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公共艺术融入街坊生活上海长宁的一个

白癜风会传染么 http://m.39.net/pf/a_6860381.html

在很多人看来,艺术是一个不带烟火气的领域,它应该被裱于美术馆而不是街头巷尾。但就在9月底,四架黑色磨砂面金属展示橱窗默默出现在长宁区新华社区的街头,里面用磁铁固定着夹克衫、儿童油画、照片等具有生活气息的展品,自然地融入新华社区的生活氛围。

01:36

艺术便民橱窗落地新华社区,在这里展开你的艺术想象

澎湃新闻记者李思洁(01:35)夏意兰和保罗·德沃图夫妇是新华社区的居民,在此已经生活了12年。二人于年创办得译工作室,一直致力于艺术祛魅的创作,多年来进行了不少艺术融入平民社区的尝试。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期间,得译工作室在新华社区的街边选了四个位置来放置他们的新公共艺术项目——新华艺术便民服务。该项目由四个立体展示橱窗组成,分别位于新华路号、新华路号、定西路号和定西路号的街边。或是在餐厅门边,或是在白墙一隅,匆匆路过的行人可能都没有发现街边多了这么一个展示橱窗,而这也是该项目创作的本意——将艺术与社区环境融为一体。

四个橱窗的摆放位置图片截自“新华艺术便民服务”网站“艺术不应该局限于艺术家的圈子里,而是应该与社区空间兼容”。“兼容”一直是保罗·德沃图秉持的创作理念。他认为,艺术与生活不应该有明显的界限,要将艺术从展厅释放出来回归生活当中。在新华艺术便民服务之前,得译工作室于年至年在安顺路小商品市场以元月租租了一间小房间用以长期公共艺术实践,命名为“兼容的盒子艺术计划”,邀请艺术家来实地考察,尝试寻找与社会环境相融的艺术形式。一批批艺术家在这里举办了共计期艺术项目,直至四年前,这个空间随着城市更新的步伐与小商品市场一起被永久关闭。虽然艺术空间停运了,但希望艺术与社会环境相融的念头并没有消失。今年,工作室受大鱼营造发展中心的邀请,开始着手运营新华艺术便民服务这一长期公共艺术项目。

保罗·德沃图与夏意兰夫妇“我们希望不仅是艺术家朋友来做展示,我们一开始甚至不想加上‘艺术’两个字,而是一个纯粹的便民服务项目”,夏意兰表示,他们希望有更多的本地居民来展示自己的个人作品,包括并不限于绘画、摄影、书法、编织、拼贴作品。这些作品不一定要具有浓厚的艺术性,它们更多体现的是展示者个人,乃至整个社区、城市的生活样态。为了能展现更多元化的物品,他们在设计时特意为橱窗留了7.5厘米的厚度,“我一直在想,阿婆编织的围巾、小衣服,社区里孩子的书法画作都可以拿来展示”。

第一期展品中有一件上海“新美牌”服装厂的款皮夹克受访者供图项目自9月23日落地实施,运营至今已经收到几十件作品,有些来自新华社区居民,也有些来自其他街区的业余爱好者。由于展示橱窗有限,工作室每隔10天就会去更新一次橱窗中的作品,目前已经更新了2期。据夏意兰回忆,第一期展品中有一件衣服使她印象颇深。那是一位叫尤杨的女士带来的她奶奶的衣服,一件上海“新美牌”服装厂生产的款皮夹克,这件衣服是她爷爷出差到上海买给她奶奶的,也是她奶奶留给她的一件遗物。在展品故事中,尤杨这样写道:“我与我的家庭的连接越来越模糊,于是我越来越想搞清楚: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新美牌’皮夹克来自上海,我想让离去了的奶奶通过这件衣服跟上海、跟我再产生一次连接。”

定西路号展示的作品《猫毛》,粘毛纸上既有猫毛又有主人的头发与生活中的粉尘,展示者想要以此表现与猫咪共同生活的印记受访者供图等到收集的展品数量充足,工作室想要做几期不同主题的展示,比如社区儿童的书法、绘画作品,体现社区历史的老照片,街坊阿姨的编织物,塞满鲜花的橱窗等等,“我们做的不是广告栏,也不是社区的宣传栏,我们的作品是贴近生活并且表现生活的,想要用专业的形式来展现生活的方方面面”。

城市空间艺术季期间的新华路街头,艺术创作融入日常生活在更换展品的时候,夏意兰经常遇到对此好奇的路人驻足观看,但也遇到过一些不理解的声音。有的街坊邻居对夏意兰夫妇说,不理解为什么要在社区里做艺术。保罗·德沃图对此表示,艺术不一定要给出一个固定的解读,人们也无需一定要去理解它的存在,“我们很多人固有的观点就是一个新事物必须要理解、要喜欢,我们才认可它的存在,但这往往导致我们为了追求一个解释而忽略了自己最初看到它时的内心感受。”这也是只在橱窗周围附一个作品简介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55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