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纸和竹刻艺术刻刀生韵展万象

刻纸和竹刻艺术

刻纸艺术源于剪纸而精于剪纸,有单色和彩色以及阴、阳刻之分。竹刻则是以刀代笔,在竹子上刻制书画等作品。

年,刻纸和竹刻艺术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把刻刀、一块蜡板、一张宣纸或一根竹竿,就是全部道具;一个故事、一幅画作、一句经典或一副楹联,就是创作源泉。

惟妙惟肖的《铁狮子》、大气磅礴的《渤海明珠运河古郡沧州》、繁华优美的《清明上河图》、儒风雅韵的《孔夫子杏坛讲学图》等风格别致、栩栩如生的刻纸艺术品,以及运河区凤凰城小学门前的人生座右铭、办学方向等独具匠心巨幅竹刻作品,均出自我市两个非遗项目刻纸和竹刻艺术代表性传承人马振领手中。

20余年来,马振领一直在刻纸和竹刻这两个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艺术领域深耕着、传承着、发扬着,已将手中那把刻刀运用得游刃有余。

10米长卷刻纸作品《渤海明珠运河古郡沧州》(局部)

精雕细琢刀上功夫

刻纸,源于剪纸而精于剪纸,在我国素有“北剪南刻”之称。

马振领说,北方以剪纸为主,作品淳朴浑厚、豪迈粗放、变形夸张,剪刀的运用以线、面为主,线条也简练概括,人物特征鲜明,风格较为朴素。南方则以刻为主,作品注重写实、秀丽细腻、柔美明快,工艺精巧、玲珑剔透。这些均体现了南北剪纸不同的文化风格。当然,在制作过程中,南北方的手艺均“剪不离刻,刻不离剪”,两者实为同源。

刻纸作品看似简单,实则颇有一番功夫和韵味。因为用的都是薄纸甚至宣纸,所以雕刻起来,稍有不慎便会造成线条断掉。所以不同型号的刻刀,马振领就有数十把。

在市非遗传习所,一幅马振领的刻画作品《孔夫子杏坛讲学图》,吸引了来访者的目光。这幅作品虽为一幅单色刻纸作品,但是线条细腻、刻工精巧自然,画面上每个人物的神态被描绘得惟妙惟肖。

“当初,我从查阅资料、组织整体结构、起稿、刻制,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这幅作品采用了阴刻、阳刻、阴阳混刻的技法,包含了刻纸的所有基础技法。”马振领说,“在刻制时,创作者要利用点、线、面造型,用密集细线或点阵组合,使单色刻纸产生‘墨分五彩’的丰富效果。”

刻纸从形式上可分成阳刻法、阴刻法和阴阳混刻。阳刻法是中国画线描造型的发展,有些阳刻刻纸作品细如毫发,精妙非凡。阴刻法则是利用剪影效果,在黑色物像上再用亮点或白线丰富表现力,形象比阳刻更显朴厚凝重。阴刻与阳刻交替结合更丰富了刻纸语言。

“要完成一幅刻纸作品,比创作一幅工笔画还要复杂。首先,我们要将构思好的画稿画在硫酸纸上,接着把宣纸和画稿装订在一起,再把订好的画稿放在蜡板上,用特制的刻刀沿线条轮廓刻出来。因此,也需要有扎实的绘画功底”马振领说。

马振领的刻纸作品主要是用刻刀在蜡板上雕刻而成的,多年来,他形成了以名人名作、经典故事、人物及风景为主要创作题材的艺术风格。

刻纸作品《孔夫子杏坛讲学图》

传承技艺20余载

马振领是凤凰城小学的美术教师。在凤凰城小学的刻纸课堂上,学生们将画稿和彩纸铺在蜡板上,用刻刀沿着纸上的线痕划走着,发出“沙沙”的声音。不一会儿,孩子们便揭开画稿和彩纸,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图案便呈现在眼前。孩子们欢欣雀跃,展示着自己的作品。

校长邢瑞娟告诉记者,因为马振领在学校任教美术课,多年来,刻纸课程已经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为了更好地传播刻纸、竹刻技艺,学校还为马振领在教学楼内,设置了非遗传承基地。

“这刻纸虽小,孩子们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让我更有了传播的动力。我们还将刻纸化成爱心,给他人送去温暖。”马振领说,从年至今,他带领着凤凰城小学和“马老师刻纸工坊”的师生,连续举办了9届“马振领师生刻纸作品义卖活动”,将所筹万余元善款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分别捐给沧县黄递铺小学和盐山县小庄小学等60余名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小学生。

“小时候,我父亲经营着工艺美术厂和刻字社。放学后,我就呆在工厂和工作室。”马振领介绍。年,马振领出生在泊头市一个书香家庭,自幼受父亲影响,酷爱民间工艺美术。年,他考入沧州师范后,利用课余时间创作,并于毕业前夕,成功举办了个人手工作品展。那次活动在学校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毕业后,他到学校任教,同时也开始研究创作竹刻、剪纸,这一做就是20多年。

关于如何欣赏刻纸作品,马振领说:“一幅优秀的刻纸作品,应该体现出刀味与纸感,还要表现出刻纸作品玲珑剔透的艺术语言。”

马振领的刻纸代表作品有《清明上河图》《八十七神仙卷》《百子图》《百鹤图》《中华大家庭》等长卷,其中的《百鹤图》曾荣获第二届“蔚州国际剪纸艺术节”铜奖,刻纸作品《青花瓷瓶》被中国剪纸博物馆收藏。

马振领笑着说:“我的这幅刻纸长卷《渤海明珠运河古郡沧州》,于年9月在大运河申遗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评审总部收藏。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莉玛·胡贾女士说,这是中国大运河沿线唯一被联合国收藏的艺术作品。作为生长在大运河畔的人,能为大运河申遗做点贡献,我也非常自豪!”

竹刻书法作品《雍陶诗一首》

马振领在教学生刻纸

为竹子赋予新生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于潜僧绿筠轩》,充分体现其爱竹之情。马振领,正是当今的爱竹之人。

一片竹子,或是一段竹根,经过马振领的巧思与细雕后,最终成为形态各异、赋有生命的艺术品。

在凤凰城小学,随处可见竹刻的校徽、校规、校训。各类竹刻艺术风格的装饰,让学生们浸润于贴近自然、艺术气息浓厚的校园文化中。

“竹刻不同画画和书法。竹刻的原材料外面没得卖,要自己去找。”马振领说,“挑选到合适的竹子后,还要作防虫、脱水、刮青、定型、抛光等处理,而这段时间需时数月到一年。经过这些程序后,再根据竹件的纹理材质,决定雕刻的图画、文字等内容。如果是刻书法和画作,要先在竹上拓下草图,再一刀一刀刻成。”

多年来,他刻制了书法横幅《将进酒》《敬亭山》《沁园春》、书法扇面《凉州词》数幅楹联等多幅竹刻作品,其中多件作品获得省市级奖项,作品《飞翔》荣获第四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铜奖。

马振领的竹刻作品既有图画,又有真草隶篆等书法,可谓字图交融、相映生辉。在案头摆放的刚刚完成的楹联“兰宁公是祝,简朴我为安”,笃厚大气、浑然天成。

“刻纸和竹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剪纸还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被这两种特有的传统文化深深吸引。作为一名教师和非遗传承人,我一直努力,让自己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守艺人,并将其发扬光大!”

(记者牛健存崔儒靖魏志广通讯员张婧摄影报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83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