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妙手,剪出福州故事,海都记者走进

北京中科中医院 http://www.yunweituan.com/npxdt/npxchy/739.html

N海都全媒体记者陈江燕马俊杰文/图

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可以变成很多图案,“默默”讲述着福州故事。这些会“说”故事的作品,就诞生在董雅萍的巧手下。作为省剪纸专委会副秘书长、马尾区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董雅萍凭借一颗匠心,让剪纸这项传统技艺重新焕发光彩。董雅萍说,南方剪纸和北方不同,在表现题材时会更为细腻。剪纸入门容易,但要想做得精并不容易,整个过程对手艺人的创作能力、民俗素养要求较高。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剪纸这项技艺,这些年,董雅萍还经常去学校、社区上剪纸课,将“非遗”送去千家万户。

近日,海都记者走近董雅萍,听她讲述与剪纸四十载的不解之缘。

董雅萍

唐代福州就有剪纸

董雅萍介绍,福州马尾剪纸的由来可以追溯至唐代,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据说,当年闽王王审知在修成马尾闽安古镇邢港迥龙桥时,跟随闽王的部属用红纸剪了门神、门笺等各类喜花,用来装点迥龙桥和两头的亭台楼阁。因感激闽王的功德,古镇的乡亲纷纷仿效。这些喜花是福州最早的剪裁艺术品。随着历史的变迁,到明清时代形成了马尾剪纸,一直流传至今。

董雅萍今年49岁,她的奶奶是马尾的老艺人,其剪纸技艺在当地颇受好评。从9岁起,董雅萍便跟在奶奶身边学习剪纸技艺。从最基本的“喜”字开始,到一只鸡、一只牛,再到一幅幅复杂的剪纸作品。40年来,经过不断摸索,董雅萍的剪纸技艺变得愈发成熟。现在,董雅萍每年都还会到北京、陕北、甘肃等地,和当地的剪纸艺术家们进行交流,丰富自己的创作灵感。

年,董雅萍剪纸工作室被授予“福州市首批文艺名家工作室”称号。年,福州剪纸(马尾)被正式列入福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遗大会外宾来到马尾船政参观,董雅萍现场展示了她的剪纸作品

技法自成一派

“剪纸这门技艺,虽然入门快,但要想做得精,并不容易。”董雅萍说,剪纸的过程,其实是个创作的过程,这要求手艺人必须要有丰富的民俗积累和扎实的美学基础。

经过40年的摸索,董雅萍的技法已自成一派,她的剪纸作品糅合了北方的粗狂和南方的细腻,生动地讲述了福州故事。

董雅萍的作品,宏大的题材中不乏细腻的表现

记者看到,董雅萍的剪纸作品《有福之州》,将乌塔、白塔、镇海楼、三坊七巷以及榕树、茉莉花等极具福州特色的元素,融合在了一个“福”字之中,让人在欣赏剪纸作品之美的同时,也会去揣摩每个元素背后的故事,思考福在哪里,进而传达出“有福之州、处处是福”的这一主题。董雅萍说,这幅作品从确定选题,到现场走访,再到构思制作成作品,耗费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

从小生活在马尾的董雅萍,对马尾也有着很深的感情。她的父亲是马尾造船厂的员工,在其父亲的影响下,董雅萍对船政文化也颇有研究,因此还创作了许多船政主题作品。

采访过程中,董雅萍向记者展现了名为《千年古港百年船政》的剪纸作品。董雅萍说,这幅作品融入了马尾的罗星塔公园、船政博物馆、琅岐闽江大桥等地理标志性元素,作品下方还有渔民在海上泛舟,船上装满了水产品,通过丰富的细节展现了马尾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这幅作品获得了福建省“福雕奖”银奖。

招门徒、进社区

传承推广技艺

而为了将剪纸这项技艺传承下去,这些年来,董雅萍也做了许多努力。

董雅萍手把手带了15个徒弟,其中年纪最小的才上小学一年级。她说,和其他兴趣补习班不太一样,来拜师学剪纸的孩子,大都是自己对剪纸感兴趣。所以,孩子们在学习剪纸时都很主动,不用师傅时刻盯着。这几年,董雅萍的徒弟也收获了不少奖项。董雅萍说,作为师父,她感觉很骄傲。

董雅萍正在指导学生剪纸

董雅萍正在指导学生剪纸

董乙菲是董雅萍的一名徒弟,今年15岁。董乙菲说,9岁那年,她在图书馆的剪纸活动中,第一次接触到剪纸,感觉特别有趣,便主动找到董老师要学习。“剪纸的乐趣,只有亲自拿起剪刀剪起来后,才可能发现。”董乙菲说,每周周末,她都会来到董老师家里练习剪纸,过程中还能认识其他对剪纸感兴趣的小伙伴,十分开心。

此外,董雅萍还会进校园、进社区做一些普及性教育,传播剪纸文化。董雅萍说,她要将剪纸文化走出福州市、走出福建省,走向全国各地,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编辑:小辛

本文来源:海峡都市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75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