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盘锦苇的艺术人民日报

盘锦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滨海芦苇湿地。许多年中,盘锦积淀下了为数甚多的以苇塘为主题的文艺创作成果,或者绘画,或者摄影,或者诗文,盘锦人始终在以诸如此类的多种艺术形式,对这片大湿地带给他们的独特生命体验进行着真诚的表达,而这种表达从未停止,一直在进行中。在纸面上的艺术创作之外,盘锦人还相当痴迷于“行为艺术”,他们会在芦苇的某个成长阶段介入进去,按艺术的形状来规范它们的蔓延,使之最终成为自己所期待的模样,那就是一件实打实的艺术作品,你若见了,肯定一时间也做不来别的举动,除了瞠目惊叹。盘锦人最初主要以芦苇织炕席、编苇篓、打苇笆等,均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然而到了后来,没人铺苇编的炕席了,房子也不再用苇笆做棚,苇篓或许还用零星有的,但已不再是为着实用,而是专意于它那种素朴的原生态之美。如今的苇艺草编已在盘锦发展得如火如荼,若想亲见苇编艺术之美,可到大洼区西安镇上口子村去,那个村子的村民对苇编技艺的传承更为深厚,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另一种更值得称道的苇艺是苇画,也就是用芦苇做的画。李英学是盘锦近年名声鹊起的苇画师之一,从他的个人经历中足以窥见芦苇对盘锦人的影响之深,以及这苇画的来龙去脉。李英学的老家在大洼区一个名叫河下等的自然屯。那年辽河发大水,屯子里的居民被集体迁移到了赵圈河镇兴盛村,并被更名为新河屯。住在河下等的时候,屯子前后就都是芦苇,赵圈河则更是芦苇的核心区,李英学的母亲也就始终都在以苇织席。看着母亲灵动的手指,李英学就想除了织席,还能用芦苇干点啥呢?上初中时,李英学喜欢上了画画儿,多半画苇塘,画芦苇,或者刚刚冒芽,或者业已抽穗,还有苇塘里那数不尽的野鸭和飞禽。他的画受到了美术老师的欣赏。年,远在新加坡的李英学返回家乡,这位美术老师折了一束芦苇来看他,说试试做苇画吧!如今李英学已拥有了自己的苇画工作室,在那儿可见到苇画的整个制作流程,更有很多业已做好的作品可供观瞻。看着那柔软的鸟羽、逼真的虎须、生动的鸡爪以及飘逸的衣裙,你绝对想不到它们的制作工具主要是熨斗。是的,就是我们平常熨衣服的那种熨斗,苇画中的色彩、明暗等竟然都是拿熨斗烫出来的,温度决定着色泽的深浅。线条的获得则是靠烙铁,这烙铁是电加热的,模样像罗丝刀。若非亲见,真是难以想象那精致的画作都是靠这些或寻常或简易的器具加工出来的。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苇画是拼出来的艺术。把去年冬天备下的芦苇剪成段,放到盆里拿开水泡,软化后拿剪刀把苇杆一根根剖开,再拿熨斗熨烫平整,再拿钢尺把里面的苇膜一点点刮净,再打磨抛光,然后再熨烫平整。接下来再根据欲做之画的图样,来分解图、透图、烙图、拼接图、加垫等等,过程够复杂,也够墨叽,基本就是把图样细致地分割开来,再更为细致地分别加工,再仔细谨慎地拼装起来,一小块一小块的,一层再一层的。至于那膨松的毛嘟嘟的羽毛,则是挑出来的,用钢针,一下又一下,细密又匀称,那刚刚还是直板一块的苇片,也就瞬间毛绒绒的了。李英学说:这叫撕苇,这种做画技法是他自行研究出来的,其实也是逼出来的,就为了解决鸟禽羽毛、动物毛发的逼真问题。之前尝试过很多做法,到底用一根钢针给摆弄成了。从年起,李英学就开始收徒了,原本并没抱多大希望,信息发布后才知道,原来竟有那么多年轻人跟他早年一样,希望把自己的生活和芦苇和苇画联系在一起。更令他意外的是,其中竟以城市户口的年轻人居多,而且他们前来求学的首要出发点就是喜欢,喜欢芦苇,更喜欢以苇做画。盘锦人到底对芦苇怀着几多深情,又到底对苇画寄予了多少厚望呢?李英学说他老家河下等的屯子如今仍被淹没在河中,若干年后,或许随着河道的持续南移,这个屯子还会重新袒露在太阳底下,也很可能会再度长出一片片茂盛的芦苇来。到那时,他很可能会去那儿选出一些芦苇来,做一幅大尺幅的苇画,名字就叫做《乡愁》。(本文节选自杨春风《盘锦文化丛书之一:湿地风》)(来源:盘锦发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69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