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术的发明,使两汉时期造笔兴起,书法艺

太原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803/9269975.html

引言

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随着经济的加强,文化事业也蓬勃发展兴旺起来。特别是造纸术发明以后,使毛笔的应用更加日益广泛,需求量日趋增大。当时,两汉政府都会要求各诸侯国进献兔毫,由此可见一斑。

诸国所献毫料,只有赵国为优,赵国平原广阔,多生细草,其兔肥毫长而且锐,是制笔好原料。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制笔的数量是多么可观,同时,在质量上也引起了人们的注重。

在汉代时期,毛笔制作多以硬毫为其正宗,以竹制笔杆。除兔毫外,有的原料还取用于鼠须,鼠须为硬性,不亚于兔毫。可见在汉时,硬毫笔占有主导地位。

年,湖北江陵凤凰山一西汉早期墓中,发现毛笔一支,笔杆竹质细捷,笔头纳入其内,尚存有墨迹,笔锋仍圆饱劲健,当属硬毫笔。同时同地还发掘了另一西汉初年墓,也出土了一竹质杆毛笔,笔毛已朽无踪迹,毛腔仍存。

无独有偶,年在山东临沂市城区东南隅金雀山第11号西汉墓中,出土了盒装石砚、笔筒,同时出土了一支竹质实心无皮笔杆,笔头已损失,杆头残留迹象表明,笔毛是插在笔杆空腔内,末梢斜削,直径0.6厘米,杆长23.8厘米。

汉代时期的毛笔,无论在笔管的用料和保藏毛笔的方法上,都有较大的改进,有的制作相当考究,并成为统治者的赐物。特别是当时统治者的用笔,更是奢华无比。反映了当时的笔工们制笔技艺何等精湛。

在汉代时期,许多著名的书家,本人也是精制毛笔的名匠,时称“草圣”的张芝,不仅以创“今草”闻名,而且以制笔名扬当时。南朝书家王僧虔《论书》中把张芝笔、子邑纸、仲将墨视为“三珍”。

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精“汉隶”,创“飞白”,有“体法百变”之称,平生最喜用张芝笔。制笔名家的出现,促进了当时制笔业的兴起,一些制笔作坊,也不断涌现。有的将笔匠名字或作坊名字刻在笔杆上,以标明笔的出处或显耀制笔技能。其作用类似于今日商品的商标或广告。

汉代时期制笔业相当普遍,民间也出现了以制笔为业,经营毛笔的艺人。

制笔业的兴起,使毛笔得以广泛普及。可见当时已开始出现了以抄书为业的人,时称“佣书”。“佣书”多是售书者,他们在缮写过程中饱览多种书籍,最后有的成为名士或朝廷重臣。王溥最后就成为东汉的名士,可谓佣书成才的范例。

东汉熹平四年(年),汉灵帝曾令名书法家蔡邕用隶书书写石经,立碑于洛阳太学门外,足见民间用笔之规模。

从此可以看出汉时从宫廷到民间,用毛笔习字已相当普遍,致使当时书坛上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局面,孕育了新书体的诞生。隶书取代了篆书,占据了主要地位,特别是东汉时期,隶书较为成熟,并进入鼎盛阶段。

在此基础上又开创了一种新的书体“章草”,它充分利用毛笔柔的特点,使笔法草率简捷,笔画连缀萦带,通过艺术加工,逐步形成一种独特风格和艺术价值的书体,至今仍为人们所效仿。

除书法艺术在汉时得到巨大发展外,研究书法艺术,论述毛笔制作的理论著录也有所增多。蔡邕的《笔赋》篇,就是专门论述当时毛笔制作方法的代表作,对当时的制笔生产和后世制笔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毛笔制造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各类书体成熟的阶段。楷书、行书、草书体盛行,众多的书家风格各异,取得了空前的艺术成就。这一切均和当时的书写工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特别是毛笔的制作工艺较前大有改进,种类显著增多,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魏朝时期,书家韦诞以制墨闻名当时,而且擅长制笔。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载有韦诞制笔的方法:以兔毫与青羊毛相杂。这种兼毫笔,刚柔相济,软硬适中,深得人们的喜爱。韦诞在制笔的同时,还注意总结经验,著有《笔经》一书,对制笔之法介绍极为详尽,制笔之法。

从此可看出韦诞制笔,善于取用几种不同的兽毛,以硬毫为柱,柔毫为被,健者为心,软者为副。在毫料运用上,多以鹿毫为柱,羊毫为被而为之。韦诞屡经实践总结出的这一制笔方法,已成为我国传统制笔法之一,一直为后人所效法,并沿用至今。

从魏朝至晋朝这段时期,制笔趋于大而锋毫饱满,不仅有硬毫笔、软毫和硬毫相杂的兼毫笔,而且软毫笔也名扬当时。书家可根据自己擅长的书体、用笔的爱好和艺术实践,选择刚柔性能不同的书写工具,创造各种风格的书法艺术。

晋朝时期的制笔方法,基本沿袭旧法,毫料选用多推崇兔毫,兔毫笔仍为当时人们众口一致的佳笔。从这里可以看出其选料的严格、工匠制笔的高超技艺。一支得心应手、称心如意的佳笔,来之何等不易。可见当时书家对笔的要求之高,从毫料的选择,以至笔头、笔杆的长度及成笔的质量,都有了一定的标准。从此也可看出当时书家对兔毫笔偏爱至极。

鼠须笔的制作,也深受书家的青睐,王羲之所书的《兰亭序》,就是用锋强毫锐的鼠须笔书写成的,所书遒美劲键、飘逸自然,为历代所宝。故后人素以鼠须笔为重。这种鼠须笔的制作方法久已失传,当时是不是用真的老鼠须,还是松鼠之类的胡须,不得而知。今天文具店也多出售鼠须笔,实际上名存实亡,多为兔毫所制。据说,曾经有人以重金在粤东购得鼠须,

制作成笔后试书,和紫毫笔无别。看来,鼠须笔是一种弹性强、笔毫健的种类,物以稀为贵,鼠须笔大概就是如此吧。

另外,其他稀有毫料的毛笔制作,也多有涌现,鹿毛笔在东晋时也颇受书家欢迎。鹿毛笔其性能和紫毫相仿,然较为罕见,不及兔毫普遍。当时有人误以人须制笔,写字甚佳。没想到以须制成的笔却异常好用,笔匠坦白以己胡须所制,于是太守下令每户赋加人须税,无者按笔价纳金。至此人须制笔流传后世。

总之魏晋时,制笔的原料不像汉时那样单一,而且取料广泛,毫毛多变,性能各异,各有千秋,为书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各种性能的毛笔。因此书家在用笔的选择上,也相当讲究。从此也可看出书家根据不同的书写材料而选择不同性能毛笔的技能,是何等灵活、高超。

在晋朝时期除制笔工艺较前进步、种类诸多外,记载制笔的著录,也随之问世。晋张华的《博物志》中对笔的制作,多有论及。晋武帝曾以辽西国所献名笔“麟角笔管”赐予名士张华,以示褒奖。

南北朝时,使用的毛笔仍属可以退下头的毛笔,这种易头而不换管的方法,世称为“退笔”。然后,把废笔头埋人地下,做个坟墓,称为“退笔冢”。可见当时笔头为可退之笔,仍沿袭汉笔的制作。当时民间制笔也相当普遍。

《江南府志》中载:“南朝有姥善作笔,肖子云常用之,笔心用胎发”。这是我国妇女制笔和以小儿胎发为制笔原料的最早记录。说明了以胎发为柱、兔毫为被制作毛笔的出现。

当时统治者的用笔,仍以贵重形美为佳。南朝梁元帝工书善画能诗,时有“三绝”之称。曾使用金管、银管、斑竹管的毛笔。据说用三品笔来记载忠臣义士及文章的精华:忠孝两全的人使用金管笔书写之;德行精粹的人,使用银管笔书写之;文章瞻逸的人,使用斑竹管笔书写之。杆之名贵,仅可供观赏而不便使用。

南北朝时,笔杆的制作一般较短,一改古代笔杆后端削尖的制作方法。

笔杆由此变短,笔杆尾部不再削尖。这在制笔史上可谓一个新的改革。由于那时没有今天这样的高腿桌椅,写字的人大多盘坐在席上,而把纸铺在几案上来写,自然而然地就要悬肘书写,因而对笔的要求,杆要短,锋要齐,腰中强。写字时,要管直心圆,万毫齐力。

南北朝时的制笔名匠,却很少见于著录。相传释智永当时曾云游善琏,指导笔工,提高制笔质量。后经人们的长期实践,致使元后善琏镇生产的湖笔声名大振。

纵观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作为书写工具的笔,在数量、质量上都得以改进,远远超过汉代,从而为这一时期发挥其艺术才能,创造独具艺术的书风,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有力地促进各类书体的成熟和发展,涌现了大批卓有成效的书法大家,并以独特的风貌名振当时,影响后世。

钟繇的隶书、楷书,结体朴茂,出乎自然;皇象章草,笔势沉着,纵横自然;卫夫人正书,妙传其法,为人宗尚;王羲之正书、行书,字势雄强,诸多变化;王献之行书、草书,英俊豪迈,饶有气势;智永和尚,精研书艺,影响初唐,等等。

结语

大批书家的涌现,促进了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突飞猛进,使这一时期成为我国书法艺术的鼎盛阶段。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53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