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造纸是安顺经开区幺铺镇牛蹄关村保存较为完好的一项技艺,当地世代相传至今,成品有贵州土纸、花草纸等。牛蹄关“贵州土纸”由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造纸传承人手工制作而成,它与以宣纸为代表的中原传统古纸有很多不同,更原始粗放,更生态多姿。近年来,牛蹄关村凭借幽雅古朴的村落和浓郁的艺术气息吸引了全国众多艺术家的目光,成为美术家喜爱的写生基地,数百位知名艺术家以土纸为画纸,或以土纸为创作元素,不断地进行各种创作,牛蹄关土纸也乘势出圈。
来到位于经开区幺铺镇牛蹄关村的造纸坊内,古法造纸传承人王家举已早早来到作坊准备造纸工序,舂捣、捞纸、焙纸,王家举一边操作一边向记者介绍古法造纸的独特之处。王家举从事造纸31年,土纸从过去单一的包装功能蜕变,越来越多地呈现出艺术特质,而他也一直在研究如何让贵州土纸转型。
经开区幺铺镇牛蹄关村古法造纸传承人王家举说:“小时候跟我哥一起学,他做的时候我在看,他不在的时候我就悄悄试着做,做坏了几次被打,但是我很喜欢这门手艺,后来父亲让我学了几年,在初中毕业后就回家开始造纸,八几年就开始从一般的普通皮纸转化为书画纸。”
牛蹄关的古法造纸技艺代代相传,需要经历16道制作工序,2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通过改良、创新以后,衍生出10多种不同的品类用于绘画、书法。相较于其他宣纸,牛蹄关土纸的优势保存时间比较长,韧性、密度还有晕墨都很好。从年开始,牛蹄关土纸向书画纸方向转型。书画纸要求特别高,纸浆紧密、均匀,每个环节都是很精细的讲究。
经开区幺铺镇牛蹄关村古法造纸传承人王家举说:“在制浆的时候,粗细各放一边,再互相勾兑,每个画家所画的画不同,需要的纸就不同,根据他们提出的意见,尽量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也让造纸的技术进一步得到提升。”
为了让这项古法技艺能够代代相传,王家举在造纸的过程中也在寻觅学徒。邹明松是牛蹄关村的一名研学老师,工作中时常会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进行研学,学会造纸后,他又将牛蹄土纸宣传融入到研学中,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牛蹄土纸。
学徒邹明松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接触到牛蹄关的土纸,经过一段时间与老师的交流学习,得到了老师的认可,更加坚定了我想学习并传承这门技艺的信念。作为一名研学老师,会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生到这里开展研学活动,古法造纸作为其中一项研学内容,也会带领同学们进行体验,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古法造纸的技艺,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种子,也许他们会成为这门技艺中的一名传承人。”
如今,牛蹄关土纸再次与艺术碰撞,不仅传承非遗技艺,也为艺术创作赋予更多可能。土纸的新用,离不开手艺人和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不少艺术家对牛蹄土纸的配方、规格、质感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意见,土纸和艺术的碰撞,也给传承人王家举带来更多的思考和试验。难能可贵的是,在时间的洪流中,他将这项古法技艺延续并传承下去。
经开区幺铺镇牛蹄关村古法造纸传承人王家举说:“我不想放弃,以后也不会放弃。这是祖宗流传下来的手艺,不能失去,在老家那边也收了两个徒弟,现在基本上也是大师了,尽我平生所学,不保留地诠释给他,希望把这种纸发扬光大。”(记者:程倩)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9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