纸扎品各具特色,不拘一格。一经展出迅速吸引了逾万外国人观看,现场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十分火爆。不少外国人纷纷感叹,中国人太浪漫了。

纸扎艺术源远流长,寄托的是亲人对死去之人无尽的怀念。清朝诗人周淑然写道:一夜思亲泪,天明又复收。恐伤慈母意,暗向枕边流。翻译过来就是思念亲人一晚无眠,直到了天亮才把眼泪擦干。生怕年老的母亲看我这个样子伤心,我也只敢独自一人偷偷任由眼泪在枕边流淌。逝者安息,生者不时怀念也只能天人永隔,无法再见。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珍惜当下,珍惜身边每一个爱你的人,多一份陪伴,也就少一分孤独。

参考文献:《元日哭先大人》

图片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43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