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印是对雕刻的或石刻的表面的手工复制品,其方法是将一张纸紧紧覆盖在作品上,用黑色或彩色材料拓印。传统的拓印材料是宣纸和一种叫拓印蜡的块状黑色材料。有时,特别是在拓印细弱的线条时,更宜用另一种方法,即用一种粉状石墨加油达到一定的干硬度,再用敷墨具施于纸上。
拓印被广泛用于复制各种文化时代的多种浮雕;复制石刻图案,特别是古代中国和其他亚洲文化的石刻;复制中世纪教堂里的纪念性黄铜雕刻品;复制美国建国以前的墓碑;甚至在日本被用来摹印鱼。
拓印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公元前两千年重要大事记载便已被镌刻于骨板或青铜亦有刻于砖瓦陶瓷木料玉石以保存文字及图像者,唯用于长篇碑文最多之质材当推石料。在若干为保存权威性著述而实行之大型计划中,以自公元年起至年完成,将余万言佛经镌刻于件石牌或石碑一事最具规模。在此之前,自公元年至年,儒家七经二十余万言已被刻于46面石碑之正反两面,以此为东汉学子学人和学官建立并保存了斯等著述之标准模板。嗣后六朝亦各有镌刻儒家经典之举,而以18世纪末之清朝总其大成。殿堂庙宇所在处之峭壁岩面,亦悉被用来镌刻巨型宗教语句。
关于拓印术的起源,历史上没有记载,迄今为止说法不一,难以定论。大多数人认为,拓印术始于东汉熹平年间。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即拓印术的出现肯定是在纸张发明之后才出现的,并且拓印方法起源甚古,且比雕版印刷早出现。
在隋代文字的拓印技术已经很发达,这也说明了在这之前,拓印术就出现了。到了唐代,拓印术就与更发达了,不仅有民间进行拓印的作坊,而且政府的也专门成立了拓印的机构。
战国时代秦国的诅楚文,与石鼓文两件刻石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石刻文字,诅楚文原石自宋代出土后不久就不见了,然而今日的后人得睹见秦时古文字端赖拓墨之术与保存之功。东汉时的曹全碑,原碑石在中国大陆西安碑林,距今约余年前,然而今天的台湾人仍能睹见曹全碑的秀逸多姿风格,拓墨之术功不可没。
拓印所成的拓本是直接史料,除了研究书法艺术外,碑记常是政治、社会、经济、宗教等方面的重要文献,为历代史乘志书所重视。在摄影术发明以前的古代文物,皆赖拓本保存至今,由此可见拓印确是文物保存的良方;尤其是原物已毁时,原拓本更弥足珍贵。
拓印是保存文物的方法之一,也是我国印刷术发明的前驱;拓本留下珍贵的石刻史料,碑帖给予书法艺术研习摹本,素为学术界所重视。近年政府大力推行文化建设,维护文化资产乃是当前要务,拓碑技术更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