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继承,二是创新。而首先需要面对这一难题的,便是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书法大师。他们中的不少人自幼习字,书法功底极佳,文化造诣也颇高;然而面对创新这一问题时,却有不少大师力不从心,甚至为了创新,跑去西方取经,回来后想着如何颠覆书法,做出了不少让人啼笑皆非的笑话——譬如有的用注射器,有的用头发,还有的用脸蛋,可谓千奇百怪,无所不用其极。
对于这些大师,有人嘲笑他们为了博人眼球,不惜自毁名誉,甚至还有好事者将某些“名场面”做成表情包娱乐大众;也有人提出质疑,毕竟达达主义的代表人物马塞尔·杜尚曾用一个小便池,创造出了一件名为《泉》(Fountain)的作品享誉世界,那么在新的时代背景和艺术氛围下,书法是否应该打破故步自封的局面,寻找更多可能呢?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中华书法,什么是“中国书道”。而此次由理想国出品,“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创作的《永字八法(修订版)》一书,正是一本能够解答这一问题的佳作。
世人皆知周汝昌先生在红学方面成就极高,却并不知他“对‘书学’下功夫比对‘红学’多得多”;而本书,正是他对自己70年书法研究所思所悟的一次整理与总结。借由这本书,我们不仅能回溯过去,一睹书法艺术的发展与变迁,聆听历朝历代书家畅谈书法之道;同时我们还能借由周老之口,拨开迷雾,看到书法的本与真,感受来自书法文化独特的美与韵味。
层层深入探寻书法奥妙
《永字八法》一书自年出版以来,便受到了国内书法爱好者的热捧,继年、年推出新版之后,这次由理想国出品的修订版已是本书的第四版。虽说本书再版多次,但是这绝非是简单的“重印”;每一次再版,作者及其女儿周伦玲女士,都会在前一版的基础上进行完善。
譬如以本书为例,相比上一版,除了对文字内容进行了修订外,还更换了部分作品图片,并增补两篇周老谈及中国书道思想的重要文章。另外,此次出版还史无前例地附赠了独立成册的《破帖集》和五张独幅拉页,前者为周汝昌生前珍藏的书法碑帖印本精选,后者为周汝昌背临《兰亭序》,及徐邦达、启功、王学仲题跋,皆是极其珍贵的资料。
同时,随着这次的再版,《永字八法》一书也形成了较为明晰的著作结构。全书共分上、中、下三编。
在上编《书法艺术答问》中,周老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从用笔、识势、结构和风格四个角度,对学习书法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答。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对浅显易懂,旨在形成一个基本的书法理论框架。他在对所提问题进行解答时,力求做到简明扼要、思路清晰、抓住核心,以便帮助读者对他个人的书法思考有一个相对全面的基本认知。
而在中编《书道圣经》,周老则对上编中所述内容进行了“回炉”,只不过这一次,他采取了更加深入细致的讲解方式,其中既有引经据典佐证自己的观点,也有对自身对笔法、气韵乃至美学的剖析和解读。譬如关于永字八法,上编仅对勒和弩进行了说明,旨在引出“两种力”的见解;而在中编中,他不仅对每一种笔法分门别类地进行了详细说明,还将其类比“驾驭车马”,帮助读者感受其中的精妙。
因而,倘若说上编是“艺术问答”的话,中编更像是一场场精妙绝伦的书法讲座。值得注意的是,上编《书法艺术答问》创作时间较早,而中编《书道圣经》则是其后期的作品,因而上编和中编除了具有从浅入深、从略至详、互相补充、互相印证的关系外,同时也展现了随着时间流逝,周老对于中国书道的理解逐步深入和日趋完善的过程。
至于本书的下编《书法的奥妙》,则可以称得上是学术论文了。在这一部分,周老对前两编中提及的几个极为重要的核心观点——譬如“中国书道”的起源与意义、“遒媚”一词的内涵,以及石涛“一画论”所蕴含的艺术精神,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真正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另外,在附录部分,还收录了周老对欧阳询《皇甫君碑》年代的考证、对孙过庭《书谱》的诠释,以及和袁殿勇讨论书法的书信往来等等。
可以说,上、中、下三编将周汝昌先生对书法的热爱,以及为此付出的心力全部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因而《永字八法》既是一本书法艺术讲义,同时也是对其书法人生的最佳诠释。
需要“感受”与“辨明”的书道艺术
《永字八法》一书中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周老不遗余力地纠正着人们那些“奉为至理名言”的中国书道错误认知。从因为明清皇帝喜欢“黑大圆亮”的书法而盛行的软毫书法,到“写篆书的一定更有‘学问’‘本领’”的奇怪论调,再到书写时笔管必须“永远垂直”且“紧紧攥住”的错误笔法,乃至古籍著作中假托王羲之之口说出的笔法要领,他都耐心细致地将问题揉碎了讲清楚,使得读者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心服口服地认同他的观点。
其中最经典的便是关于“藏峰”的解读。世人认为的“藏峰”,指的是下笔时将毛笔的锋尖“裹”在笔画里,不许少露,或是锋尖先左“行”一下,再回来右行的写法。但是据周老考证,所谓“藏峰”指的其实是书写时笔锋要像用利锥在细泥上书写一般深入其中,展现出一种清晰明快的笔法。
而周老之所以会发现人们一直对“藏峰”存在误解,除了他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细心的考证外,更重要的是,他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非常注重自身对书法的体悟和感受,善于钻研和琢磨。
回顾文字的变迁史不难发现,从篆书到隶楷,文字借由“进化”变得更“自由”和“放纵”,它不仅使纸面上的毛笔更加“驰骋”,同时也形成了有粗细变化和有芒有角的笔画。而这些笔画要想展现出朝气勃勃、英姿飒爽的精神状态,其中“笔力”和“识势”便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何为“两种力的平衡”,何为“有意识地涩行”,又如何做到“认势”,除了认真理解周老的讲解与说明,还需要读者自己在书写的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领悟。倘若学习书法只是盲目用功,最终只会像张芝“临池”学书一样,功夫虽深,收效甚微。
当然,除了有关中国书道理念的阐释和技法的讲解外,博览群书的周老在本书中特意安排了“好物推荐”的内容,帮助书法爱好者避坑。倘若你想学点常用的活便字,掌握基本笔法,那么只需按照他给出的详细练习方案逐步推进便好;倘若你想深入研究字的结构,那么周老帮你遴选出了《书法三昧》《大字结构八十四法》等浅显易懂的著作用于参考;倘若你想了解笔法运用,周老力推的《玉堂禁经》《翰林要诀》等书则不容错过。
可以说,《永字八法》虽是一本书法理论著作,但是无论是初识书法的新手,还是颇有心得的“老人”,这本书都值得找来读一读。正如牛顿曾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周老同样认为,“(当代书法的)‘进展’是在高峰基础上‘更上层楼’,而绝不可以变为连基础也还不太明白,甚至有意抛弃基础,追求一些‘光怪陆离’的笔墨游戏,以为这就是‘时代’的‘新’。”
由此可见,书法的“新”,应该是对艺术本身更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去伪存真;而非单纯追求表现形式上的怪诞,满足人们猎奇的心理。
事实上,中国书道作为一种独特的东方艺术形式,同国外的艺术完全不是一个体系,因而书法想要创新和发展,仍需溯其本源。去西方取回来的“经”再好,也不是中国书道需要的模样;你可以称其为借由毛笔展现的“行为艺术”,但那永远都不能称之为书法。
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增订版)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旗舰店¥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