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一次,万两次,万3次,成交”
“63万一次,63万两次,63万3次,成交”
这是发生在拍卖会上的两幅近乎相同的画,最后却以相差10倍的价格成交,这两幅画除去一些细节之处有些偏差之外,其余地方几乎是一模一样的,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10倍的价格差距呢?
图1原来售价万的画是出自是出自我国绘画大师齐白石先生的手笔,而63万的画作则是由他的一名女弟子郭秀仪临摹和细节改动而成,也正是这细节之处的改动,造成了两幅画之间10倍的价格差距。
假设现在的你能拥有一副齐白石老先生的真迹,如若你是家境平平无奇,日复一日辛苦工作的打工人,那么你无疑是拥有了一次暴富的机会
如若你身份显赫,那么拥有一副齐白石先生的画作,那将会是你身份地位的象征,以及你对艺术的理解。
天赋异禀,拜师学画
齐白石老先生,于年11月22日湖南省湘潭县杏子坞星斗堂。
8岁时随同外祖父周雨若读书,1年后,9岁的齐白石因家境贫困不得不放弃读书,辍学归家,在家放牛砍柴。
图2然而年幼的齐白石依旧十分热爱画画,常常用习字描红纸画一些人物,花卉还有动物。
在15岁的时候,齐白石拜同乡的齐仙佑,周之美为师学习木匠技术,周之美木雕功夫了得,再加上齐白石又认真好学,所以齐白石木雕的水平进步很快,木工的手艺越来越好。
又由于时常随着师傅在乡里之间来回走街串巷,四处为人们做木工挣钱,很快在乡里齐白石就小有名气了。
赶巧了齐白石善于动脑,也手脚勤快,他发现师父和其他木工雕的花,来来回回就“麒麟送子”,“状元及第”那么几种,完全没有新意,善于动手勤于动脑的他就想着将国画中的一些元素“虫草”,“花鸟”之类的也放到木工雕刻中。
本来想着只是随便试试,没想到,雕刻出来的这些东西居然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这也为他之后对国画产生兴趣埋下了伏笔,可是苦于那种情况没有人教他绘画,他也苦于没有机会看到更新更好的画册,所以他的绘画技术也只是比较初级的,无法真正入门,但这并没有打击到齐白石的积极性。
突然的一天,一个转折点来到,让他有机会接触到真正的画术入门,21岁的某一天,去主顾家中干活的齐白石,无意中发现了一套《芥子园画传》,对国画早就充满兴趣的齐白石如获至宝。
图3可是这套书是别人的,而这套书在当时又很珍贵,无奈之下的齐白石只能向雇主将书借来,用薄竹纸覆盖在书页上,休息空余的时候,在松油灯下勾影描摹,一笔一画的把原画够描在竹纸上,就这样足足画了半年才把这套书描完。
就这样,齐白石在接下来的五年内靠这套描绘出来的《芥子园画谱》,时常描描画画,临摹别人的画画方式,逐步接触到画理画法,同时在工作的雕画之余,为主顾画神像功对,如玉皇,老君,财神等,同时为自己打下来了画画的基础。
年,25岁的齐白石拜湘潭扎纸匠出身的画家萧传鑫为师,学习画像。
之后又经萧传鑫介绍认识另一位画像师文少可,并得到文少可的指教。之后于年拜湘潭名士胡自倬,陈作埙为师,跟胡自倬学画工笔花鸟鱼虫,跟陈作埙学诗文。
从此,齐白石老先生就以画像,画中堂以及女眷用的帐檐,袖套等维持生活,不再做木匠而成为专门的画匠。
~年间,齐白石老先生以卖画为主,并刻苦攻读唐诗,《孟子》以及明清小说《聊斋志异》等。
图4这时期他除画像外,兼画山水人物,花鸟草虫,尤其以仕女为多,人送外号“齐美人”。
年齐白石与同乡王仲言,罗真吾,罗醒吾,陈伏根,谭子荃,胡立三等7人组织了成立了龙山诗舍,因他年龄最长,所以被推为会长。
之后步入中年的齐白石画风初具了规模,正巧此时有人邀请齐白石外有游历,齐白石认为这也许是个不错的机会,可以去吸收了解下外界其他画家的绘画风格,于是便欣然应允。
这次外出游历也确实没有让他失望,齐白石老先生通过此次游历大开眼界,书画上的技巧也有着十足的长进。
之后的齐白石开始改变画风,学习徐渭河八大山人,画风虽然改变但没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
就在这时一个对他绘画技术改变产生巨大影响的人——陈师曾先生出现了,经过陈师曾先生的悉心指点,齐白石的画技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这对他后来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画风有极大影响,最终形成了恣肆的大写意风格。
图5齐白石的画正值两个世纪的交接时期,经过诸位老师的指导后,齐白石的诗画纂刻也均逐渐成名,齐白石老先生从刚开始的雕花木匠,然后到民间画师,最终成为一名具有士大夫文人修养的艺术家。
功成名就,近现代绘画大师
作为我国闻名已久的近现代绘画大师,他的作品主要是集中在山鸟鱼虫,人物山水,他的画享誉画界是在他古稀之年,与传统的工笔不同。
他的画作往往仅用寥寥几笔便可完成,然而他画出的花鸟鱼虫都极具神韵,仿佛活生生的生物跃然纸上一般,人物山水也极具特色,他作画往往尽其意而不满,留给渎职许多想象的空间,因此开创出了专属于齐白石的特色风格,备受人们推崇。
毕加索曾经这样评价齐白石的画:
“齐老先生的画没有用色彩斑斓的颜料勾勒鱼儿,但却让人从中看到了奔腾的江河和在水中欢乐游动的鱼虾”。
细品齐老先生的《虾画》,细心的人不难发现,齐老先生在画虾身的时候,水墨比较淡,这一点而言非常符合我们在生活中看到虾身半透明的特点。
图6而在描绘虾头的时候,使用的是重墨,这样一来画中层次感不由得提升,观赏者眼中看到的虾身虾头就极富层次感,并且画中只有张牙舞爪的虾,并没有画出溪水,但通过虾的触须凌乱的样子,人们又可以想象到水流动的样子,同时也能清楚地感受到虾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模样,这便是齐老作画的风格。
齐白石老先生一生勤奋敬业,品行高洁,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
除了高超的绘画技术之外,他做人做事的态度更加令人赞叹,在老先生面前没有门户的区别,对于任何人他没有偏见,乐于施教,善于并且乐于调教门下弟子,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只要是真心实意地想要学习画画的人,并且个人品行没有问题的,老先生都会毫不吝啬教授自己的所有本事给自己的弟子。
同时作为一名老艺术家的齐白石老爷子,在和弟子日常的相处过程中也是十分的平易近人,相处起来自然融洽,没有曾经的那些繁文细节,与弟子的关系虽是师徒但更像是朋友,值得我们现在的师生借鉴,彼此之间相互尊重。
图7在弟子对老先生的画作有什么意见的时候,老先生也会认真倾听学生的建议并且给予弟子反馈和足够的尊重。
然而当人们得知老先生不吝赐教,倾囊相授的初衷的时候,人们不由得对老先生肃然起敬,在人们的认知中,一般作为技术师父的时候会对自己的手艺进行一定的保留,为了防止遇到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对其进行破坏,也有的是为了防止弟子的名声盖过自己,所以会有所保留。
然而老先生则不然,他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毫不保留,这赤子情怀固然与他本身淳朴善良的热心性格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也与他由衷的热爱着国画,打心底里希望能够传承国粹,传扬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齐白石老先生高风亮节,内心纯善,热爱着国画艺术,也因此他招收弟子的时候从来不看弟子资质,不看弟子家境如何,唯一的一个简单的要求,就是希望他的弟子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绘画中。
图8郭秀仪爱国人士,女画家
由于齐白石老先生收弟子的门槛并不高,齐老先生又全都尽心尽力教授,所以他门下弟子很多,皆来自五湖四海,同时每个人的家庭背景和个人性格也就自然截然不同,其中中国妇女运动的先行者之一郭秀仪也是齐白石老先生的徒弟。
由于齐白石对于郭秀仪的作为十分尊敬,认为其大胆敢做,属于女中豪杰,再加上郭秀仪本身也热爱绘画,所以两人很快熟识,并且结为师徒。
此时郭秀仪的年龄也已经不算小,所以齐白石老先生只是让她闲暇时间来学习绘画技巧,并无强制要求。
郭秀仪除了是妇女运动的先行者之一以外,她还是著名爱国将领黄琪翔的妻子。
黄琪翔在抗日战争中坚守自己身为军人的本职工作,坚决抗击日军,抵御外来侵略,身为他的太太的郭秀仪自然巾帼不让须眉,将自己的爱国热情与丈夫一同投入到社会当中。
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来照顾流离失所的老幼妇孺,同时郭秀仪还与仁人志士一起创建了儿童妇女保护组织,致力于保护在战争中受到摧残的妇女和儿童,对战时儿童和妇女的收留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图9郭秀仪夫妇郭秀仪女士和她的丈夫都是非常具有进步意识的。
战争结束后,新中国成立后,帮助在战争中受到伤害的妇女儿童受到良好的安置的郭秀仪。
终于有时间休息下来,做一些自己喜爱的事情,可常年忙于奔波的郭秀仪却也感到了些许的不自然和不习惯,觉得此时的自己无所事事。
然而恰好这时国内掀起了一股狂热的“追星”浪潮,这个被追的星自然是绘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
郭秀仪也想起自己曾经十分喜欢国画,也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怀着一颗真挚的心求教于齐白石老先生,老先生被其的赤诚之心感动,同时也敬重于抗战时期这位女子的作为,收她为徒。
多年求教的愿望得以实现,郭秀仪十分开心,并且也十分努力地学习,像个海绵一样认真地吸收着齐老的绘画技巧和意蕴,因为善于总结反思,很快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她笔下的人物,花鸟,鱼虫,山水得均得到齐白石老先生的真传,也均栩栩如生,灵气十足,又富有创意。
图10齐白石老先生作为看到自己的弟子有所成,心中自然也是十分欣喜,自然免不了对自己的弟子的夸奖和赞同,也由此可以看出郭秀仪绘画的天赋和努力。
在郭秀仪丈夫黄琪翔生日的时候,齐白石老先生亲自作画《耕牛图》送给黄琪翔作为他的生日礼物。
《耕牛图》中描述的场景是头戴蓑笠的老翁和一头老牛在田间耕作,整幅画作透露着轻松惬意,有种世外桃源,悠然自得的自在的感觉。
拿到礼物的黄琪翔和郭秀仪夫妇十分开心,而此时的郭秀仪为了更加真切地感受老师绘画时的意境,决定临摹齐白石老先生的这幅作画。
在临摹老师的《耕牛图》的时候,郭秀仪情不自禁地感叹老师的绘画技巧的高超和气势磅礴,寥寥几笔就足够勾画出乡村耕作的场景,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然而临摹没有多久,向来细心的郭秀仪突然发现画作似乎有处极为不合理的地方,那便是画中耕地的耕牛和老农都没有影子的存在,河水中什么都没有。
郭秀仪认为这可能是老师没有画完,然后忘记这件事儿了,于是她便在自己的画作中添上了几笔颜色作为影子,丰富了构图。
图11然而,也正是这几笔添笔,却在后来的拍卖会上造成了近乎10倍的差价,那么为什么这几笔添笔非但没有起到完善的作用,反而让这幅画的价格大打折扣呢?
原来事实并非是郭秀仪想的那样,她的观察相比起齐老还是不够细致,她忽略了画作中的一个问题就是,画作中的耕牛和老农都是穿着蓑衣在耕作的,或许要问了穿着蓑衣又能说明什么呢?
那说明这幅画的设定是在耕牛和老农是在雨中工作的,而且就画中的片片乌云来看的话,很明显画中的天气是阴雨天,那么在没有光照的的阴雨天,耕地的水中没有倒影才属于正常情况。
也就是这几笔的添加导致在后来的拍卖会上,齐白石老先生的原作卖出了万的高价,而郭秀仪自己的作品则低了许多,以63万的价格出售,添笔反而使得成交价格腰斩,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当然齐白石老先生和郭秀仪两人的画作水平并不在同一高度,也不可能全是因为郭秀仪的寥寥几笔导致的价格大幅度降低,但在某种程度来说,和郭秀仪的添笔也有着极大的关系。
图12虽然最终的结果不尽人意,但是郭秀仪独立思考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她没有因为齐白石老先生是自己的老师,德高望重就选择盲目跟从,而是经过一番自己的思考,只是她的思考并没哟考虑的十分周全。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觉得她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难能可贵,毕竟身为绘画大师的齐白石老先生的思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考虑到的,郭秀仪诚然已经很优秀了,但在绘画水平上还是和齐白石老先生有着不小的差距的。
因此,63万的价格也并非不能接受,这也算是对她作画能力的认可和赞赏吧。
同时这也是从侧面表达了大师之所以被称之为大师必然是因为他对艺术有着超出常人的理解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况且齐白石老先生自小便在农村长大,对于山村人文风景作画,相比郭秀仪自然要多很多经验和实际观察。
对于作画中的行家来说,作画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符合生活常识,否则画的一切便都是空画,好的艺术作品即在画作中创造生命,又在画作中抒发自己,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大师。
图13然而,中国的国画相较于西方的油画而言,西方人更加讲究写实,中国人更加讲究写意,齐白石老先生的画就是意境与写实的完美结合,就比如他的《耕牛图》寥寥几笔就将田园生活的惬意向观赏者秒回的淋漓尽致
但是写意的同时又没有忘记耕牛和农夫穿着蓑衣的细节,大有一切尽在不言中的大气和潇洒,齐白石老先生不愧为近现代的国画大师。
大师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师,肯定是有着他们的过人之处的,他们除了对生活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之外,还要有深切的感悟,在进行创作时还要进行多番的思考,只有这样,他们的作品才能给达到一定的境界。
郭秀仪在绘画方面的技艺确实有很大提高,但是和真正的艺术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和齐白石老先生的差距还很大,对齐白石老先生的画了解的不够透彻,因此造成了她画蛇添足的尴尬局面。
有些人看到他齐白石画上只有寥寥几笔,好像是“一挥而就”绘成的,可这“一挥”的功夫,却实实在在需要“一辈子”的苦练。
图14不仅画画,齐白石老先生连写字都是一笔不苟,九十四岁那年黄苗子想要老人为他写一幅字,可是过了好几个月也不见动静,他以为老人年龄大了,忘记了,没想到有一天老人自己提起来,给他说:“写字比画画要难,一幅字的布局想不好就写不好,我答应给你写那的首诗,我还要仔细想想怎样给你写。”
可惜一直到齐老去世,那幅字最终也没有写成。齐老对一幅字都如此,画画就更不用说了。有些人只看到齐白石画上的寥寥数笔,却没想到那几笔是老人在心中画了无数幅后精心提炼出来的。
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这句话似乎在所有的艺术门类当中都是适用的,只有生活充实了,才有能力创作出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这是一名优秀艺术家必须拥有的能力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