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嵌艺术中国镶嵌艺术历史久远,风格独特。殷商时代,铜器铸造中即已出现错金嵌玉的装饰纹样。随着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天然彩石、卵石、贝壳、螺钿、宝石、玉石和人造玻璃料器、陶瓷、木料等都成为了镶嵌的原料。嵌瓷工艺嵌瓷又名“聚饶”、“粘饶”、“扣饶”,是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的一种民间建筑装饰艺术。它以绘画、雕塑为基础,用专门烧制的彩釉瓷片粘嵌出人物、花卉和飞禽走兽等艺术造型,对庙宇和建筑物的屋顶、墙壁等部分进行装饰。潮汕嵌瓷的工艺技术别具一格,多采用半浮雕或圆雕样式,形象生动,色彩斑斓,质地坚实稳定,能经日晒雨淋而不褪色。在潮汕地区,瓷器作坊往往和嵌瓷工匠密切配合以烧制各种色彩的低温瓷器。这些瓷器复由工匠精心剪取,形成镶嵌所需的瓷片,再以粘合剂将瓷片拼制成局部构件,最后将构件组合出各种表现民俗、民间故事或祥瑞喜庆主题的图案或塑像。大寮嵌瓷和普宁嵌瓷是潮汕嵌瓷的突出代表。大寮嵌瓷汕头市潮南区成田镇大寮乡的嵌瓷艺术以许氏家族为代表,至今已有余年历史。大寮嵌瓷制作工艺是用剪取敲制的各种釉彩瓷片,经镶嵌、沾接、堆砌而成为人物、飞禽走兽、山水花鸟等造型装饰品,包括绘制造型设计、以钢筋钳成骨架定形、用水泥或灰浆制成坯模、镶嵌沾牢瓷片配件4道主要程序,其嵌艺精细,造型生动,五彩缤纷,富丽堂皇,且经得起风吹雨淋,久不褪色。大寮嵌瓷题材广泛丰富,但以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历史人物故事和龙凤花鸟大型组合装饰最具特色,技艺水平最高。代表作有《四大天王》、《八仙过海》、《观音出世》等。普宁嵌瓷普宁嵌瓷遍布普宁市境内,流行于粤东许多市县,辐射范围远达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据有关史料记载和现存古代庙宇、祠堂和民宅的建筑装饰见证,普宁嵌瓷始于明代万历年间,盛行于清代,清末民初还涌现了一批能工巧匠,其中的何翔云更成为名扬海内外的名师。普宁嵌瓷主要以色彩鲜艳而又精薄的瓷盘、瓷碗、瓷碟、瓷杯、瓷盒、瓷片等为原料,以石灰、红糖、草纸调制的灰浆作镶嵌沾合剂。其制作工艺借鉴绘画和雕塑技法,根据造型设计,分为剪裁和镶嵌两部分,先把瓷器剪裁成用于镶嵌的各式小配件,镶嵌次序是把配件组合成部位,再把部位组合成整体,组合过程还要运用重叠镶嵌、穿插镶嵌等技术,才能最终完成人物动物、花鸟虫鱼等各类嵌瓷造型。普宁嵌瓷的装饰布图多采用对称式结构,有平嵌、浮嵌和立嵌等表现手法,设色多用对比,在对比中追求协调和谐,鲜艳明快。普宁嵌瓷善于按照建筑结构特点,安排富有吉祥寓意的题材装饰,如在庙宇、祠堂屋脊正面,多饰以大型的双龙戏珠、双凤朝牡丹等,构图气势雄伟,以大动态大效果取胜;脊头、屋角头多饰以文武加冠的三星图立体人物;檐下墙壁则饰以花卉鸟兽、鱼虾昆虫等;照壁上常饰以麒麟、狮、象、仙鹤、梅鹿等。普宁嵌瓷造型生动细腻,釉彩富丽多姿,尤其质地坚实,久经风雨烈日而不褪色,在年降雨量大、夏季气温高且常有台风侵袭的亚热带地区,为其他装饰工艺所无法代替,是自成一体、独具特色的稀有工艺品种。年,大寮嵌瓷、普宁嵌瓷双双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6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