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舒茸(剪纸篇)
剪纸是中国流传已久的民俗文化。剪纸,顾名思义:以纸为载体,以剪刀或刻刀作工具,对其进行一场艺术创作。因其材质单薄,成本廉价,用处广泛,且易上手的特点,成为民间劳动人民,在闲暇之余,发挥思维创作的一种传统工艺品。
据古文献记载,剪纸起于汉代,从新疆出土文物《对猴》《对马》可佐证,其作品连接流畅,以一、三、五异数而裁,对折而连,距今已有一千五百个春秋。
流传至今,剪纸从单一色,化为多色,风格多变,包罗万象。我们就通过剪纸隽永镂空的图案样式,浅谈剪纸艺术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一、剪纸艺术的历史发展
关于剪纸的起源时代,不少人认为起于远古时期——商周,从目前出土的陶器纹饰辨认,与历代剪纸文化确实有很大相似之处;也有学者从上古图腾刺绣品,发现其凤凰纹样与剪纸图案相符,此外种种迹象,一时众说纷纭。但年代久远,无从考证。这里仅从目前出土过的文物来讲——以汉、唐、两宋、明清为主。
西汉时期,相传汉武帝思念病逝的李夫人,为解思念之苦,招宫中方士诉原由。方士一番苦思,为保住脑袋,剑走偏锋使用皮影,将李夫人生前妆容,以皮上画,给汉武帝提供一场精心设计的邂逅。
夜晚,方士念其咒语,一缕幽魂入画,皮影婀娜的身姿映在昏黄幽光下,珊珊而动,汉武帝心生欢喜,一解久违相思之苦。可惜汉武帝只能听其声音,却无法见到真实的李夫人。殊不知,白天的李夫人只是与方士相称的皮影人。
剪纸最早来自皮影人,皮影材质遇热柔韧之极,上色、雕刻极为利索。作品完成后,可保存年代久远。随着时间推移,皮影的文化一代又一代沿袭,渐渐脱离了现今的剪纸,成为新支流。而剪纸的工艺依旧在流传。
在唐朝时,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银箔,剪成花鸟贴上鬓角作为装饰的风尚。当时的温大才子,温庭筠广为流传的诗句:藕丝秋色残,人胜参差剪。大意是说:女子穿着浅淡藕合色的丝绸罗衣,纤手握剪刀,参参差差地剪出人胜佩戴在头上。可见当时剪纸艺术,融入上层社会寻常妆容装饰。
来到宋朝时期,剪纸已然越跃入岁时节令,成为一年四季,迎来送往礼品上必备的节日贺品符号。它融入社会喜庆之中,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于初一日父母家以银盆。或錂或彩画盆。盛粟秆一束,上以锦繍。这时的剪纸亦成为添子祝福的喜庆见证,若没有了剪纸的体现,似乎少了点意思。
传至明清,剪纸艺术达到鼎盛时期。在明代,剪纸流行“男剪女贴”的生活习俗,常见于:剪床花、鸳鸯肉花。而清朝的剪纸从单色增加套色外,逐渐发展为多彩相拼。色彩缤纷,适用于众多节日风俗,用途广泛,见诸于团扇上的刺绣纹样、彩灯上的花纹等等。最广为流传,莫过于剪纸用作日常装饰,起到美化家居的作用,以花鸟兽为题材,贴于门窗上,远看花团锦簇,简隽的门户添上花马剪纸,别有一番风韵。
二、从剪纸风格知其审美
一张纸的图案,经由创作者的所思所想而裁。纸张一分为二,又分阴阳纹,以背景显出图案为阴纹,而剪下来的整体图案线条相连为阳纹。剪纸最显著的特点是:容易上手,难以学精。
从陕北的清朝剪纸口诀可看出:
剪过头,倒转剪。
剪上头,看下头。
若要富,剪铜锣。
剪花朵,不怕饿。
剪只羊仔过延河。
剪曲难,剪直难。
容易剪的是弯弯。
剪个寿桃比剪花难。
这几句口诀,体现了剪纸既无官方特点,又无学术性的系统。笔者认为,剪纸最重要的是心灵手巧,剪纸不是三维空间,其线条承上启下,需条条相连不断,且对几何图形的想象力洞察明了。实践起来,巧手的体现,在于线条圆顺,而不是要剪一个圆,眼会手不会,图案变成了一个四不像。
中国剪纸文化因地域性流传,大致分布在陕西陕北、江浙、广东一带。大众对其剪纸风格作了南北派之分。以陕西为北方代表,其剪纸风格以朴实生动,天真浑厚,散发浓郁的生活气息,图案以孩童、兔子、牛耕图为主,最广为代表的是生娃百子意象图,流淌着浓厚的自然气息。
以江浙为南方代表,剪纸风格以阳纹为主,其纤细的线条,恰到好处的体现出宗教人物,以观音为剪纸图案,整体大气隽美,且女童少女的剪纸有着江南人杰地灵的娴雅。
纸间上的艺术,出自代代相传的民间劳动人民之手,他们借此抒发内心深处的美好祝愿,表达了个人对生活的探寻乐趣与其独特的地域审美。
三、从剪纸艺术知其文化内涵
1.剪纸与巫术信仰
早期的剪纸作品,源自巫术中最重要的道具——巫纸娃娃。以纸品剪成娃娃意象,相拼成排,在巫师虔诚的祈愿下,剪纸具有了玄学上所谓的力量。它能将人们认为不好的事迹,例如病痛、厄运等现象,通过剪纸为媒介,送走污秽。本质上,巫术是一种心理信仰,无关好坏。
民间最具代表的祈愿剪纸,以扫晴娘为首。每逢大年初五——扫晴娘送穷鬼,是广为流传的民间习俗。扫晴娘人像背后的故事是:源于连绵不断的雨水,愁怀了当时的百姓,于是民间妇人以扫晴娘形象用红色大底剪裁,加之心理虔心祈愿,将其贴于案台上。
一种名为“哼哼哼”的猪像剪纸也具有神圣的意象。将其贴于大门上,送走霉运,迎来好运气。发展至今,剪纸的用途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具有神秘力量的神像图案,另一种是蕴涵了人与人之间交往,赋予其美好祝愿的作用
2.剪纸所蕴涵的祝福寓意
人生多礼仪,从婚嫁、寿辰、生日、乔迁新居,没有用不到剪纸。其表现形式因寓意不同,产生了剪纸为礼仪而创作的风潮。古往今来,代代劳动人民借纸托情,表达对生活求顺求福的愿望。
以福建漳州民间婚俗为例,婚嫁大饼必贴“蒂莲”的剪纸,称为“大饼花”。广东潮州民俗也有同类喜花,以每年中秋节赏月,糕点上必贴“月”的剪纸,名为“拜月娘”;乔迁之喜,在贺礼上必贴“双喜”剪纸以示祝福。
除此之外,劳动人民对其存在环境的认识,对生命由来的了解与想象,发明创造了许多上古神像为剪纸题材。其中以女娲剪纸纹样、伏羲神创八卦、以及生命树的剪纸广为流传。
女娲剪纸纹样剪纸:反映女娲捏泥为人的创世神话,剪纸特点线条流畅,委婉相连,营造出女娲腾云点泥成人的神圣形象。
伏羲神创八卦剪纸:歌颂伏羲为民谋福的事迹,后代为纪念他的英雄形象,以剪纸方士流转于世间。
生命树剪纸:早期人民寿命短暂,从生命树流淌而生的狭长树枝,可以看出普遍人民对生命求长的强烈渴望。
剪纸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剪纸艺术的价值在于它体现了民族人民在历史河流上,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生活习俗、哲学观念,以及蕴涵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
3.剪纸所承载的教喻意义
在经典的剪纸民俗文化中,剪纸还承载了劳动人民教子育人的智慧。在众多形式各异的剪纸中,以祝福为由,以神明崇拜为寄托,只能解释民众对生活的美好想象。但以哺育为教育的题材,显得尤为珍贵。
早期社会跌荡,人民受教育机少,父母在与孩子互动之间,以剪纸为娱乐活动。从中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其中以小羊反哺剪纸,深受启发。
结语:
剪纸艺术出自民间妇人之手,她们在小小的方寸纸间,以意象为力,镌刻出一幅幅精美大气的图案。剪纸艺术的存在,展现了在中国广袤壮阔的土地上万千劳动人民的智慧。
文中配图源自网络侵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