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业的发展与书法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即纸张、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对世界文明的历史进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有一点毋庸置疑,印刷术的发明必须以纸张的发明为重要前提。在纸张发明之前,人们曾经利用过各种不同性质的书写材料。如众所周知的龟甲、钟鼎及岩石等。其实,从古代文献记载及考古出土的实物资料中考察可以知道,我国最迟在商代后期就已经使用竹简与木牍等书写材料,并把毛笔作为书写工具了,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简册实物是战国时期的产物,商代的简册目前还没有发现实物。简牍的最大弱点是笨重,为了这种不足,人们在先秦时代已经开始用绢帛作为书写材料。然而绢帛又太昂贵,因此人们便不断探索新型的书写材料,它既要有绢帛轻便的优点,又要造价低廉以便广泛推广。秦汉时代,随着国家的统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纸的发明成为时代的迫切之需。这一时代经济生产的大发展,又为纸的发明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在这样的一种社会历史背景下,造纸术在秦汉时代发明成为历史的必然。自20世纪以来,考古学家陆续在新疆罗布泊、甘肃居延、西安灞桥、陕西扶风等地先后出土了西汉时期的古纸,即丝絮纸,古人称之赫蹄。这些纸张质地粗糙,间夹着许多未松散开的纤维团,纸的表面也不平滑,其目的不再用于书写,大多是包装物品之用,偶有用于书写的情况,即赫蹄书,恐怕也是不自觉的行为。到了东汉年间,蔡伦首先发明了用树皮造纸的方法。极大地扩展了造纸原料的来源,从而开创了人类以纸张作为普遍书写材料的历史。蔡伦于公元年被封为龙亭侯,所以他制造的纸张品种又被称为蔡侯纸。最迟在东汉,我国就已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造纸工艺流程。造纸程序大致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使造纸原料(麻头、麻布、树皮及渔网等)在碱液中脱酸,并形成纤维状。第二步是打浆,即用切割或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成为纸浆。第三步是抄造,即把纸浆掺水制成浆液,然后用篾席(即捞纸器)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形成薄片状的湿纸。第四步程序是干燥,即把湿纸晒干,揭下来就成为所需要的纸张。汉代以后,虽然造纸工艺仍然在不断地得到完善与发展,但基本因循上述四个步骤,即使到了今天,其基本过程仍然与汉代的造纸工艺没有本质的区别。汉代以后,我国的造纸技术逐渐进步,造纸原料的范围扩展到藤、竹子、稻草等,纸张的质量也逐步提高,出现了蜡笺、错金、冷金、罗纸、泥金银加绘、砑花等名贵的工艺纸。纸张的运用使书写者注重书法实用性的同时进一步地注意到其艺术性,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古今文字转变过程的顺利完成,使中国汉字字体得以向楷、行、草字体迅速演变。在不被割裂开来的整张纸面上书写比在单片或用线绳连接起来的简牍上写字明显具有优越性。字形可小可大,可以兼顾整篇字的章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书法的艺术潜质,尤其是草书,不但字形可随意变化,在整体章法上还可串行。这种艺术特征,简牍等书写材料是很难企及的,只有纸张才能实现这种艺术探索的需要。由于纸张质量的提高,人们开始对纸、笔、墨的性能及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其实,行草书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字形忽大忽小、用笔的缓急轻重、用墨的干湿浓淡等诸多美学特征都是源于纸张的运用这一物质前提。正是纸张的运用使得书写者有了更多机会和条件来对书法进行深层次的艺术探索,以丰富的书写实践为基础,书法理论便在秦汉时代后期形成了。书法艺术从该时期起逐渐成为自觉的艺术活动。造纸术的发明与纸张的运用使中国书法在秦汉时代爆发一场书写材料的革命,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为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71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